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2021年8月7日14:37,太阳到达黄经135°,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立秋踩着夏天的尾巴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立秋,农历七月节,是一年中的第13个节气。立,代表开始;“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揪敛”本意是抓住,引申的含义是,到了这个季节,天地都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立秋伊始,江南正式进入遍采菱角的时节,人们边采菱角,边唱着小曲。©图虫创意

南北朝时期,民间棹歌《采菱曲》与《采莲曲》一道构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乐府曲调。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元] 吴澄

二十四节气是以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立秋时节,黄河流域的风已不同于暑天时的热浪滚滚,白天日照仍然强烈,与夜晚刮来的凉风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时分空气中的水蒸气便会形成晶莹的露珠。

随着秋天来临,比夏蝉体型稍小一些的寒蝉要登场了。寒蝉之于秋天,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季节更迭的信号。

寒蝉,又叫秋蝉,因雌蝉不能鸣叫,也被称为“哑蝉”,它们的叫声时断时续且更加凄厉,仿佛为即将逝去的夏天唱响终曲。



立秋的来历

作为四时八节中的重要节气,立秋一向是历代帝王十分重视的日子。

周天子在立秋日要亲率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皞(hào)、蓐(rù)收的仪式。少皞、蓐收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司秋之神,掌管秋收秋藏。

《后汉书》中有杀兽祭祀、秋来扬武的记载,《新唐书》也有“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的说法。时至今日,人们仍将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作为秋社,中国广大的乡村仍保留祭祀土地神的习俗。

每年农历七、八月还少不了秋忙会,这是少数民族地区为迎接秋忙举办的集市,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京广杂货市等,用来变卖牲口、交换粮食及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还有的地方会配合庙会一起举办。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湘西苗族赶秋节(图源网络)


在湖南湘西的花垣、凤凰、吉首、泸溪等地,时逢立秋之日的赶秋节是当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吹起芦笙,弹着响蔑,载歌载舞欢庆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还要一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

本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会扮演“秋公秋婆”,被彪形大汉抬着沿集市“游秋”,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

寒来暑往间,立秋不仅是颇具农事指导意义的节气,更承载了人们对秋天的美好向往。



立秋≠入秋

对于立秋,我们常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进入立秋就是进入了秋天。其实,无论是从气温,还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角度上看,立秋都不能和“入秋”直接划等号。

常言道:“秋后一伏,热死老牛。”在大多数年份里,立秋节气都在末伏,今年立秋来得更早些,处在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还在中伏。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并不会迅速下降,反而可能继续升高,晌午仍然十分炎热,人们形象地把这一时期的天气称为“秋老虎”。

横屏查看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薄雾、壮寨、群山之中的龙脊梯田,千层万阶、左曲右弯的田景观组成了初秋大自然最美的曲线。©图虫创意


由于“秋老虎”的肆虐,此时中国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仍然“坐拥”夏天。在阳光的照拂下,中稻灌浆结实,单季晚稻茎秆变圆、开始孕穗,玉米抽雄吐丝,大豆结荚,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

各类晚秋作物抓紧最后的时间旺盛生长,迎接不久后的丰收。同时,立秋还是许多作物播种的时机,绿豆、大白菜、大葱、芋头等都可以在此前后抢种。

为什么立秋不等于入秋呢?“候平均气温”有话说。候平均气温,需要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和农业状况,是划分季节的重要根据。当某地连续5日的平均最高温在22℃以下,才算真正进入了秋天。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位于新疆北部的喀纳斯,是中国境内秋天最早到访的地方之一。 ©图虫创意


幅员辽阔的中国,除了全年无夏的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入秋进程自北向南往往要跑上3个月有余。

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是秋姑娘最早到访的地方,一般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北京在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的秋天则始于9月中旬;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而要到11月,秋信才姗姗登陆雷州半岛,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三亚时,已经临近元旦,难以称作秋天了。

立秋,堪称最名不副实的节气。长夏的暑热一时难消,秋高气爽的好日子还要等上一等。



立秋生活指南

“秋老虎”PK秋蚊子,

古人的驱蚊神器知多少?

当夏天即将走远,预防蚊虫叮咬还有必要吗?夏秋是蚊子活动的高峰期,甚至在秋天“蚊情”更为猛烈。受蚊子格外“眷顾”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秋蚊子比夏蚊子咬人更狠。

蚊子的种类虽不会因季节更迭而变化,但入秋正是蚊子的繁衍高峰期,为了准备产卵和过冬,蚊子需要积蓄更多营养和能量,因此更卖命地发动“吸血攻势”。

另一方面,随着立秋后昼夜温差加大,蚊子需要在入夜后进入温度较高的室内,以保持正常体温,从而增加了人们在家中被叮咬的机率,使人们产生“秋蚊子猛于虎”的感受。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打蚊烟》 ©丰子恺


小小的蚊子不仅让现代人头痛,更让科技水平尚不发达的古人吃尽苦头。《庄子·天运篇》曾有过这样的牢骚:“蚊虻噆(zǎn,叮咬之意)肤,则通昔不寐矣。”欧阳修、范成大等诗人也都先后写过《憎蚊》《嘲蚊四十韵》等长诗奚落蚊子。

被吵得睡不着觉的古人都是如何驱蚊的呢?肯定不是挂一幅魏(喂)文(蚊)帝的画像。

其实,古人驱蚊的花样多得很,最常见的是熏香。古人以“熏”的方法消灭害虫或祛味,还发明了专门的香器。汉代流行的“博山炉”,不仅是熏香器具,在《博物志》中还留有汉武帝用其避疫、驱蚊的记载。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错金铜博山炉,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刘胜墓),融汇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元素。©河北博物院


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香炉造价高昂且使用不便,直接燃烧能驱蚊的植物更流行,艾叶、菖蒲等香草都是古人驱蚊的好帮手。

后来为了更便于携带,人们将藿香、薄荷、紫苏、香茅、野菊、柏木等磨碎、烧制后装入香囊,相当于随身携带了驱蚊香包,十分风雅。

到了晚间,古人便祭出另一项大招——蚊帐。帐,又称“帱”或“裯”,防蚊的同时还得透气通风,因此必须采用轻薄的丝织物,深受皇室钟爱。早在先秦时期,便有齐桓公使用翠纱蚊帐的记载:“白鸟营饥而求饱,寡人因之开翠纱之帐,进蚊子焉。”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顾恺之《女史箴图(宋摹)》中所绘的蚊帐 ©故宫博物院


到了明清时期,一种更为精巧、实用的驱蚊灯应运而生,常见的制作材质有铜、陶瓷、铁皮、玻璃等。驱蚊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在灯肚开有喇叭形的大口,点燃肚中放置的灯,以灯光吸引趋光的蚊虫进入后将其烧死。

同治年间,缅甸华侨胡文虎研究出的“虎标万金油”是如今家家必备的清凉油的前身。

进入20世纪,蚊香、花露水、电蚊拍等纷纷冒头,驱蚊这件“小”事纵贯千年,成为人们夏秋季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百科

古人驱蚊神器榜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捱过一整个苦夏,

是时候贴秋膘了

立秋这一天,清朝民间流行悬秤称人,与立夏时的体重对比,看看自己是否被苦夏饿瘦了。

随着秋风渐起,味蕾重获新生,人们想要吃点好的补偿一下夏天的损失,方法就是“贴秋膘”:炖肉、烤肉、酱肉、红烧肉……各式各样的肉菜,吃得满嘴流油,谓之“以肉贴膘”。

北方立秋讲究食大肉,西安的水盆羊肉、东北的大棒骨、鲁式神仙鸭都不甘示弱,至于食而不腻、胶质丰富的酱肘子堪称秋膘中的“头牌”。

始创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天福号,是一家具有283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烹制的酱肘子曾是清宫御膳的必备佳肴,在京城享有“乾隆酱汁传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的美誉,如今仍是老北京人的立秋最爱。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酱肘子(图源网络)


立秋贴秋膘不仅要大口吃肉,还要吃得有趣、吃得健康。

在东北,还有立秋吃饺子的习俗。人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吃饺子,吃下抢到的饺子,意味着体格健壮,边吃边耍,因此又趣称为“抢秋膘”。

山东莱西等地则讲究吃“渣”——一种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十分适合肠胃道疾病高发的秋天,有“吃了立秋渣,大人小孩不呕也不拉”的俗语,带有治疗疾病与祈求健康的寓意。

除此之外,还有“啃秋”“咬秋”等习俗,吃些西瓜、秋桃等时令水果,寓意“啃下酷夏、迎接秋天”。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东坡肉又名滚肉、红烧肉,主料是半肥半瘦的猪肉,加入配料焖制而成,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 ©图虫创意


南方的立秋食谱精致且讲究。大美食家苏东坡的代表菜肴“东坡肉”自不必多说,苏州一带还流传着一道“鲈鱼脍”。

传闻是西晋文学家张翰身在洛阳见秋风乍起,寄托思乡之情的吴中名菜。所谓鲈鱼脍,其实就是将鲜活的鲈鱼肉片得极薄,辅以葱姜蒜韭,蘸料即食,颇有点日本鱼生的味道。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地处东海的舟山群岛,是鲈鱼的主要产地之一。 ©图虫创意

时至今日,贴秋膘这项习俗早已快被富足的物质生活所淹没,但是对于饱受身材焦虑困扰的当代人来说,立秋依然是明目张胆吃肉的理由。


百科

硬菜大食补,不愁贴秋膘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水乡的秋天最鲜的滋味:

水八仙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你听说过住在江南水乡里的“水八仙”吗?

水八仙又称水八鲜,是苏南、浙北一带的传统吃食。“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菇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是水八仙的真实写照,也是属于鱼米之乡的江南,舌尖上最鲜的一抹滋味。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坐落于甪直古镇的水八仙生态文化园。©图虫创意


当一池荷花开尽,便是食藕的好时候。莲藕是夏末初秋标志性的时令美食,已有三千余年广泛种植的历史,香煎、凉拌、煲汤……擅长吃藕的吴越人能变换花样,做出一大桌饶有风味的藕宴。其中最具江南风味的要数桂花糖藕,既有藕的香脆,又有糯米的软糯,浓郁的桂花香更带出了几分秋意。

立秋过后,“水鲜之王”鸡头米便隆重登场。鸡头米又名芡实,因形似鸡头得名,不仅营养价值高,且产量稀少,难种、难采、难剥,每个环节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工成本,因此价格高昂,常年维持在120元~150元/斤。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苏州古街上随处可见手剥鸡头米的场景 ©图虫创意


芡实南北皆有,但品质、口感有所差异,当属“苏芡”能拔得头筹。江南地区得天独厚的水质和气候条件,才能孕育出圆润饱满、口感软糯,味道清甜的苏州鸡头米。每逢这一季,苏州的葑门横街、山塘街、东大街等地便会出现标志性的街景——坐在小板凳上的农家手上戴着“铜指刀”,剥出一颗颗如珍珠般温润饱满的鸡头米,吃上一碗才算正式入秋。

整个8月,还是菱角飘香的时节。苏州自古便是著名的菱角产地,盛产的“水红菱”色泽鲜艳,嫩菱可以生吃或清炒,鲜脆可口;老菱可以盐水煮或做汤,久焐后口感似板栗,粉糯且伴有清香,是江南孩子最爱的零嘴。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色彩鲜亮的水红菱 ©图虫创意

在随之而来的9月,莼菜、茭白、水芹、荸荠、茨菰“神仙打架”般地陆续上市,无缝衔接地填满告别苦夏后高涨的食欲。

其中“味华若奶酥,气清胜兰芳”的莼菜和号称“水中小人参”的茭白并非秋季的专属时令美食,可以双季采收,暮春早夏也是吃它们的好时候。而水芹、荸荠、茨菰的赏味时间则在更为萧索的深秋,从10月、11月直到来年春暖花开时。

水灵灵的江南岸,鲜滋滋的水八仙,总是在第一时间就捕捉到了季节交替的蛛丝马迹,组成了这个时节最丰饶的滋味。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

我们一路饱览了春日万物的复苏,看着点点新绿蓬勃地钻出地面,然后又一猛子扎进夏日的热烈与繁茂,终于将要迎来收获的秋天。


本期互动话题:在立秋时节,你有什么话想写给即将逝去的夏天,又有什么心愿许给秋天呢?




文丨邸丹彤

图片编辑丨雪哥、小虎

封图手绘丨雪哥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wangzehua@zhidemai.com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点击查看:岁时记·大暑
「链接」


“秋老虎”PK三伏天,立秋怕不是个“假秋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立秋   江南地区   秋天   秋老虎   寒蝉   伏天   鸡头   菱角   鲈鱼   入秋   江南   创意   节气   苏州   蚊子   古人   夏天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