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

近十年来中国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笔记体”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出自清代鸿儒纪昀之手。该书最早的评论见于清人的序跋题识,早期的评论主要着眼于它的“劝惩”教化功能。直到辛亥革命,研究纪昀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逸闻趣事的文章才开始见诸于报刊。对纪昀文学成就研究的文章也明显增多,其内容涉及到他的文学观念、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等各个方面。 二十一世纪以来,《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呈现出比较繁盛的局面。中国期刊网上,近十年关于《笔记》的研究就有140余篇之多,其中有许多学术论文涉及社会、医学、法学等交叉学科。

近十年来中国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

以儒为本,佛、道辅之的“三教合一”论,是《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思想内涵之一。作者看重的是宗教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因此奉儒教为至尊,以佛教和道教为其补充,但绝不排斥和贬低佛教和道教。该书中涉及“狐”形象的作品达到一百三十余篇,而且这些“狐”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关于《阅微草堂笔记》狐鬼形象的研究也呈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 而纪昀历来鄙弃小说,却在晚年以持续十年的时间写作《阅微草堂笔记》。对这一问题,前人各有解释,有人认为这与他晚年的心态直接相关。结合乾隆末期世风日下的社会现状、纪昀晚年面临的心理压力以及孤寂伤逝感情的交织,得出结论,即晚年身居高位的纪昀一直处于清廷错综复杂的矛盾漩涡之中,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处处谨小慎微。因此,纪昀只能日逐搜奇记异、追录旧闻,藉此以消磨时光,聊以自慰,这也是影响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十年来中国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以“发乎情,止乎礼义”来抑制情感的泛滥,将写“狐”小说的结局设置得并不美好,完全打破了文人所企慕的人狐相恋的那种浪漫的传统模式。纪昀以人狐的相敬如宾抹去了人狐相交的功利色彩,以理性代替了情感的泛滥,以浓郁的文化气息矫正了文人对色欲的满足,表现了纪昀的苦心孤诣。纪昀写的媚狐小说与传统的小说有很大不同在于写出了媚狐由恶向善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标志着传统媚狐自赎的实现。

近十年来中国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

笔记小说发展到了清代,已近穷途末路,穷则生变。其中,《聊斋志异》以笔记体写传奇,一书而兼二体,代表了“明变”的一方;《阅微草堂笔记》则代表了“暗化”的一方,保持笔记小说固有的文体特征,同时推陈出新,借助鬼狐来表现密语等隐秘内容,从而化虚为实,有意写实。这些连同反对凭空虚构、人为制造偶然性等,共同构成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在叙事上比较突出的特点。这种变化,体现了清代笔记小说更为保守和符合正统观念的一种发展和变革。

近十年来中国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

魏晋六朝志人、志怪小说是《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的直接源头。纪昀在创作的过程中,继承了魏晋六朝小说特别是志怪小说的优长之处,追求晋宋笔记小说“简澹数言,自然妙远”的风格,同时推陈出新,小说篇幅短小,叙述结构简单,但更讲究章法,更富有韵味,形成了具有自己审美特质的艺术作品。

近十年来中国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

近十年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轨迹大致如此。从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学者们在版本整理、文献资料的发掘、纪昀生平事迹以及文本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果将其与同时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的研究相比,无论是研究的深度抑或研究的广度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目前尚留下了许多空白点,有待于学者们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图片来源于鹏为古籍文创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儒林外史   草堂   儒教   聊斋志异   道教   生平事迹   笔记   佛教   魏晋   推陈出新   清代   晚年   中国   学者   年来   形象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