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未改的文化母语,中国书法的人文历史观与开放包容观

千载未改的文化母语,中国书法的人文历史观与开放包容观

中华五千年文明,灿若星河。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代代敬天爱人的先贤,凭借勤劳、智慧与万古胸襟,共同成就了“四大文明”中最“长寿”、至今富于活力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放异彩。西汉伊始即已开启的丝路人文交流,将中国文化甘露播撒世界各地,也让中国艺术在经久不息的文化对话中含英咀华。

上古时期,华夏祖先通过结绳记事传递信息,还在具有点、线特征的刻画和书写中完成部落交流和日常记录,从而增强部落、氏族间的往来。这些简便易行且蕴含辩证美感的符号,形成汉字的早期雏形,被烙刻在陶器、石器等原始生产生活器具之上。这是汉字诞生前长夜漫漫、艰难摸索的真实状态。沿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汉字理念,无数先民不遗余力不断改进并完善汉字,逐渐寻找到汉字书写的自身规律,创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或许有些文化现象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消解退化,唯独汉字书写的历史变迁痕迹传承有绪,时至今日依然焕发迷人活力,也仍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追求和哲学智慧。

千载未改的文化母语,中国书法的人文历史观与开放包容观

先秦时期,用于书写的材料十分有限,若想在镌文书字中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追求和潜在意识,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但这并不妨碍一些不经意的美化创造,直接或间接刺激书法艺术的发展。殷商贞人契刻的甲骨文字,端正严谨、恭敬虔诚,似乎笼罩着神秘的氛围。两周的礼器铭文,威严庄重,虽然是范铸,但源头是书者一笔一画的手迹,行间字里已经显示出格奇意丰的审美追求。好的风景还在后面,创造性的书写并未就此打住,而是一个接着一个地精彩呈现。

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的国策加快了汉字统一的速度,六国类型庞杂而又体系迥异的古文字,被置放到国家层面进行集中整理和重新推广,作为前所未有的国家工程,秦代以前不可能做到的、其主要成果秦代小篆应运而生。在纸张还没发明普及的时候,汉字不仅仅限于“书于竹帛”,权量、兵器、铭符、简牍、石碣、碑刻以及铜、金、玉、竹、木、陶、丝、绢、帛、玺、印等各式各样的材料和载体,被广泛书写或镌刻,汉字的活力在这一时期被激发,随着国家的统一趋向多元和包容。中国书法艺术的优秀基因开始形成,且传续久远,繁衍壮大。

千载未改的文化母语,中国书法的人文历史观与开放包容观

汉代伊始,中国书法迎来一次较为全面的觉醒。从秦小篆变化趋简易的隶书开始,适应社会需求的书写活跃起来。趋简约、易书写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明显规律。隶书的出现,即是突出标志。汉字在交流中的简便快捷和容易推广普及,蕴藏在生产、生活和军事等每一个具体的细节和环境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诉求和最终目标,并非一人独创。随之而来的汉简、章草的流行以及楷、行、草书体的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的五体——篆、隶、楷、行、草概念已臻完备。

中国书法有各自风格意境、审美格调的高下和雅俗之别。一直以来,人们在点和线的不断塑造中,你追我赶,入古出新,坚持用“流远屯美”的文化理想守护汉字和创造汉字,印证中华民族的心灵守望。中国书法艺术以坚实的步伐走过漫长的征途,这一过程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主线吻合。可以肯定的是,把有名可考的古代书法家排列起来,便可打开一幅中国历史文化的多彩画卷。放眼世界,国家、民族的文明历史中,文字书写的登峰造极唯独中国所有,因为这其中的奥秘,来自于书法艺术的强大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先贤   中国   书法   小篆   汉字   秦代   历史观   文化   隶书   母语   中华   中华民族   书法艺术   人文   活力   时期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