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临沂糁(Sá-临沂方言)

今天小编第二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临沂的特色小吃糁(Sá)。糁的历史悠久,我国文献多有记载。《礼记·内则》载:"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一为饵,煎之"。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也有"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底色记载,至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沂州志》卷一:"祭祀篇"记载的十六种祭品中就有"糁食",可见糁的历史源远流长。下面小编先给大家介绍下糁(Sá)的来历,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两个:

舌尖上的美味:临沂糁(Sá-临沂方言)

1、相传在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无以为报。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唯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着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再说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顿时神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到了后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舌尖上的美味:临沂糁(Sá-临沂方言)

2、糁”的名字与乾隆皇帝有关。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现在的郯城码头镇时,想品品当地的名吃,当地的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了上来,乾隆爷一尝,怎么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地方官员忙点头:“这是啥(糁),这是啥(糁)。”因此,天子的随口一问就成了它现在的名字—糁。

舌尖上的美味:临沂糁(Sá-临沂方言)


据临沂县志记载,糁是明朝末年临沂人创造的,几经演变改进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沂州名吃。解放前临沂城有八家著名糁铺,今已发展至百家专营糁铺。

解放前临沂有8家糁馆,以黄家、刘家的鸡肉糁和陈家牛肉糁为主要代表。陈毅司令驻扎临沂时曾是黄家糁铺的常客。

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并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入选的9个项目中,代表临沂传统饮食文化的名小吃--糁,也入选非遗目录。

舌尖上的美味:临沂糁(Sá-临沂方言)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下糁的原材料及制作方法:

最早的糁是用麦米做的。先将麦米在水中浸泡一夜,使其柔软易烂,然后用事先熬好的鸡汤(可适量加水)熬煮。煮到麦米软而不失筋道汤汁浓稠的时候,加入姜和大量的胡椒粉,然后改用小火煮2-3小时,再将熬汤时煮熟的鸡肉撕成细丝,将鸡蛋打成糊状放在碗里,再在碗中放入榨菜、香菜、少量的香油、盐、味精,将滚热的糁直接冲入碗内即成。

临沂做糁更加讲究,对火候、时间、搅拌、工具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头一天选料,夜里制汤,次日早晨才成糁。原料主要以等为主,有的加进砂仁、公丁香、陈皮、肉桂、紫豆(去皮)、八角茴香、小茴香、玉果、广桂、白芷、良姜、花椒等中草药,以增加温脾健胃功能。有的糁铺用料多达40多种。做糁用的锅也不同于一般的锅,它比一般的锅要大几倍,和普通锅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有颈,所谓的颈就是在锅的上面用不锈钢圈出一个高50厘米的"脖子",据说这是为了防止跑香味。做糁的过程严格按程序进行,以做鸡肉糁为例:

其实,做糁的学问主要在汤上,许多糁铺都是世代相传,汤料都是百年老汤,可谓老汤里面加新汤"汤汤不息"。另外,煮汤用的锅盖和柴火都有讲究。做糁用的锅盖必须要用柏树木做;烧汤的柴火也要用果树木,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临沂糁来。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我们临沂的名吃糁(S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临沂   王羲之   墨子   郯城   里加   乾隆   老汤   柴火   解放前   锅盖   舌尖   中草药   鸡肉   鸡汤   方言   夫妇   讲究   美味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