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瓜妈说:


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Cindy以前说给我听的故事:


2010年暑假,她刚进入报社不久,还是一个见习记者,她们单位领导问她愿不愿意去采访一个卖夜宵的家庭。因为领导每天晚上一两点钟下夜班回家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个小孩跟着他父母在摆摊卖夜宵,于是领导就想让Cindy去采访一下,为什么这个小孩晚上不睡觉,要跟着父母一块摆摊?


Cindy就去了,征求了对方同意之后,隔天晚上就从11点他们出摊一直跟到他们凌晨4点收摊,差不多就是熬了一个通宵,全程仔仔细细的观察、记录。(这样的经历在Cindy的记者生涯里是很常见的,包括到现在和我一起做公号,她依然保持着这种“对事实一探到底”的精神,包括前阵子为了验证福库品牌方所说的“知名韩料店都在用我们的锅”这个说法,她真的跑到一家网红韩料店的后厨去一探究竟,只有亲眼见到她才能安心。)


Cindy当年深夜采访的现场照片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原来,这个孩子是一个留守儿童,只有暑假的时候才能来杭州和父母团聚,特别珍惜这个能和父母待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而且他的父母也不放心把孩子一个人放家里,之前他们老乡的小孩自己在家睡觉差点被偷走;所以,在来杭州的这个月,孩子晚上都不睡觉,跟着父母一起摆摊,也会帮忙打打包,收收钱。


Cindy说,那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到人与人的命运是如此不同;在那篇稿子里,她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如实记录自己见到的事实,文字客观,又暗流涌动。


后来,那篇新闻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市民打电话来说被感动,市领导专门表扬了这篇文章,Cindy自己也凭借这篇报告拿到了一个新闻奖。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这就是看见的力量,不需要道理,不需要认知,只是因为你见过这个景象本身或行为本身,你就会变得不一样。看见,自有万钧之力


这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有着扎实的科学依据。脑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大脑皮层几乎有一半是被视觉皮层占据。这就意味着,切切实实的看到一个东西,对大脑产生的影响和改变,是其它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


黄金色的就是我们的视觉皮层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所以,不要在意孩子是不是能理解,只管带着他去涉猎群书。好的绘本本身也能让浅者见其纯,深者见其深,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读者看完都会有收获。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1
看见,可以激发兴趣


但问题是,像科普、历史、地理这些通识教育绘本,相对故事绘本来说,就不那么有趣,信息量又大,怎么样才能让孩子都喜欢呢?


我当年给瓜瓜科普历史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有趣的书,用的就是普通的历史绘本;但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瓜瓜并不是那种对任何知识都求知若渴的学霸体质,如果我直接拿了历史书干巴巴就读了,他多半会让我换一本,所以,我从一开始就设置“套路”了:用有趣的历史奇闻轶事,吊起他的好奇心。


我们以前买的历史绘本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你们都知道,我之前学的是计算机,历史不在我擅长的知识领域里,我给瓜瓜讲的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和趣闻:


我会给他讲,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有的喜欢做木匠,有的痴迷斗蛐蛐,有的因为自己姓朱就禁止别人养猪杀猪(谐音梗哈),有的胖到要2个人搀扶才能走。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我们的历史》内页


也会告诉他,苏轼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他被贬海南时,发现当地的海蛎好吃,兴冲冲地写信与儿子分享,还提醒他不要告诉同僚,免得他们闻风来抢食。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片段


还比如一些能够体会古代人很聪明的故事,像仓颉造字、田忌赛马、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等等。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因为,孩子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你营造出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第一印象,他就更容易沉浸到你推荐的事物中去。包括后来瓜瓜学钢琴也是照搬了这个套路,给他听钢琴能够弹出的各种声音的曲子,让他觉得“钢琴还是很好玩”;又给他找来了8岁琴童弹《野蜂飞舞》、拉《帕格尼尼随想曲NO.24》这种“励志片”,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毕竟人家也就比你大三岁对吧。加油,孩子,妈妈相信你。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2

看见,还可以改变行为


我有一阵子挺苦恼瓜瓜好像不怎么爱惜粮食,饭总是吃得剩下一口就不吃,还甩锅给我怪我装太多;牛奶也是经常喝一口、喝一半就丢一边了。

和他讲道理,经常被噎地没话说,像有一次他吃饭,吃得只剩半勺就无论如何不肯吃了,我和他说“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一滴汗才换来一粒米,咱们要珍惜粮食”;瓜瓜回我说“妈妈,那我少吃一点,农民伯伯就能少流一些汗了”。


我:......无法反驳。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我反思下了自己,想想看,比如减肥这件事,我也知道自己要瘦一点对身体好,甚至连方法我都清楚,不就是管得住嘴迈得开腿嘛,但这么多年我依然在微胖届徘徊啊。


我减肥最大的动力,并不是来自理性的思考,而是外界的刺激,决定减肥是因为体检时发现身体出了一堆小毛病;今年年初看到小助手瘦了十几斤,还练出腹肌之后,我默默地把运动时间从每天的30分钟提到了60分钟,摄入量也减少了1/3。


几乎所有的改变,都是从看见开始,一定是某个场景被你亲眼看到了,然后触动了情感面,最后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怎么怎么滴,这个时候改变才产生。


于是乎,我就给瓜瓜买来了这本《盘中餐》,好好科普了一番“米是如何产生的”,让他明白粮食的得来不易。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带他去农家乐,插秧!喂牛!做饭!过真实的生活!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又带他看了一部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拔高下他的人文关怀精神,要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孩子吃不饱呢。


8岁的马赛孩子莫斯卡,要整晚守在篝火旁边,防止野兽来攻击家中牲畜。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第二天早上,辛苦守了一夜后,他的早餐也只是钻到牛的下方,匆匆喝上几口牛奶。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这几口牛奶要支撑他一整天的能量,饿了就只能在上学路上摘一点野果充饥,哪怕这种果子很苦涩,但好歹能提供一点点的能量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之后,瓜瓜现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没把饭吃完,还会反过来劝别人“种粮食很辛苦的,炒菜也很辛苦,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3

看见,还可以激发想象力和创意



这一点在孩子涂鸦上是体现最明显的。


大概是去年年底,瓜瓜有一次画的画被老师挂在画廊上,有家长见了就来问我,她女儿每天画画都只画芭比娃娃,感觉完全看不到想象力的影子,怎么办?


还告诉我,孩子就喜欢收藏各种芭比娃娃,还喜欢看《小伶玩具》和像《叶罗丽》这样的动画片。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其实孩子画挺好的呀,服饰造型也不一样。


如果想要丰富画画的内容,最省力的途径是,给孩子看风格各异的绘本,孩子整天画娃娃是因为她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娃娃,动画片玩具全是这趴的,而没有见其他更多的东西。


妈妈说,问我,那要不要劝孩子照着绘本画?


完全不必,因为再小的孩子,他也有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你会发现,有时候我们大人说话的时候,孩子会全神贯注地听我们谈话,那是他们正在学习我们是如何交流的。画画也是一样的,当她看到能够触动她心灵的插画时,自然而然也会观摩别人是怎么画的,然后从中得到启发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没过多久,妈妈就来给我反馈,照着我的书单给孩子读,虽然现在也画娃娃,但有了一些新鲜的元素——


看完《自然与世界绘本》,娃娃也有黑人、白人和黄人的区别了。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看完《不吃豌豆的豌豆公主》,画画的人物丰富了。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看《世界名画》里的“收获丰富的捕鱼之旅”(原作是温斯洛霍默的《渔网),有感而发,画出了香蕉太阳、香蕉滑滑梯、香蕉船、香蕉美人鱼。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当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最好还是能多带孩子去外面走走,让书本与现实产生更多的连接;在书上看青山绿水,和你真的置身大自然,亲眼看到满目葱葱,听到流水潺潺,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可以给孩子不同维度的视觉刺激。


这是去年我带瓜瓜新加坡玩,回来后,他用乐高搭的旅行箱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瓜妈最后说: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见”所带来的改变,可能是立竿见影,也可能会很漫长,因为孩子们学习任何东西包括创造力培养都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整个世界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他熟悉之后也很容易遗忘;另一个则是信息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不断地为他创造机会多见见“世面”,增加知识储备、加深他对“知识点”的印象。(关于这点,下次再大家细说,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你为此付出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你给他的眼界,将会是他的成长边界。


这几天,我老想起10年前通宵蹲守采访的那个夜晚,不吐不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仓颉   帕格尼尼   皮层   芭比娃娃   杭州   香蕉   不快   通宵   粮食   牛奶   夜晚   有趣   采访   年前   娃娃   父母   妈妈   孩子   喜欢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