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这个社会还谈感情,

你不觉得是一件危险的事吗?——《独立时代》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是杨德昌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电影藉一桩1961年的真实少年杀人案(茅武杀人案)为底本,以中学生小四的故事开展,牵出整个60年代的台湾社会图景,慢慢导引至结尾具毁灭性的一刀。

时代杀人

“杀人”这叙事母题下,杨德昌要处理的是“时代杀人”。

他选择检视复杂的共犯结构(而不是直接描写心理),架构出当时苍白压抑的大环境,从而批判时代杀人。

军事戒严(坦克、军人、墙上的革命标语)、白色恐怖、在闭锁的氛围下,社会遍布腐化:

学校成了国家暴力的缩影,是小公园与217两个帮派的角力场地,上课像被逼供/规训;司法系统是统治阶级的爪牙;即使医疗系统亦显得冷漠。

片中有几场二人谈话刻意听不到内容,以突显重要的不是情节,而是整个大环境。整群60年代青年进退失据,呈现出一种集体焦虑。个体则被“溶蚀”在各种权力网络中,他们茫然如扯线木偶,根本无法超越大环境的宿命,唯有靠组织帮派壮大自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反成长

纵观杨德昌的电影,“成长”是他一直关心的主题。由大环境到家庭,成长中的小四如处在十字路口,被“变与不变”的张力拉扯。当中的暧昧复杂,令那一刀不能被简化成“因为…所以…”的逻辑。

小四是“反成长”的。当他第一次被记过,父亲怒斥老师不公,并告诉儿子“要找出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相信”、“你的未来可以由自己的努力决定”;父亲甚至被妻揶揄:“人家去学校是大事化小,你去学校是被记过”。但经历政治压迫后,他的教育方式变了。第二次记过,他没有再替儿子伸张正义。

上一辈的信念动摇,小四的信念刚萌芽一下子被推翻,加上一次又一次目睹帮派杀人;山东伪造车祸害死Honey;被退学;小马夺爱等等,这都向他展示了“世界是不公平的”。

小四处于反抗和寻找的痛苦状态,但在“变与不变”中仍有挣扎。其中一幕,他本想用砖头向杂货店老板报仇,但见他喝醉掉进坑里,心有不忍又把他救起,可见其单纯正义始终“不变”。

反成长,意味下降/堕落。小四在焦虑中找不到出口,看不到希望,于是把其对学校的不满,对父亲变得妥协作出痛击──拿起球棒击碎灯泡,同时击碎光明。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现实坍塌

当寻找变成徒劳幻象,小四更感迷茫,他蜷缩在黑盒般的狭小衣橱,一如自身无路可出的处境。最后他把希望寄予小明,说:“你所有的事我都知道,可是我不在乎,因为我知道,只有我能帮你”。

话的重点在于一切“不变”,因为父亲、Honey、小马变了,他希望一切不变。可是一直被认定是纯洁的小明却说:“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你以为你是谁啊!”

二人也希望“不变”,但小明指的是世界的残酷本质不变。说话击穿了小四的心理底线,世界崩塌了,压在他手上的刀。除了刀,他根本没有任何东西抵抗。于是,小四循着青春的迷惘,被时代推向刀柄,刺向小明。但他挥的不是刀,是理想,刺死的不是小明,而是崩塌的现实。

多刀捅进身体后,他还说“站起来啊,你不会死的,相信我。”

画面后景是人来人往的诡谲空间,甚至比杀人的前景更明亮。

人们继续看书或走动,残暴被日常收编,谁都没有踏前一步,弥漫诡异的荒凉。或许这就是牯岭街(世界)的生存法则,亦即是“时代杀人”。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A Brighter Summer Day

片中以明灭不定的灯光贯穿 A Brighter Summer Day (英文片名)的题旨:

电筒的灯光、突然停电、被击碎的灯泡……

杨德昌以小四的眼光审视社会,本身已有残酷青春的意味,他甚至将成长的黑暗推至极致──凭吊青春。

在片场拾获电筒后,视力不佳的小四与它一直形影不离,因为有光才能在漆黑中寻找出路。

其实不只小四,而是一整代人都在黑暗中寻找A Brighter Summer Day:包括被杀的Honey、小明、杀人的小四、向现实低头的滑头……他们的命运如小猫王的录音带/给二姐信上的「小四」署名,被人随手丢进垃圾桶或被嘲笑。

年轻的生命从未被认真对待。

电影结尾,阳光普照,母亲怅然拿着儿子的校服准备晾晒。一年过去,收音机如开场时读出的大学发榜名单。但小四在囚。世界继续运转,一个一个名字下的生命尤如空壳。

A Brighter Summer Day,are you one lonesome tonight?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娱乐至死》中,赫胥黎警告世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精神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奥威尔担心“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赫胥黎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赫胥黎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因为‘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而是“人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观众的笑声何等讽刺,又何等苦涩,好像戏内戏外上演着“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赫胥黎   杀人案   这个世界   帮派   恐怖分子   击碎   父亲   儿子   现实   东西   少年   青春   环境   学校   社会   时代   旅游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