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李渔反盗版,反出一个百年老店

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李渔反盗版,反出一个百年老店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夏李村人。既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和美学家。李渔自幼聪颖,少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古文词,旁及杂艺,尤以小说、戏曲并擅。一生著述丰富,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李渔反盗版,反出一个百年老店

在杭州生活期间,李渔成了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明朝末年,印刷业发达,很多书商靠翻刻各种典籍大发其财。李渔这样可以写当代人当代事的作家,自然更受欢迎。生活在末世的人们,喜欢读消愁解闷的书,以此获得心理寄托。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人们忙于创造,对这个还真兴趣不大。后人有评价说李渔的小说里歌颂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其实哪有那么多意义?都是后人给他扣的大帽子而已。即使书中偶有微言大义,也不过是回避一下风险,更多的则是迎合读者趣味。

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李渔反盗版,反出一个百年老店

但李渔并没因此获得多少利益。他的作品一问世,马上就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书商盗印。那时候盗印没什么技术含量,买一本新书,自己找几个刻书匠在家里刻印,然后销往市场,当然也不用付给李渔稿费。他的作品只要在杭州市场上出现,苏州、南京等地的书商很快就能翻印出来。据说,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清朝初年,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都能见到李渔的新作,可以想见传播之快。那时候没有版权局,没人帮李渔维权,眼看着自己的文字替别人换来大把银子,李渔好不撮火。他四处奔走,查找源头,与人打官司,甚至通过关系到苏松道台孙丕承那里告状,终于成功查处了一起严重盗版事件---他的书还没正式出版,盗版书却已经上市了。

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李渔反盗版,反出一个百年老店

更有甚者,书商找来几个无名作者的书稿,直接署上“湖上笠翁”的名字就摆上书摊。后人好歹还搞一块遮羞布,用全庸、金庸著、古尤、吉龙来冒充金庸和古龙,当时的人不管那一套,反正你可以叫“湖上笠翁”他也可以叫“湖上笠翁”,李渔只能干吃哑巴亏。

可以说,李渔是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卫自己著作权的作家。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没有形成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盗版现象仍防不胜防,屡屡发生,使李渔忙于交涉,兴叹不已。而其中以金陵(今南京)的盗版者为最多,为了便于交涉,打击盗版,李渔索性在1662年左右离开了杭州,举家迁往金陵。

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李渔反盗版,反出一个百年老店

李渔全家搬到盗印最猖獗的南京后,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书屋,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他的全部作品都在自己的书铺印刻,算是垄断了市场。同时,他改造印刷技术,注重装帧设计,除印自己的作品,还重新审定编辑了很多名著,如《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在与伪书、劣书的竞争中终于脱颖而出,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态势。后来“芥子园”书铺屡经转手,但李渔奠定的良好传统一直保持,使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的著名品牌,沿袭二百多年,当下的很多图书收藏者还都以收藏到芥子园印行的图书为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李渔   兰溪   吃哑巴亏   伪书   金陵   西游记   假道学   大发   书商   芥子   南京   清朝   后人   老店   意识   作家   版权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