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老子到底看见了什么?

《道德经》第21章论道,老子看见了什么?他阐述地是什么问题?用“大生态生命万物有灵的二元论生态反映论″来认识:老子阐述的"万物之道",就是″大生态世界的灵德"论;也是人类认识大生态世界的《认识论》。何以见得,请看原文。

第一段: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一句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德",一个"道"。"德″属于大生态生命世界;“道″属于宇宙物质世界。这没有争议。

引起争议地是德与道的关系。因为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关系,所以,老子要论述这个关系。道与德,它们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说:″大德是服从于大道"的关系。这一句指代,非常明确!没有歧义。就是″德遵道行″。

第二段:共三句话,第一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这是最最关键的一句话。它关键就关键在“道之为物”上。"道之为物",就是说,我现在不是谈″道",而是谈"物″了。这个″物″当然是指″生态生命万物"。这万物里还有道吗?″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是强调″道"在万物中的样子。接下来的两句具体说明″惟恍惟惚″的内容。这就是老子论述的艺术了!在大生态世界里,到底应该怎样去服从"道″呢?下面的两句就是具体描述生态之道的。

第二句:揭示″道之为物"时的生态本性: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这很清楚,就是指万物之道中有"表象",有“实体物形″。至于这个物形是动物物形还是植物物形?还是包括了″万物″的物形,你愿意怎么理解都可。我认为这个″物形"就是“大生太世界万物″的指称。这样理解是有真实意义的。

第三句:专门阐述大生态世界的独有特点。那就是精神的存在。″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是老子在“万物生存活动”的空间又看到了它们的精神活动。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独尊的认识形态。它肯定了这种精神活动的真实性(其精甚真)和这种精神的相互依存性(其中有信)。揭开了人类认识大生态世界的关键是认识它们的精神。中国人训养动物是最早的。早在文字文明之前,在那个语言发达的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了养狗的发现。在银多暮葬挖掘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骸,都是人类通过精神训养成为生态领袖的。

那″窈兮冥兮"什么意思呢?书说是″遥远幽深"。其实我觉得用″朦胧冥思"更妥。为什么,因为″遥远和幽深"不能表达老子的用意。因为″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玄学概念,是"非实体命名″的″玄虚概念″。″精、真、信″,是看不見、摸不到的。人们看到和听到的只是它们的活动和叫声。只有靠″玄思冥想”才能感悟到它们的精神。所以用了″窃兮冥兮"。"窈兮冥兮″解释为″遥远幽深″也不能说错,因“遥远幽深"就是看不清,因看不清而″朦胧″,因朦胧而冥想,这是老子把″看不到、摸不着的精神写出来的本意。所以,我以为用″朦胧冥思″更为妥当。看明白了老子这三句话的真实内函,也就明白了老子阐述这三句话的内在逻辑递进关系了。由″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道、物转承的模糊状态,进入到可视可触的″表象和物体"层面,证明了万物的存在;之后,第三句,详细描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存在″;再到肯定这些精神状态及其作用的存在。就这样,步步递进地阐述和揭示了″大生态世界生命万物有精有神的存在特征"和″灵德互动的依赖关系”。这是人类最早以人文智慧反映论认识″大生态生命万物有灵的生态观认识论的巅峰之作。是人类认识万物的第一部理性认识论里程碑之作。这个理程碑是中国2500年前竖立的。一直到今天,西方文化的宗教认识论,哲学认识论,达尔文生物学认识论,都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中国文化的先知先觉而骄傲!

最后一段两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最后两句明确点晴:指明了我的《认识论》和认识论的来源,就是″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的文化传承,使我认识了生态万物以及精神面貌的特征。我凭什么能夠知道″万物的精神状态"?就是因为″其名不去″,我们依靠这些名字概念的一统性认知论知道的。多么真实而果断地结论,这即是老子自己学习思考的肯定,也是中华文明“其名不去"的文化成果!伟伟高哉呀!千古之立言,今朝之顿悟,炎皇文明之名之智之慧,不可丢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反映论   老子   孔德   认识论   幽深   其名   万物   朦胧   遥远   生态   人类   精神   生命   关系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