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能否取得新进展?看这五方面

新能源不仅在各地“十四五”规划中占据了重要篇章,而且在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被列为战略性产业。

9月3日深交所副总经理李鸣钟表示,要加大对新能源等领域优质主体的融资支持力度。

尽管新能源备注瞩目,然而,“十四五”期间要实现新能源发展的目标,还取决于以下五方面:

一、能否突破技术瓶颈

目前,新能源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滞后,开发利用的成本仍然较高;再加上资源分布不均、市场规模小、不能连续生产等特点,新能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还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支持等措施才能支撑其进一步发展。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偏弱,大容量储能技术尚存在技术瓶颈,安全经济的新型储能产品有待突破。

二、补贴方式能否市场化

由于新能源自身技术还不成熟,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补贴。然而,当下在补贴方式上存在两方面问题:

其一,新投产的新能源项目未纳入补助目录。

截至2019年底,有略超过三分之一的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四分之三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未纳入补贴目录。此外,已并网但尚未列入补助目录的补贴拖欠额也越来越大,补贴拖欠合计1808.30亿元。

其二,纳入目录的补贴拖欠缺口越来越大。

到2020年末,累计补贴缺口将达到4000亿元左右。如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不上调,且不出台相关政策解决此问题,到2030年后累计补贴缺口将超过10000亿元。

补贴问题可能是未来新能源行业快速成长的掣肘。未来可行的方案是通过市场化融资方式募集长期限、低成本资金,解决目前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问题,此前也有过发行“铁道债”、“汇金债”等先例。

三、储能能否形成规模效应

储能的规模效应与成本下降是未来新能源量大面广应用的关键一环。

新能源应用成本取决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等因素,然而仅依靠技术进步过程太漫长,相比之下,规模化发展既可以降低边际成本,又可以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然而,若想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需要年度新增规模较为稳定,并非波浪式前进。

四、能否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

虽然中国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但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尚未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新能源产业却盲目增大投资规模,匆忙上马大项目,产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并没有与市场需求增长相匹配。

如,风电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许多项目在同一地区重复布点,让资源发展受限制。另一方面,同行业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企业收益很低。

由于新能源行业的需求方是政府,从政策、制度的一致性、连贯性着手,保障需求的稳定,是行业平稳有序发展的基础。

五、利益关系能否得到平衡统筹

新能源各参与方之间各有小算盘:

地方政府想着最大化GDP、最大化财政收入。为此,地方政府间互相博弈,吸引更多的投资。同时,争抢国家分配的新能源指标,以指标吸引新能源制造业,形成产业链条。

新能源企业是为了投资收益最大化、电网企业想要增加收入,可持续增长。

国家主管部门则是制定规划实现能源转型、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使得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

综上,地方政府、国家主管部门、电网企业、新能源企业之间的目标导向都有差异,有些甚至是冲突;各主体的制约因素互相牵制掣肘,博弈力量不均衡。

因此,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形成推动行业发展的合力,是加快新能源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新能源   装机容量   地方政府   缺口   技术进步   效应   成本   规模   稳定   关键   目录   国家   行业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