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此时此刻,你对纺织城的印象是?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现在大多数西安人提到纺织城,除了“没落”的纺织厂,就是一号线终点站、半坡艺术街区和独特的美食圈了。


可能是因为距离市区太远,也可能是纺织城“自给自足”特别完善,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西安人,对纺织城的认知都出现了些许错位...


直到前阵子的新疆棉事件,和行业内的大佬聊到棉纺织与纺织城,才发现长久以来看东郊这片儿宝地的角度太过片面。


纺织城失落了吗?没那么简单。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纺织城与新疆棉

挣外国的小钱钱


当听到有关新疆棉花新闻时,我第一时间还没有联想到纺织城。


“棉花”和“纺织”之间的联系就如同“夹馍”和“陕西”,但在西安人的心目中,这次的大事件好像和纺织城没啥关系,甚至很多人都以为那些纺织厂已经不在了...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其实纺织城的“纺织”不仅存在,而且在国内外有着十足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如果把纺织城如今在行业内的地位列举出来,每一条都算是在广告法的雷区蹦迪。随便给你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纺织城的产出有多IMBA了!


论纺织的产业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完善、最先进的,而纺织城的产品主要都是针对出口,国内销售只占总量的五分之一,部分厂子的出口甚至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挣得都是外汇,刀嘞儿,US刀嘞儿。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做外贸的,一般都会在自家布料上做一个标记,不同于品牌,可以理解为方便辨认自家产品的记号。转头看向马来西亚,他们全国的校服都可以看到“XY”,当地人还把衣服上的这个标记当做质量的保证。但在纺织厂,这其实只是相对低端的一种布料。


体现棉纺织技术的一个重点是织数,织数越高,纺出来的棉布越是细密绵软。三年前在上海的棉纺织展销会,印度、巴基斯坦都还是40织为主的棉布,而咱们的纺织城已经可以做到200织,纺出来的棉布已经有接近丝绸的质感了。


高织数不仅需要技术设备,还对棉花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高品质的长绒棉。过去新疆长绒棉就是坐着火车,一路往东来到咱们纺织城纺纱织布,然后让全世界掏钱的。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纺织城新疆棉的外贸开始受到了BCI声明的影响,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纺织城的主要棉花并不是来自新疆,而是进口棉花。不是说新疆产棉少,而是国家对棉花的需求量真的太大了。


咱们国家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进口国。全世界纺织品出口中国一家就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真要抵制,中国纺织行业的人就是这个态度:“我要打十个,你们一起上,我赶时间。”


新疆棉花的问题,短期内还不明朗,从长期来看,他们是想抵制也抵制不了的。纺织城的出口虽然有被暂时影响到,但并没有耽搁咱们从外国继续挣小钱钱。



纺织城与纺织厂

再无第二个纺织城


西安人之所以会有纺织城纺织厂消失的印象,主要还是因为工厂搬迁到了东北方向的洪庆。搬迁过去的纺织厂,采用由德国制造的纺织行业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过去每万锭(纱锭)需要100-150个工人看机台,而现在新设备新技术只用10个人就够了。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在厂区搬迁、工人需求减少90%之后,即使产量能达到当年那个规模,再难汇聚出一个小“纺织城”。至于当年,一度拥有30w人的纺织城是如何成为最早的“西安小香港”,且听我娓娓道来。


咱们国家建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纺织城就是其中的重点项目。早期来了大量的“外援”,主要来自上海、四川、河南、东北,所以在纺织城,陕西话不是唯一“官方语言”。


为什么是这些地方的人呢?有上海人,是因为解放前期上海是全国的纺织行业的大亨;四川则是因为国民党迁都重庆后,不少纺织厂跟着搬迁到川渝地区;河南是因为42年大饥荒,很多河南同胞逃荒到了西安城东;东北人相对少一些,新中国时期那边多是重工业方面的人才。


而最早的一批本地工人,则是在西安周边各个县城招工,通过大华纺织厂培养后输送进入纺织城。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可能现在的80后还记得当年的厂矿文化,纺织城三厂、四厂、五厂、六厂、水泥厂...每个厂都有自己独立的学校、食堂、百货公司、医院。


60后的纺织城二代们,幼儿园开始还是普通话,从小学开始就受到高年级影响,到了初中的时候,潜移默化就能说一口流利的“纺织城话”了。


和西安道北纯正的河南音不同,纺织城的河南话夹杂着的四川、上海的南方口音,外人虽然听不太出来,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这里识别“自己人”的语音密码。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过去的纺织城


70年代是纺织城最辉煌的时候,去西安市里打听打听,一提到纺织城就是“小香港”,也有纺织城子弟称为“小上海”的。一是证明了相比主城区这里超前的繁华,二是当时纺织城内虽然上海人不算多,但影响力比较大。


那时候的来的上海工人,很多年纪轻轻就被评为了8级工人,月收入118块。什么概念呢?同期的普通公务员才四五十块钱。众所周知上海人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在那个年代也更有商业头脑,纺织城第一批商店、发廊等个体户基本都是上海人,各方面品质相当不错。


同时因为汇集了全国多地的工人,因此纺织城的美食也是百花齐放激烈碰撞。在西安人很少接触海产品的时候,纺织城一年四季就都能吃到海鲜了。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如今纺织城的坡上留下了很多30年以上的老店,风味正宗的一塌糊涂。对西安人来说,这些都是外地美食,但对纺织城来说,这就是他们自己的味道。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那时因为纺织城内部啥都有,各种服务业态在西安是最饱和的,同时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大家很少往来市区。放眼整个西安,那时纺织城的繁华与高工资自然让无数人羡慕。


数个万人大厂加上家属和临时工,高峰期的30w人,才汇聚成城东的这片纺织城。


如今工厂都搬到了洪庆,发达的交通、精简的人工让纺织城成为时代的符号,落在了东郊,留在了历史中。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但回看这片地方,这段历史,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纺织城“奇葩”城中村

家家户户会盖房


西安市的70年代,南门以外一出去就是麦地,雁塔广场还是农田。随着城市扩建,曾经的村落被城市包裹,这也是西安大多数城中村的由来。而纺织城的城中村完全是拔地而起的。


当年全国各地到来的纺织工人太多,第一批住的还是苏联援建的俄式老楼,但随着咱们和老大哥关系的紧张,苏联专家团队撤出,新来的工人没有房子住。别看咱们现在是基建狂魔,但新中国底子薄,没法看着俄式楼照葫芦画瓢。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但厂子在发展,工人在增加,咋个办?厂里寻思着你们都是工人,是工人就要会盖房。由厂里统一买地、砖、水泥、石沙,拉到门前自己动吧~


当时大约130平米的地划给四户人家,每家20多平米,嫌拥挤的就多盖几层,这才解决了工人的住房问题。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家家户户都会盖房子。这些房子统一有一个称呼,叫做“自建村”。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除了加盖楼层,当年大伙为了增加房子的面积,还有不少小心机。本来规划的20米街道,这边多盖5米,那边多盖5米,街道就只剩十米了,同时还有意无意的占了些农民的用地,至于之后抱团扯皮打架之类的,工人们肯定更加团结,所以全西安没人敢惹纺织城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建成之后,厂门对着的就是去往生活区的大坡,白天小吃晚上夜市,满街都是熟人。谁家小孩早恋之类的八卦完全藏不住,即便到现在,社区也都是这样的,老爷子出门买个菜,都能聊上好几个小时。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这种时代沉淀的厂矿文化,让每一个纺织城子弟在一生之中重要的环节点上,都有同一批固定的人陪在身边。这是纺织城人的归属感,也是连着走出纺织城年轻一代无形的风筝线。


如还想要看到厂区生活的影子,还得去纺织城五厂那边转转,因为五厂的效益相对较好,作为全国纺织行业的十面红旗之一,曾经在全世界开到过一百多加工厂,所以很多东西都得以保留。目前在生活区,还能看到苏联老大哥援建俄式楼(团结楼、胜利楼等)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当年传说,苏联援建的楼房从天上看是“苏、建”两个字,如今在卫星图上找不到对应的踪迹。不知道是因为部分拆迁破坏了完整性,还是因为以上只是当时纺织城人的浪漫。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纺织城文化精神

过去是澡堂麻将,现在勤劳团结


70年代在厂里什么都有,厂矿的子弟都很单纯。因为升学工作都不用发愁,所以没什么精神压力。但厂里的工作又比较劳累,所以需要发泄的窗口,所以在当时的纺织城兴起了麻将文化和澡堂文化。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纺织城的夜班工人特别辛苦,冬天是很暖和,但夏天汗浸透全身真的很折磨。12点下班之后自己睡不着同时也怕影响家人休息,就去麻将馆打打麻将,去澡堂泡个澡,是当时仅有的放松,也是西安独一档的夜生活。


和90后这一代人对麻将馆的认知不同,当时的纺织城麻将经常就是五十、一百桌,搓麻的声音气势恢宏。


放到现在,咱们打麻将赢一把就溜肯定不行,但因为纺织城女工四川人居多,所以打的是四川麻将,赢一把就下锅换桌,来来回回好不热闹。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泡澡兴起是因为当年纺织城在坡上,因为供水问题经常限水。下班之后一身黏腻,让泡澡成为最爽的放松。


时间来到改革开放初期,纺织城虽然凭借着工业基础、娴熟的技工、相对先进的技术,没有经历大面积下岗,但也是“伤筋动骨”了。收入增长的缓慢,让勤劳的纺织城人更加团结、节俭。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当年不少纺织城人下海经商,凭借着对行业内的了解以及做外贸积累下来的渠道和人脉,在中国的纺织界,到处都是纺织城人的身影。


在绍兴柯桥区,世界最大的纺织集散地,当地一招呼,很多都是纺织城走出去的人,大家团结一致,互相帮扶都是常态,同时也维护了纺织城在行业内的声望和地位。


至于留在纺织城的人们,一致维持着低于西安城区的物价。在2011年城里烧饼一块钱2个的时候,纺织城还卖一块钱4个。精明节俭成为了纺织城的常态,从纺织城出来的朋友,还都秉承着“省”的美德。


纺织城不是没落

只是回到了原本的位置


国家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作为纺织企业来说,毕竟是劳动密集产业,当年的工资比部分公务员高,如今薪资水平回到了社会正常的位置。同时因为私企的兴起,也让纺织城在产量方面不在独占鳌头。


可能是因为收入的落差、行业的转变,让大家觉得纺织城衰落了,对这里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少。纺织城的“兴起”与“没落”,是新中国发展至今的亲历者,是产业的转型的见证者。其实纺织城还是那个纺织城,一直做着他该做的事情。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纺织城那些搬到洪庆镇的厂区,虽然工人少了,但还是一个“市外桃园”,纺织某厂最近新建的演出厅,用的都是国内最好的音响设备。也正像当年一样,让工人们过上更安稳的生活。


身处于社会发展、区域沉浮的历史舞台中央,我们只能在谦卑的观察里面,获取只鳞片爪的感悟,穷经皓首也不过窥见时代巨轮之一斑。


与纺织行业绑定的纺织城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相比起来,当下很多行业兴衰周期可以说是昙花一现。“没落”的不是纺织城,还是行业在国内的地位。


我由衷的推荐你去纺织城转转,便宜的八方美食、澎湃的时代刻印,你一定会喜欢~


纺织城没落了?没那么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苏联   西安人   新疆   西安   纺织厂   河南   厂里   上海人   上海   棉花   麻将   团结   工人   当年   简单   美食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