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浅析

皮尔士

传统哲学以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为前提去研究世界,是一种视觉模式。皮尔士认为,哲学是一种探究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主体和客体或许就是一体的,是一种触觉模式。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所以哲学的使命在于从怀疑到信念的确立,信念的确立使得行动才能展开。怀疑是各种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不安或凌乱情绪,思维的功能就是产生信念,信念是我们觉察的或意识到的某种观念,它的重要性在于平息了怀疑引起的焦虑,信念也意味着一种习惯的建立,指导着我们的行动。可以看成,信念与传统理论不同,理论的基础是符合了对象,而信念在于建立起我们的行动原则。

一切知识都只是信念,而信念都要以某种符号表现出来。那么每一个符号的意义从何而来?他认为,概念的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或含义,不再是对象客观存在与否,而是看它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我们可以把一个命题,首先转化为假设陈述句,然后通过操作去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比如,石头是硬的。可以转化为假设石头是硬的,那么落到地上就不会碎掉。他的结论是,如果在命题中有某种东西无法翻译为假设句,那么原命题就是无意义的;如果多个名词都能作出相同翻译,那么这些名词的含义相同。由此他延伸出自己的真理观,他把命题的形式与内容的真联合起来;科学只是逼近真理;真理是人们一致同意的意见;只要达到坚定的信念也就把握了真理。

詹姆斯

美国的哲学思想源头在希伯来文化,传承英国传统,詹姆斯承先启后最系统地阐发了实用主义。詹姆斯认为,实用主义等于行动主义,行动是理论、信念、哲学的唯一意义,他把不能产生行动的思想排除在意义之外,任何一种思想理论,不管讲得如何言之凿凿,如果不能激活行动、产生体验的话,它的价值趋于零。说一个东西是真的,就在于它对我们的行事是方便的,好比一个人拿着地图走出了森林,地图是不是符合森林地形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够走出森林。詹姆斯认为,过往的哲学家都迷失于心物二元对立之中,如果假定世界上只有一种原始质料,一切事物都由这种质料构成,这种质料就叫纯粹经验,它是直接的生活之流,不是休谟所说的感觉经验,心物、主客只是概念化后的结果。

在詹姆斯看来,真理的真实性就是它证实自己的过程,真理的有效性就是它使之生效的过程。如此一来,实在性的前提就被消解了。真理意味着证实和引导,由于人类不可能先去证实观念的真理性然后再去利用,所以他提出,未经证实的观念虽没有经过每个人的证实,但是经过了其他人间接证实所以同样有效。他认为,有用即真理主要是对于人生真理的选择,人生选择是一个重大选择,科学探究则是不重大的,因为对于人生选择,往往是失之毫厘而谬之千里,试错成本太高。

真理的信用制度

真理必须能够激活行动才有意义,那么人们是不是每一个行动,都要事先把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琢磨透彻然后再行动呢?詹姆斯以挂钟为例,试着想象墙上的挂钟,你所能想象出的只是那钟面的一幅图像或摹本,可是对于内部零部件的观念,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摹本,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们仅仅看见挂钟指针读数就准时去上课上班等等。他写道,我们的思想和信念只要没有什么东西反对它们,就可以让它们成立,你接受我对某一事物的证实,我接受你对另一事物的证实,就这样在彼此的真理上作买卖。世事纷繁,人生苦短,如果先做钟表匠再用挂钟,每件事都这么对待,激发出来的行动必然就少。詹姆斯强调,只有可直接证实的情况才能维持真理信用形态的稳定运行。

杜威

形而上学创始者巴门尼德留下一句箴言,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导致了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出现。在认识论阶段,哲学家对于思维本身发生了动摇,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把握存在,因此这句话就是理解整个形而上学的钥匙。杜威认为,无论把知识的根基放在精神还是物质上,都是把精神和物质当成某种形而上学的实体,实际上精神和物质都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一种逻辑规定。譬如上帝是.....,其实上帝只是一个逻辑上的存在,但不妨碍这句话的逻辑上的成立。杜威所说的经验,是一个极其广义的概念,他把人类经验的过程和经验的对象,都囊括在这个概念之中。詹姆斯的纯粹经验,是一种偏向于主观性的,而杜威的经验,更强调其客观性。杜威认为,主体、对象、过程三者是相互作用的,三者的统一即经验。诸如,买中大奖,心情愉快。我、买中、大奖,合起来构成一个经验。如果缺失了人这个主体,就不能说是经验,因此他这里的经验,一定以主体为导向,也就不可避免进入唯心主义之中。经验不是传统经验论的主观表象,经验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具有连续性和贯通作用,是知行合一的,经验的连续性建立在习惯上。他把经验区分为原始经验和反省经验,原始经验是主客未分的状态,反省经验是区别了主客体。

他认为传统哲学的问题是,把主体和客体割裂开,即使自然界不存在,也不妨碍主体的存在。因为主体是纯粹的、先验的,所以二元论一旦要被消解,不是用主体去囊括客体即唯心主义,就是用客体去囊括主体即唯物主义。二元论要被消解,就要把经验当成统一的整体,主客体都被统合在这个概念中,那么就不会有分裂的争端。首先,经验是无法离开自然的,他并不怀疑世界的存在,但从逻辑上来说,人类之前的世界如何是一种玄想,于现实的人而言没有意义。他的经验主义观点,把主客体看成一个共同事实的两个方面,最终落实到主体化的倾向之中,如此一来,我们看待某个对象,对象的一些性质可能并不是它所固有的,而是我们赋予的。可以说,人类赋予了认识对象以存在性,犹如石头本身存在,但是雕像却是人类赋予给它的。所以外部世界、知识对象,一定意义上都是实践的东西,都是通过实践而对象化,而对象化的存在,则是在经验之后,所以经验先于自然。在杜威那里,实践和经验几乎可以等同,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刺激与反应,即环境作用于有机体,有机体对此作出反应来适应环境。他说,感觉就是环境对人的刺激,思维就是人控制环境的反应,因此思维和感觉是相伴而行。

杜威曾经归纳了哲学史上对知识对象的看法:把感觉素材当作确定的东西,这是英国经验论;把数理和逻辑的对象当作确定的东西,这是唯理论;把物理对象当作确定的东西,这是科学哲学中的物理主义。它们共同点在于以静观为最大特征,把对象假定为独立于认识活动的纯粹客体,于是实践和认识由此被割裂。他说,物理学家要研究对象,必然不会采用沉思冥想,而是进行研究实验。这表明知识的对象,不是静观的而是实验的,实验一定是有所企图,因此对象就是他的工具。杜威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工具主义,他认为,一切都是为我之物,都是达成我的工具,任何理论都是假设的,所有的观念都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设想,而不是揭示出事物固有的本质,所以真理也是假设。假设就是用来应付环境和检验效果的工具,而不是陷入形而上学的玄思,工具没有真假之分,真假不是判断的特性,只有好用不好用,工具的价值在于所造就的效果。有用即真理,这里的有用不是以个人为尺度,而是针对所解决的问题而言。道路的用处不以便利于山贼劫掠,而以是否便利于交通运输而测定。实用主义真理观看似荒诞,实则是针对传统哲学中真理是一种僵化的客观存在而进行消解的尝试,因此,人类构建知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实,即对环境的工具性反应。杜威只承认有机体维持和改善自己生存这一原初目的,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善之类。

关于教育

在一间间鸽笼一样的教室里,桌椅按照几何图形一行行密密麻麻地排列,学生们面无表情静听手持现成教材的教师照本宣科,十九世纪末美国的课堂就是如此。这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教育,导致为了多少不可知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在杜威看来,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杜威认为,人有四种本能:制作、交际、表现、探索,而制作与探索尤为突出,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做中学是最符合人的本能要求的。他尖锐批判了仅仅以教材知识、课堂讲授、教师主导为中心的形式教育,这种教育是经院式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知半解和生吞活剥的东西,以至学习变成了令人厌烦的同义词,一堂课等于一次苦役。不过杜威提倡的做中学,后来在具体实行中却走向另一极端,比如否定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必要性。杜威认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当前的直接经验,由教材为基础的课程的中心,应该是各种形式的工作活动,如木工、烹调以及各种服务性活动。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并且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问题,学生必须要占有知识资料,以便从事必要的观察,而不是光一本简洁的教材,那些必要的以供练习深化的什么都没有了,学生必须逐步地展开所想出的解决方法,还要有充分的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詹姆斯   形而上学   实用主义   客体   挂钟   真理   主体   信念   哲学   对象   意义   人类   东西   经验   工具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