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习对联,为的是传扬中国传统文化


宅家习对联,为的是传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最近一段时间喜欢上了对对联,原因是在我的周围有很多诗词爱好者和美文写作者。他(她)们在诗词、写作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每天都有对联在头条出现,有时候有人出上联,你来对下联,亦或是她出下联,你来对上联。久而久之,我也上瘾。从过去的小白,经过观察学习再拜一个小老师,如今也有所收获,还经常得到我小老师的表扬。

现在正好是冠状肺炎疫情复航时期,刚好在家隔离防护,有大把的时间看书学习。每天早晨,就跟盼星星一样,盼着老师出上联,我好动脑子对下联。

如今,我不单单是对对联,还进一步开始研究对联的起源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我发现对联不仅仅只在旅游景点及公园、宫殿里出现。她还与吃有很密切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早在上千年以前,就有先人在竹板、楹框、古建筑物,等地题写对联的习俗。这个习俗延传至今,过年过节家家户户也都有写对联,贴对联的习惯。

它虽然比不上诗歌,但是它的用处不比诗歌少。

宅家习对联,为的是传扬中国传统文化


据说古人将对联写在用桃木制成的板子上,挂在门的上方,以求辟邪,也叫“桃符”。

我们去旅游,进各大公园也能看到很多对联,比如故宫博物院,它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有很多的大殿,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等。其中很多大殿都有一幅对联,康熙、乾隆、乃至慈禧都有书写对联的嗜好。

乾清宫是皇帝召见和选派官吏、批阅奏报,处理日常政务和举行重大赐宴活动的场所,著名的“千叟宴”也在这里举行。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艰。这是康熙所提。大意是:中国要想使得各国的钦佩,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想保住皇帝的地位,要提倡尊老爱幼的品德,不要小看管理老百姓的事情,这其实是很难做的事情。

在三希堂也有乾隆题写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

乾隆自命为“风流皇帝”,喜欢舞文弄墨。在各个地方都喜欢题写对联,这幅对联字数虽然不多,却很切题,显示出他对自己的赞誉。

看到这些对联,可以想象我国古代上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多么博大精深。

宅家习对联,为的是传扬中国传统文化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为了将泛滥成灾的古泗水导入淮河,为民变患为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传颂至今。据说,凡是他治水期间留过足迹的地方,都有人为他立祠题联。

其中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洪水想当年,幸怪锁江湖,十万户饭美鱼香,如依夏屋;

清时思俭德,祝神来清浦,千百载泳勤沐泽,共乐春台。

这幅对联不仅歌颂大禹治水的功德,还把美丽的传说联系在一起,更是提示人们厉行节约的社会意义。

通过这些对联,我们不难看出,对联不仅出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家家户户,更是出现在民间对为百姓、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歌功颂德的对联。

于这些对联,还有一些与吃相关的对联。宋代诗人苏东坡不仅仅诗歌了得,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对吃的研究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老饕赋》是苏东坡留在世上最富盛名的美食篇章 ,有人说他简直是吃货的代言人,这话真不假,他不仅会吃还会做美食。

他有一幅关于吃鱼的对联很有意思,为了能吃到鱼,他也真是拼了。

宅家习对联,为的是传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苏东坡喜欢交朋友,其中有一佛印与之交情深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佛经,这个佛印与其它修佛者不一样,喜欢喝酒吃肉,一点也不顾忌。一天,佛印正在吃午饭,远远见苏东坡直奔这来,佛印为了逗苏东坡,将平时敲经念佛时用的磬倒转,轻轻地扣在台面上的一盘鱼之上,只吃白米饭。苏东坡是谁呀,他刚一进门,就闻到鱼香味。

再一看见佛印正愁眉苦脸地吃着白饭,桌上什么也没有。心想:“明明有鱼的味道,怎能一转眼没有了”?再看桌上一只倒扣着的磬,便明白了。而佛印见苏东坡进来,说道:“明公此时到来,想必尚未用饭。不过今天不知道您到访,没有什么酒菜,凑合吃点白米饭吧。”说完剩了一碗米饭给苏东坡。

而苏东坡心里琢磨着如何让佛印把鱼拿出来呢?他心生一计,便从容道:“今天经过李施主门前,见有副对联,挺有意思。”上联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

“下联好像是积善人家甚么的,这三个字怎样也想不起来了。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佛印不知是计,应道:“学士怎么了,这不是常用的春联吗?”下联是: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一听,立刻笑道:“对,磬有鱼。既然磬里有鱼,怎么不拿出来一起尝尝呢?”佛印也笑道:“明公真是足智多谋。”说完便端出鱼来,两个人边谈边吃了起来。

向阳门第春常在,既然磬(庆)里有鱼(鱼)这幅对联 不仅说明苏东坡的聪明,更是他把想得到的美味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简直是身体力行着什么是吃货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会写诗的好处多多呀。因此,我总结出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吃货必须会写诗,诗跟吃真是分不开的孪生兄弟。


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我们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要把对对联延续下去,它虽不是诗歌,但是却凝聚了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

下面选几个我最近与朋友一起对的对联给大家展示一下:


暗香何处,倚门问雪梅先破

明廊迎春,附窗探枝柳随青


鹅黄点点迎新绿

紫斑油油送旧容


抱酒吟诗,偶遇春风先和唱

提壶醒脑,巧闻鸟语不言说


春风不肯闲,诗书翻作桃花味

初夏忙收种,汗水换来麦穗香


欲写词儿,诗种桃园三两亩

想唱歌曲,赋词竹海千万条


春水未深,东风已破桃花阵

秋波盈眶,西域常见酥梨乡


梨花委地,十分春色都辜负

时光无语,空余锦瑟尽有诚


红豆煮诗,酿取春词吟入酒

碧水托莲,唱出秋曲并蒂莲


平仄推敲,清平乐里墨调韵

雅俗共赏,蝶恋花中蕊自馨


红樱先雪,海棠未雨春成半

绿柳已弯,桃花飘香夏要来


东风初歇,哪知花瓣已遮路

夏至未来,方晓杜鹃早盛开


有谁怜,落花积处无人管

何其哭,香断天涯半为怜


但有东风,杨花吹雪春搓绿

难忘北国,桦林沐雨夏江南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太和殿   对联   乾隆   大禹治水   门第   东风   清宫   家家户户   上联   下联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诗歌   皇帝   桃花   美食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