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厦门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浅海滩涂辽阔,鱼、虾、贝、蟹等各种海鲜水产品资源丰富,有俗谚云:“新鲜鱼捕到手吃不到口”,基于人们延长海鲜水产品的保存时间的需求,催生了水产品加工工业的兴起。

早在几百年前,厦门地区就已经有了鱼行和专供腌鱼用盐的盐馆,鱼行不仅经营鱼货,还加工咸鱼、晒干制品或者进行酒炙、“炊熟”等各种产品加工。

沙坡尾一带的“鱼行口街”,据说当年容纳了近30个鱼行,店面朝玉沙坡海面一字铺开,非常霸气,屋顶还有专门晾晒渔获用的风柜和晒台。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史载,自清朝康熙年间,同安便开始有了盐腌法这种最原始、简单的水产加工法,后来陆续有了晒干法、熟食法,并衍生出各种特色烹调法;到了雍正年间,加工的水产品品种已多达近80种,遍及鱼、虾、贝、藻类。

厦门水产传统制品的加工工艺丰富多样,有腌、砧、酶、卤、糟、炊、矾、干、熟食、调味及活养保鲜、结冻冷藏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冷冻、冰鲜保藏及各种精深水产品加工方法相继出现,水产制品加工蓬勃发展,很多产品成为出口的生力军,同时也丰富了烹饪方式。

厦门的几大鱼产的加工独具特色,“桶箍围钓白”、“白鱼尾溜溜,一暝过七洲”,说的是带鱼(俗称“白鱼”),盐带鱼、卤水带鱼、红糟带鱼、带鱼丝干是最常见的加工方式,简单又美味。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厦门水产加工厂加工的卤水带鱼,质量上乘,曾远销香港、东南亚一带,到八九十年代年产量达到上千吨乃至七八万吨。红糟带鱼也是厦门历史上的传统食品,1984年曾在福建省水产加工品展览会上被评为优秀产品。

大黄鱼,厦门俗称“黄花鱼”、“红瓜”,厦门港外围的青屿、浯屿一带曾是大黄鱼产卵繁殖场地,有“红瓜窝”之称。厦门产的黄瓜鱼,肉质鲜嫩、味道甚美,民间传说产妇食用有滋补催乳的功效。

厦门地区对于黄瓜鱼的加工,据《厦门志》记载,早在雍正年间就有了“黄瓜鲞”的做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厦门黄瓜鱼产量较高,除了鲜销外,大部分加工不咸、干制品,七十年代后,开始有了加工成“酶香大黄鱼”出口。

“酶香大黄鱼”(也就是“黄花鲞”)的制作很复杂,需将鲜鱼逐条掀开腮盖,把盐塞入腹中、鱼体上敷盐,然后放入池、桶腌渍,经过发酵1-2天后,再压石5-6天后捞出,每条挖弃腮条、内脏、鳞片,漂洗后翻晒3-4天方成。虽然工序繁多,且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时间和操作要求,但是成品味道无比鲜美。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盐大黄鱼”的做法相对比较简单,鲜鱼均匀拌盐后,放入池里,一层鱼一层盐,上层以盐封面,一天后加压石头,以使得鱼体肉质坚实防腐。

乌鲳也是厦门常见的上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鲳鱼喜阴凉,民间有用草席诱捕乌鲳鱼的有趣传说,后来这项技术逐渐推广,形成厦门独特的乌鲳行业。60多年前,一条渔船一个季度就曾经捕获条乌鲳15000—20000公斤。

乌鲳除了冰藏保鲜之外,还有“砧腌”、“撞腌”两种加工方式,都是直接在渔船上的腌鱼舱里加工操作。鲜度良好,加上及时腌渍,成品鱼肉坚韧结实,不论油煎还是搭配姜丝佐料蒸煮,味道都非常鲜美,“撞腌”的乌鲳曾经销往广东和南洋群岛一带。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海蜇皮、麦螺鲑、盐鳀鰮鱼干都是厦门及闽南一带人们常见的佐餐小食。海蜇皮用水漂洗干净,切成条状,用开水烫之或者快火翻炒,再佐以芥末、姜蒜、陈醋、甜酱等,鲜嫩晶莹、色味均美。

凉拌海蜇皮是夏日人们喜欢的小食,爆脆蛰皮、什锦海蜇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小小海蜇皮,还曾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麦螺,麦子黄熟季节收获的泥螺称为“麦螺”,明代万历年间的《闽中海错疏》里就曾经记录了泥螺“壳似螺而薄,肉如蜗牛而短,多涎有膏”。厦门沿海的钟宅、高崎、殿前等地早年的海滩泥涂,曾布满麦螺,高峰时节每平方米海涂上就有一两百个。

麦螺洗净去除泥沙和涎液,沥水后加盐、米酒和香料等腌渍十几天,即成“麦螺鲑”。“麦螺鲑”咸中带甜,作为佐餐小菜,可以助消化、增进食欲,深受喜欢,但是近年来由于海域污染和制作工艺的失传,已经很少见到了。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干制品作为一种传统的名优水产品加工方式,始自清雍正年间起,发展至今有鱼干、鱼脯、蛏干、海蛎干、花蛤干、干贝、虾米、虾干等等多达一百多种,其中著名的有 “鱿鱼干”、“江鱼脯”、“文昌鱼干”传统“三大名产”和扁鱼干、鲂鱼干等。有关史料曾记载过这三种鱼的“国际历史地位”。

厦门本港产的鱿鱼,学名“中国枪乌贼”,俗称“柔鱼”,肉鳍肥大,全身可食,据《新厦门指南》记载,厦门港鱿鱼风味独特,有“本港鱿鱼”的美誉,传说本港鱿鱼干从清朝中叶起已行销国内和东南亚诸国。民国《厦门市志》还特别介绍了“掇鱿鱼”和“曝鱿鱼”的要领。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1931年《厦门总商会特刊》记载的“柔鱼”

“凭将肝胆千回语,寄与筼筜三寸鱼”,厦门天启年间名人池直夫的诗句里的这种“贵重之鱼”说的就是江鱼,学名“康氏小公鱼”。历史上,厦门内海盛产江鱼,江鱼食用时可弃头酥油,很是美味,加工成“江鱼脯”也是常见的传统做法。

文昌鱼,俗称“银枪鱼”、“鳄鱼虫”、“扁挑虫”,“长余寸,色白如银,无鳞”,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大量碘,曾是名贵海产食品。

早年文昌鱼干是同安的一种特产,锅灶焙干的加工方式使得成品鱼干肉质细嫩而且味道清津甘美,曾经行销港澳和东南亚诸国,被当地华侨视为珍品。文昌鱼炒蛋、炒米粉、做汤均可,曾是早年富有闽南乡土风味的佳肴珍馐。

如今,文昌鱼是一种濒危保护鱼类,是研究海洋生物进化的珍贵海洋生物,有“活化石”之誉,厦门有重要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此外,鱼翅、鱼唇、鱼皮、鱼胶等海珍品和“香酥鱼签”、鱼丸、鱼松、鱼面、鱼筋等传统的鱼糜制品以及紫菜、浒苔、石花菜、鹿角菜、海带、鸡脚菜等海藻制品也是厦门有名的海味品种。

厦门的水产加工品出口历史悠久,清《厦门志》里记载的出口水产加工品有30多种,包括鱼翅、鱿鱼、鳗鱼、海参、海蜇、江鱼以及各种鱼脯、虾干、盐蟹等。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不过,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海味外来输入为多,除了输入黑海参、白海参、鱿鱼及墨鱼干、干鱼及烟熏鱼,还有咸青麟鱼、散装虾干和虾米等,抗战前主要从日本和台湾、上海、天津输入,抗战后则主要来自本省东山、漳浦一带。

民国时期,作为民间的副食品行业的海味业属于京果业,有京果批发市场和京果店,店里一般售卖花色多样的海味、山味(香菇、木耳、金针、笋干、燕菜等)、罐头(肉罐、鱼罐、果子罐、乳罐等)。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抗战前,京果业在当时的繁华街道均设有郊户和门市,主要集中在开元路、洪本部、水仙宫、打铁街、磁街、外教场一带,洪本部的“运记”、“宜美”、“哲记”,水仙宫的“祥记”,番仔街的“远记”等等都挺有名气。

日据期间,厦门的海味行业遭遇不景气,市场地位渐渐消失,抗战后逐渐萎缩到仅剩开元路、中山路和水仙路的数家批发行店铺以及市场上的一些摊位。

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海味,几百年前,在厦门就被吃没了

来源:厦门沙坡一尾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海味   厦门   雍正   文昌鱼   海蜇皮   大黄鱼   东南亚   带鱼   肉质   鱿鱼   水产   风味   年间   味道   年前   人间   加工   制品   美食   陈晓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