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用输液瓶暖脚的回忆


乡土散文:用输液瓶暖脚的回忆

乡土散文:用输液瓶暖脚的回忆

文:杨晓光

  气候十分应节气,“霜降挂凌”,果然这几天迎来一轮降温,挂在自家前厅的温度计像漏气一样,一天下降一个刻度线。离着来暖气的日子虽说指日可待,毕竟针对眼下的冷还得想个周全的应对之法。妻子翻箱倒柜找出收藏已久的暖水袋,我灌上热水裹上毛巾,抱在怀里马上有了充电暖宝的感觉。半小时的“试用期”过去了,没发现渗漏现象,裹暖水袋的毛巾干热干热的。我如获至宝,就像当年那样将暖水袋塞进了凉被窝。虽说如今有很多种更为高效的取暖方式,但之于我和妻子,在小区集中供暖之前这几天,始终觉得只有暖水袋,才是最稳妥和贴身的温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广大的冀东地区,冬天取暖的唯一方式,就是用柴草烧火做饭,燎大灶熏炕洞的余温。条件好些的人家,里屋打一孔与地面平齐的地炉子,为了省煤,白天用煤泥闷上封住火,晚上又怕煤气中毒,早早地灭了火。生炉子的目的,就为室内留住热乎气,进屋不用往袄袖抄手。

  那时的冬天与现在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简直太冷了。将一担水从井台挑回家,桶面上结满厚厚的冰碴,从柴火垛抱一捆柴草走到过堂屋,手指冻得生疼。如果有温度表的话,外面冻得咔吧咔吧冷的日子,屋里的低温足以冻爆表。每天早晨醒来,窗户上白花花一片,霜花绽放得胜似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那真是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犹如升上天空的璀璨礼花。张开嘴哈一口气,一团白色的雾气脱口而出,如仙似幻,再深深地吸口气,爽冽的冷空气即刻直抵肺腑。

  晚上最盼的就是睡觉,与此相矛盾的,又最怕睡觉钻冷被窝。平日里盖的被子,在脏得不见本色的里儿和面儿之间,罩着一副用过多年的老棉花套子,看上去大窟窿小眼睛的,手一接触被头,油光硬邦,冰得人打一个激灵。渴睡的诱惑赋予我战胜寒冷的勇气。每次睡前,我都默诵一段语录: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憋住一口气钻进凉被窝,屏住气息努力躺平自己。白天穿的棉衣棉裤用来搭脚,睡到后半夜一觉醒来,脚还是冰凉的。有时睡了一晚上,冰冷的小腿和双脚,还没热乎过来呢。其实两只脚暖乎过来比凉着还难受。脚趾和脚后跟已被冻伤,遇热之后钻心地刺痒,就像老鼠啃啮般地难受,一旦被刺痒得从梦中醒来,就再也睡不着觉了。

  当年的夜晚,别说听收音机或看电视,那时村里连电都没通上,家家都点煤油灯。没有娱乐,我创造条件“自娱自乐”。就着煤油灯闪跳的光亮,一遍遍翻阅课外读物,一本《新华字典》,一本袖珍版《毛选》。奶奶不识字,但对课本和小人书还能辨识得一清二楚,奶奶鼓励我看课本,严格限制我看小人书。一本《语文》,一本《算术》,上课看书听讲足矣,作为“闲书”来读则完全提不起兴趣。我学毛选、读字典,既学到了新的字词和成语,又能从中学到不少政治、历史和地理知识,甚至囫囵吞枣般通读了《矛盾论》《实践论》。奶奶尽其所能为我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奶奶把一块从北河捡来的鹅卵石放进炉坑,挨近炉箅子烤热。睡前把热石头装进羊肚手巾缝制的书包,放进捂好的被窝里。这样我盘腿坐在被窝上看书,这块焐热的石头既暖手又暖脚,无限温暖地传递着奶奶的爱。

  与父母在一起过完团圆年,从秦皇岛城里返回昌黎县晒甲坨老家,顺便带回来两个带胶皮塞的输液瓶子。这种“熟玻璃”瓶子遇热不炸裂。冬天的夜晚,睡觉前,奶奶往瓶子里注满热水,放进被窝上下来回滚动几下,顿时将寒气驱散,增添了盈盈暖意,再用毛巾包裹好以免烫伤皮肤。七十年代末过冬的取暖神器,已经普及使用了橡胶材质的暖水袋,晚上用煤泥封炉子以前,烧一壶热水将暖水袋灌满,放进被窝,暖暖的,软软的,睡觉时不论是抱在怀里,还是踩在脚下,都格外温暖舒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昌黎县   放进   柴草   煤油灯   小人书   热乎   炉子   乡土   被窝   毛巾   散文   热水   奶奶   口气   冬天   温暖   晚上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