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风云-1 隋炀帝穷兵黩武,三征辽东,隋朝国势渐衰(上)

隋炀帝一直向往成为千古之帝,但他的能力和素养却与理想背道而驰,内不爱民如子,休养生息,外却穷兵黩武。

当时在朝鲜半岛上分布着三个国家,分别是百济、新罗和高句丽,而被隋炀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的北部,是朝鲜半岛上势力最强的国家。


隋唐风云-1 隋炀帝穷兵黩武,三征辽东,隋朝国势渐衰(上)

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微妙的,高句丽因国力的逐渐上升不甘臣服于中原大国,杨坚建立隋朝之后,高句丽王曾联合靺鞨试图侵扰辽西,但遭到了隋朝军队的强烈反击。迫于隋朝强大的实力,高句丽国王高元遂遣使向隋文帝谢罪,甚至称自己为“高句丽粪土臣高元”,所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一心想一统天下的隋炀帝却认为高句丽“眷彼华壤,葛为夷类”,因此想要收复西晋时期失去的辽东故地。

公元607年八月,高句丽王派使者出使东突厥却没有派人出使隋朝,这一点让隋炀帝十分不满。这时,大臣裴矩向隋炀帝建议向高句丽下最后通牒,倘若辽东还不派人来朝,就发兵攻打高句丽。因为裴矩在处理西域和吐谷浑的问题上建有大功,隋炀帝这次也听取了他的意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裴矩将固执的隋炀帝引向了三征高句丽的歧途。

但让人诧异的是,小小的高句丽国根本没把隋朝的威慑放在眼里。高句丽王迟迟不肯来朝,令隋炀帝愤怒不已,于是下令东征。就在隋炀帝决定东征的那一刻,他和隋朝的命运也将发生巨大的转折。


隋唐风云-1 隋炀帝穷兵黩武,三征辽东,隋朝国势渐衰(上)

东征的命令下达之后,全国上下都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忙碌起来。为了扩充水军,朝廷在

东莱(今山东莱州)海口督造了三百艘战船,其他如兵车、战车等更是数不胜数。隋炀帝更是在淮河和长江以南征集了弓箭手三万人、突击手五万人,还将洛口仓和黎阳仓的粮食调到涿郡,以备战争之需。为了准备这次大战,隋炀帝可谓是倾尽全国之力。他一心想在武功上比肩汉武帝,却不知道长期的战争势必会带来国库的空虚,不仅伤财而且劳民,长此以往,百姓失去了活路,必将民心骚动、天下大乱。

当时为辽东备战的民夫由于长期没日没夜地为朝廷赶制战船,死亡率极高,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四十。隋朝的劳役十分严重,这些劳役不仅是无偿的,百姓还要自己承担为朝廷工作时所需的口粮等,所以不少民夫都忍受不了这样的“酷刑”,四处流亡,这些人也成为后来农民起义的一部分力量。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朝百万大军在涿郡聚集,二十四军分为左右两翼开始向辽东进发。祭拜过祖先和诸路神灵之后,作为大军统帅的隋炀帝亲自率领大军尾随在大军之后。这次出征的规模相当宏大,旌旗连绵,大军首尾相连,几乎达到了一千余里。除了二十四军陆军之外,大将来护儿带领水军从东莱出发。

但这次虽然声势浩大,但结果注定失败,隋炀帝就犯了三个大错误:

(1) 远征之师当速战速决,可隋炀帝却宣布高句丽投降就要立即安抚他们,切不可轻举妄动。贻误了很多战机。

高句丽军正好利用了隋军的弱点,打一会儿,谈一会儿,辽东城打了四个月也没打下来。而且还损失了一员大将麦铁仗。

水路方面大将来护儿带领水军沿大同江而上,直击平壤,怎么攻也攻不下来,后来三十多万陆军也在宇文述等人的带领下来到了平壤城下。时间一天天过去,平壤却坚如磐石。

(2)攻与守完全没有章法。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用兵,就要研究对手的弱点,高句丽无论是兵力还是国力都无法与大隋比。但高句丽有天时地利人和。在开战之前就要把高句丽的地形,人文,将领研究清楚,把攻城的工具准备好,速战速决。而隋炀帝恰恰这些都没准备。

隋军的危机来了,粮草渐渐不够了。无奈,隋军只好向后撤退,以图再进。高句丽军在隋军支撑不住开始撤退之时,在清川江重击了隋军。毫无准备的隋军乱了阵脚,士兵四处逃散,一时间死伤无数。

大业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隋炀帝回到了出发地——涿郡,隋朝大军只剩了两千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辽东   隋朝   东突   平壤   朝鲜半岛   民夫   穷兵黩武   劳役   国势   战船   水军   速战速决   隋唐   国力   大业   朝廷   大军   战争   风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