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问答:用这几个方法轻松解决大棚土壤板结

大棚蔬菜土壤板结的原因有哪些?

土壤板结是导致蔬菜根系生长不良、生理问题增多、抗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大棚内土壤多呈现两种状态:

  1. 一种是肥料用量很大,但注重有机肥的投入,土壤在养分含量高的情况下依然适宜蔬菜种植;
  2. 另一种是肥料过量使用,但有机肥投入很少,土壤出现了板结的不健康状况,因而导致蔬菜出现各种问题。
  3. 此外,大水漫灌、重茬、劣质肥料的不断施用等也导致了土壤的板结。

土壤板结是因土壤耕作层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如灌水、降雨、镇压等)结构遭到破坏,干燥后受内聚力的作用使土面变硬,最终不适合作物生长的现象。导致土壤板结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质本身的原因

黏土中的黏粒含量高,土壤中毛细管的孔隙较少,通气、透水较差,下雨或灌水以后,容易堵塞孔隙,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常造成定植后的秧苗根系不发育,进而出现烂根、死棵的现象。

(2)有机质补充不足

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腐殖质含量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得土壤的酸碱度变化明显,导致土壤板结。

(3)长期或单一地偏施化学肥料

大棚蔬菜产量高,需要投入一定的化学肥料才能保证其产量的稳定,但其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有限的。而有些人认为肥料投入越多越好,往往在基肥或者追肥中施用过多的肥料,这样不仅造成了浪费,还对土壤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资料显示: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从而加快了有机质的消耗,在原本有机质缺乏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的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既浪费磷肥,又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施入过量钾肥,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土壤团粒结构内部的键桥被破坏而不能正常形成,致使土壤板结。有些菜农为贪图便宜,基肥及后期大量施用劣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板结。

(4)地膜等清理不干净

在土壤中形成有害的块状物;频繁地镇压以及翻耕过于精细等会破坏土壤结构;使用被染污的地下水或工业废水灌溉等都会造成土壤板结。

(5)长期采取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大部分菜农喜欢大水漫灌的浇水方式,操作方便,水量大,可一次满足作物的不同需求。但是长期使用这种浇水方式会对土壤造成压实和淋洗的不良影响。

大水漫灌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有较重的压实作用,特别是对于黏性土壤来说,大水漫灌以后土壤耕层处于厌氧状态,从而会产生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对砂性土来说,大水漫灌会将易于移动的元素,如氮、钾、镁、硼等大中微量元素淋洗到土壤深层,造成耕作层中养分比例失衡。

(6)翻耕过于精细

当前大棚蔬菜土壤翻耕全部使用旋耕机。优势是翻耕快速、施肥均匀。但用旋耕机旋耕存在许多的不足,表现为翻地太精细,将土壤中的团粒结构打碎,形成了更多的细小颗粒。在大水漫灌时,这些细小的土粒被水带到一定深度的土壤中而沉积,使得犁底层越来越高,土壤的通透性越来越差。


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问答:用这几个方法轻松解决大棚土壤板结


大棚蔬菜土壤板结的改良办法有哪些?

从土壤板结的成因可以看出,土壤团粒结构的不足可直接导致土壤板结的出现。因此要想预防土壤出现板结或改良已经板结的土壤,就需要促进团粒结构的快速形成和保证团粒结构不会减少。

(1)加深土壤耕作层

当前,长期使用旋耕机翻地是耕作层变浅的主要原因。

旋耕机翻地的深度一般在15~18cm,而蔬菜根系多集中在5~25cm的耕作层内,因此要加深土壤耕作层。

深翻土壤除了防止土壤板结,还可大大减轻盐渍化,使地表变绿、变红甚至出现白色盐碱的情况大为改善,蔬菜秧苗定植后,缓苗更快,根系下扎更深,蔬菜长势更好,产量提升明显。

采用旋耕机与犁深耕相结合的方式,物理加深耕作层。

用犁翻地较深,可达到25~30cm。隔次轮流使用犁和旋耕机,可打破长期使用旋耕机形成的较浅犁底层,促进根系深扎。不能用犁耕或犁耕太浅时,可人工利用铁锹深翻。或空茬期利用大棚深翻机深翻,大棚深翻机翻土深度为40~50cm,宽度120~136cm,每小时可翻地200~400m。


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问答:用这几个方法轻松解决大棚土壤板结


(2)施用优质有机肥和碳肥

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结构的主要成分,而腐殖质主要是依靠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得来的。因此,向土壤补充足量的有机质可以大大提高团粒结构的数量,若年年施用,可使得土壤疏松,通透性好,调节能力强,大大改善耕作层条件。

在施用基肥的时候,就应加大优质有机肥的用量,比如粉碎的秸秆、稻壳、玉米芯、花生壳、发酵腐熟完全的禽畜粪便等,禽畜粪便中牛羊粪的有机质含量高,是改良土壤板结的首选。而鸡、鸭、猪粪中含水量大,氮含量较高,可以施用但用量不能太大。

目前市场上一些优秀的有机肥产品也是改良土壤板结不可缺少的一种选择。同时,碳肥也可改良土壤板结,可全面补充土壤中的碳元素。

(3)施用微生物菌肥

好的微生物菌肥不仅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其分泌物还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形成腐殖质,并最终促进团粒结构形成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土壤微生物。土壤板结以后有机质含量少,而微生物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其数量也会大大降低。因此,用于改良土壤板结施入的有机肥,需要大量的土壤微生物来分解。在补充有机肥的同时还要加大土壤微生物菌肥的补充,如激抗菌968、菌康宝、ETS菌等。

(4)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不合理施肥是导致矿质元素过量,也是导致土壤板结、团粒结构不能形成的原因之一。因此,应及时对大棚土壤进行检测,准确了解土壤养分含量之后,再向土壤中补充适量大量元素。

对于板结的土壤,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少量施用或不用。中后期追肥以吸收效率高的水溶肥为主。

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好的土壤板结改良产品,增强植株的抗病、抗逆能力,合理使用腐植酸、甲壳素、海藻精等功能性肥料。常施用含有腐植酸的肥料可改变土壤含盐量过高、碱性过强、土粒高度分散、土壤结构性差的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使其呈现出良好的状态,从而为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海藻精肥料,因海藻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天然营养成分,如必需元素、蛋白质、氨基酸、植物生长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维生素、核苷酸等,除了能够调节作物生长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维护也有不错的效果。


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问答:用这几个方法轻松解决大棚土壤板结


(5)调整产品结构

目前高利用率的水溶性肥料产品很多,促进吸收的功能性产品也很多。因此在蔬菜栽培时,除达到提高有机质含量这个基础条件外,尽量少用利用率低的普通复合肥,适量施用高品质水溶肥,也能够避免土壤板结和盐渍化,从而提高或延长土壤的使用寿命。

(6)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水与气是相互矛盾的,没有水,植物无法吸收到土壤中的养分;水分过多,造成土壤氧气不足,必然会引发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进而土壤透气性变差,所以蔬菜平时浇水要注意量不宜过大,切忌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地区最好使用小水勤浇、微灌或滴灌,让水缓慢渗入土壤,这样对土壤的夯实作用较小,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浇水后要及时中耕划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防止土壤耕作层变浅。


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问答:用这几个方法轻松解决大棚土壤板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土壤   耕作层   团粒   漫灌   腐殖质   旋耕机   蔬菜   化学肥料   有机质   根系   栽培技术   大水   肥料   微生物   大棚   有机肥   问答   轻松   结构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