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或许你曾有去音乐厅的念头,但总担心去了也听不懂、浪费钱,最终在下单前一秒放弃了购票;或许你曾去过音乐厅,听的时候却两耳茫然,昏昏欲睡;或许你已经放弃了听音乐会,却依然心有不甘,为什么别人如痴如醉,我却如听天书般痛苦,什么也听不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听懂“非流行乐”,树立走进音乐厅的信心,Yusi于刚刚过去的周六,在上海做了一场线下音乐沙龙。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七十余名音乐爱好者参与了本次音乐沙龙

这次沙龙的主题是:以你的审美,现在走进音乐厅毫无压力。致力于帮助大家找到聆听古典乐的方法,坚固或重拾听懂“非流行乐”,勇敢走进音乐厅的信心。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Yusi音乐沙龙上海站

Yusi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作曲家肖邦和舒曼的作品为例子,从如何聆听的角度,为现场音乐爱好者深度剖析讲解了两人的部分知名作品。

比如肖邦的夜曲有很多,为什么唯独那首升C小调夜曲第20首,最为有名且最能打动人心?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Yusi在沙龙现场

答案其实我们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悄悄为大家剧透过了。因为这首曲子是肖邦因为战争被迫离开祖国的那一年创作的,饱含了离开故土的悲凉与对祖国深挚的爱与痛。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Yusi建议大家也可以结合电影《钢琴家》来获得共情,这部电影用到了肖邦的夜曲来作为配乐,主人公斯皮尔曼也与肖邦的人生几乎有着同等的苦难与经历。

在故事情节、视觉冲击下,再听起这首《夜曲》,或许我们可以更深一层次地理解肖邦哀伤的浪漫。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电影《钢琴家》剧照

而现场引起大家比较强烈反响的,是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这是他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内容深刻性与艺术创造性最突出的一部。

这首奏鸣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庄严的慢板,第二乐章为谐谑曲,第三乐章回归慢板,第四乐章以出人意料的急板结束。

其中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是肖邦断人心肠、广为流传的作品。“葬礼进行曲”创作于1837年,这一年,他的祖国波兰依然正在遭受着俄国的侵犯与践踏。

从哀恸的音乐中,我们听到了肖邦的巨大悲伤,这不是在诉说个人死亡,而是用庄严的语言倾诉着国家的灾难。

Yusi通过对比波格莱里奇和特里福诺夫两个气质截然不同的演奏版本,让大家感受到音乐家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情感表达的天差地别。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左为波格莱里奇;右为特里福诺夫

波格莱里奇的祖国南斯拉夫,曾和波兰一样脆弱不堪,在战争中遭受重创。所以波哥和肖邦一样有着国破家亡的悲痛,因此,他的情感表达与肖邦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饱含着亡国之痛的悲愤和凄美。

当乐曲进入到华彩阶段,那种圣洁、轻盈、曼妙的乐音,感人至深而净化心灵。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消逝的灵魂,升到上空,俯视着自己的躯体,不舍告别,却终究越飘越远。

波哥的葬礼进行曲,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装饰音,每个音符都被浓郁的情感填满。正如真正动人的故事,只需要平铺直叙讲述出来就足够打动人,多余的形容词都是画蛇添足。

而特里福诺夫的版本,不管和肖邦还是和波哥相比,都差别很大,他的音乐中融入了典型的俄罗斯民族的气质。

开场的慢板速度极慢又恢弘,让人联想到莫斯科红场上阅兵沉重的步伐。特里福诺夫从未经历过家国之痛,反而是战斗民族的民族气质深入骨髓,从他的演奏中能感受到一种强大力量的震慑感。甚至其中的华彩部分,那个悄然逝去,飘向远方的灵魂,也是大体格腾空升起,在做壮士断腕式的告别。

音乐就是这么神奇,不同生活、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家,音乐里都承载了自己国家的灵魂与精髓,作品气质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Yusi在沙龙现场

除了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Yusi还带大家聆听了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第四乐章。第四乐章的急版,一反肖邦浪漫柔弱常态,听起来似乎急躁而无序,像是一种抗争,一种发泄。

现场观众们也积极互动,发表了自己对这段乐曲的聆听感受,都非常有见地。

有人说这段乐曲是肖邦对自己此前人生的总结,用这样的混乱感表达自己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依旧不能改变现状的无力;有人说这样的混乱更像是一种临死前的回光返照,是对过去人生的闪回与快放;也有人说,即便是肖邦,也害怕死亡,这是他对面对死亡的担忧和绝望。

尽管如今肖邦的这首奏鸣曲被奉为经典,但在当时却受到很多“乐评人”的批评,很多人认为这首奏鸣曲的四个乐章之间缺乏联系。

著名的作曲家舒曼就是众多批评声中的一员。他认为肖邦的这首作品就是“一个屋檐下的四个疯孩子”,第四乐章更是被他评价为:更像是个玩笑而非音乐。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舒曼画像

正如大家所见,在作曲家的身份之外,舒曼还是一个“毒舌”乐评人。一直以来,大家都更关注舒曼的音乐作品,却很少了解他的音乐评论思想。

在那个文艺巨星闪耀的年代,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自己的评论杂志。为了弥补音乐评论行业的空白,1833年,舒曼创建了音乐评论杂志《新音乐报》,并在此后的十年中,撰写了大量的音乐评论。

他针砭时弊,拨云见日,很多音乐家都坦言因为舒曼的评论而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包括肖邦,也是在舒曼的评价中成长和成名的。“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就是舒曼对肖邦的评价。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Yusi在沙龙现场

当然,听懂舒曼的音乐作品,除了了解他的音乐思想,也需要了解他的作品特点与人生故事。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舒曼作品最大的特点是音乐诗化,他曾说音乐是诗最大的潜能。所以舒曼的音乐作品大多从凝固的形式中解放了出来,自由而富于幻想。

比如他写给自己妻子克拉拉的套曲《诗人之恋》,被称为舒曼的爱情日记。

这组作品写于1840年,这一年,舒曼与克拉拉终于战胜克拉拉父亲的反对和阻挠,成功结合走进了婚姻。这些歌曲在有限的音乐空间中,压缩了丰富的情感,作曲家真挚的感情呼之欲出。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Yusi音乐沙龙现场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尽管周杰伦是肖邦的忠实粉丝,但其实《夜曲》这首歌,在Yusi看来更可能是偷师了舒曼《诗人之恋》中的第十首。Yusi在现场演奏这首曲子的基础之上,几乎可以完美搭配上周杰伦《夜曲》的歌词。

这也足以说明另一件事:大家以为高深晦涩的古典乐,其实和现代音乐并没有很大差别,甚至放在今天依然可以流行起来。

很多人对古典音乐跃跃欲试却总是望而却步,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始终认为古典乐高深、晦涩,很难理解。事实上,欣赏古典音乐的审美能力人人都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在于如何激活原本就有的鉴赏能力。

那么我们在听不带歌词的“非流行音乐”时,如何开始聆听?怎样才能听懂?经过对肖邦与舒曼代表作的导赏解析,Yusi为大家总结出两个欣赏音乐的技巧锦囊:

锦囊一:与艺术家共情

艺术家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音乐,永远和他的生活和情感相关。首先可以在听一首曲目之前,尽可能详细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背景以及动机,是能够深入理解艺术家创作表达的好方式。

其次,可以选择和音乐情感相匹配的时刻聆听,类似失恋的时候听苦情歌,快乐时听欢快的曲子,相信你可以更好地与音乐共情,也能感受到更多。

锦囊二:审美能力迁移

艺术与美都有共通性,其本质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只要在其他领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那么也可以迁移到音乐审美上来。这个方法可以作为独立欣赏音乐之前暂时的拐杖,并促进自身在各个领域审美能力的提高。

比如文学的鉴赏能力可以迁移到音乐之中:白描的叙事手法就相当于朴素的音乐语言;华丽的文风可以对应到音乐里华丽的装饰音;古典音乐中看起来很复杂的曲式结构,大家也可以想象成文学中文章的结构与语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其他艺术领域也一样与音乐欣赏有相似的规律。只要将在其他艺术中的学习、审美能力迁移过来,快速激发古典音乐审美能力并不是难事。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沙龙现场观众互动提问

除了音乐导赏与入门技巧分享,Yusi还在现场与琴童小朋友玩起了互动。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Yusi与琴童互动

Yusi一段布鲁斯节奏的伴奏,瞬间改变了整段音乐的风格,让现场观众切身体会到了音乐的自由与美妙,引发了大家自发的鼓掌。

如果认真聆听,你会发现那是音乐家把心掏给你看

▲琴童家长的感受与反馈

也有现场的观众告诉我们,在Yusi的影响下,他们重新认识了音乐,也以新的观念和态度面对音乐。比如一个小姑娘说,尽管租的房子面积很小,但还是在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

这些都让我们很感动,也更加明确我们所做事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最后,正如Yusi所说:但愿大家都能尽快打破对古典音乐的刻板印象,多听听“非流行乐”。那是无数音乐家掏心掏肺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音乐里,毫无保留拿给我们查看,这样的勇敢与真诚,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尤其值得我们珍惜和珍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舒曼   特里   肖邦   奏鸣曲   音乐厅   进行曲   乐章   音乐家   古典音乐   夜曲   沙龙   能力   现场   情感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