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战略究竟是什么?

自夷陵大败后,刘备半道崩殂了,蜀汉的危机已经严重到了极点了,兵力国力的巨大损失不说,国内叛乱四起,先后有汉嘉太守黄元、牂牁(zāng kē)太守朱褒、以及雍闿、高定叛乱,而南边的蛮夷叛乱一直没有停过。加之刘禅继位年仅16岁,根本无法镇得住场面。诸葛亮再次力挽天倾,不但保住了蜀汉,并通过五年多的治理,使得蜀汉竟重新有了北伐的实力,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诸葛亮北伐战略究竟是什么?

从228年开始,诸葛亮前后进行了5次北伐,历时7年,最终也没能拿魏国怎样,在后世的史书上留下了许多争议。那么诸葛亮究竟是为什么要北伐,历来有三种解释,一种是认为诸葛亮自不量力,穷兵黩武,徒自消耗国力;第二种是蜀汉困守蜀地无法跟强大的魏国拼发展,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主动出击以攻代守,蚕食魏国,消耗魏国的国力;第三种解释是夷陵大败后,荆州派实力下降,东洲派和蜀地本地势力壮大,为了转移内部矛盾;

诸葛亮北伐战略究竟是什么?

第一种说法在现在比较多人信,其实不足为凭,因为史书上找不到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证据,反而是虽然有多次北伐而并没有影响蜀汉的经济,蜀汉的经济形势仍然良好,不然的话也不会撑到诸葛亮去世后近30年才灭国。

第二种解释和第三种解释是能说得通的,《出师表》中就说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后出师表》又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因此,蜀汉坐以待毙是下策,只能通过北伐寻求一线生机。那么诸葛亮真认为北伐能灭了魏国吗?恐怕未必,否则前后出师表就不会写得那么悲壮了,而应该是慷慨激昂了,诸葛亮岂能不清楚蜀魏实力的差距的。即便是吴蜀联手伐魏,也不一定能奈何得了魏国。况且吴国的伐魏一直没有什么战果,孙权五次攻打合肥更像是个笑话,寸土未得,要么差点被活捉,要么就是被吓跑,甚至堂堂十万大军被几十个人一把火给烧得狼狈而逃。

实际上,自从夷陵之战后,吴蜀的联盟就已经彻底破裂了,尽管后来有所修复,其实也是名存实亡。两国时刻都在相互防备着,吴国对于蜀汉来说恐怕没有半点可靠性可言,因此诸葛亮北伐也不可能把战线拉得太长,不然万一吴国再来个"白衣渡江夺荆州",恐怕刘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叫相父相父回不来了。

当年《隆中对》有一句重要的话: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个"天下有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意思就是天下形势发生巨变,对蜀汉有利,那么就从荆州和蜀中发兵克服中原,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在蜀汉最强大的状态下,也需要等待时机和形势有利,才有统一天下的可能。而后来的形势确实"天下有变",不过变的是蜀汉快崩溃了,在当时那种天下大势下,诸葛亮不可能不清楚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么蜀汉有没有可能孤注一掷的攻打魏国,来个"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呢?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国家之间的生死之争,不是赌场中的孤注一掷,诸葛亮也不是赌红了眼的赌徒。

由此看来,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应该不是进攻性质的,除了以攻代守外,诸葛亮应该是以战争为杠杆去撬动魏国,通过人为的去制造魏国的"天下有变",然后获得胜利的一线机会。正是当时的吴国大鸿胪张俨说的: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确实给魏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不光是老百姓的生活困难,军费造成国库开支极大,以至于魏明帝曹叡连修整一下宫殿都没钱,而诸葛亮去世,战争停止后,立刻在洛阳大兴土木。

诸葛亮北伐战略究竟是什么?

然而最终天不假其年,没能熬到天下有变的那一天。自诸葛亮后,蜀汉再也没有人能有这个能力把北伐执行下去,只剩下姜维不痛不痒的进行了几次战争。且诸葛亮去世时,儿子诸葛瞻仅7岁,后来能力与其父更是天壤之别,无能继其父志,最后战死绵竹,为蜀汉尽了最后一份忠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魏国   蜀汉   太守   荆州   穷兵黩武   出师表   吴国   坐以待毙   叛乱   史书   国力   形势   实力   战争   战略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