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领读|观名画如游胜境

WE领读|观名画如游胜境

WE领读|观名画如游胜境

WE领读|观名画如游胜境

WE领读|观名画如游胜境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意思是说,一幅山水画,要做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四可”,才是好画。

从这句话里联想到,欣赏一幅好山水画,如同游一处胜境,画家就是导游,带观众赏游的水平,决定了这幅画的高下。

WE领读|观名画如游胜境

话说旅游观光是“三分看,七分听”,如今出外旅游,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对导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个人而言,我更希望能找到一位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的朋友式的导游,他博学多才,经历丰富,见多识广,在有限的时间里,他能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地讲解景点的精华,同时又能和你交流讨论,对游客提出的问题能摆出多种答案,同时又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能展示自己的真性情,用个人的体验调动你的感官,引起共鸣,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在旅途劳累中,他还能适时讲些八卦小故事,让气氛活跃起来……我这种要求显然有点过分,能做到的很少。但是,最近看完王茂写的《乱说画》一书,我似乎找到了这个“导游”,虽然只是在书中神游,但感受一点也不比出外旅游差。

书中写了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些重要节点的代表,十位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最早的有东晋的顾恺之、隋代的展子虔,再到唐代的周昉、五代的董源、宋代的张择端、元代的倪瓒,直到近代的黄宾虹等。作者认为,这十位艺术家个个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高山,开天辟地的先锋人物。他们任何一人的缺失都会造成中国绘画史的残缺,甚至都有可能改变我国绘画历史的前进方向。

了解完这十位艺术家,作为非专业学者的我们,基本就能对中国绘画历史有一个概貌式的了解。从十位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来看,这是作者个性化的选择。如果让专家评选中国历代十大画家,相信会有很多选择结果,但其中有几位是必不可少的。艺无定法,作者做出这种选择,又能自圆其说,恰恰是他个性的体现,也是情感的表达。

说到传世名画,大多数人只能看到画册等印刷复制品,少数人有机会看到原作。在名画面前,因为它们的名气和其他的附加因素,人们会有距离感,或走马观花,或到此一游,很难真正走进去赏游一番。

而跟着王茂的文字,我们会走进《洛神赋图》,走进《游春图》……他会用他那带有感性色彩的文字,描述画中的人物、场景,介绍画中人的故事。看他的文字,我们会感到画面开始动起来:“藩王曹植与洛神在洛水边相遇。江风柔顺,水中仙子的飘摇体香被微波细风捧呈到众臣簇拥的藩王身边,藩王醉了,众臣也醉了,连岸上的柳树都醉了。”这种文学性语言的风格,决定了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满专业词汇的学术研究著作,也就打破了拦在读者面前的一道学术墙,让普通读者能够很流畅地欣赏完一幅幅名画,同时还能在作者的指点下,对画面的精华部分留下更深的印象。

WE领读|观名画如游胜境

不仅如此,王茂还在书中多次运用个人生活体验,试图唤醒读者对名画中描绘场景的切身感受。比如《游春图》——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画卷。以前看画册,只看到黑乎乎的画面和模糊不清的山水树木,哪会有什么感受。而王茂在介绍之初即描述小时候春游的体验:“尤其是从初中开始,姑娘小伙子都情窦初开,大家都急需要一个场合能够消化一些郁积胸中的情感,春游就成了最合适的时机……每年的这一天简直就是我们的情人节,任由‘春心’和荷尔蒙‘荡漾’在花丛中,飘散在田野里,空气里四处弥漫着一个特别带感的词:‘春心荡漾’。”这段话立刻拉近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原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人春游的场景,还看到了古人的“春心荡漾”。

WE领读|观名画如游胜境

看完了画,如同赏完了景,游客意犹未尽。那么在旅途休息时,王茂顺便又给游客“八卦”了一番画家,这是大多数人都感兴趣的事。这让我想起以前听一些画家说过,要想让人喜欢你的画,首先要让人喜欢你的人。所以很多画家从“扮相”上就与众不同,还有的画家制造出许多传奇故事,或者说些特别犀利风趣的话。虽然不一定都是刻意为之,但懂得并善于“炒作”自己,似乎是想成为名画家的必修课。而画家的传奇,又是人们茶余饭后最好的消遣之一,既有乐趣,还显得有文化。

古代画家的“八卦”故事一点也不比现代画家差,甚至因为时空反差巨大,更让人好奇。比如说到“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王茂就用了现在常用的一个词“奇葩”。“倪瓒的洁癖故事很多,有一次他看上当时的一个名妓赵买儿,但又嫌人家不干净,就让那个姑娘一遍又一遍地洗澡,于是共度的这个良宵没干别的,姑娘洗了一宿的澡。就这样,倪瓒还始终不满意,直到天明姑娘无奈离去。洁癖的人还寻花问柳,明显是自找没趣。”看到这里,相信读者都会会心一笑,旅途的劳累“一洗了之”。

WE领读|观名画如游胜境

当然,对专业画家或研究者来说,作者也提供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从而会让人产生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欲望。比如介绍《洛神赋图》和《游春图》时说到“无皴“这个特点,代表了这个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中的一个特殊且重要阶段。说到《洛神赋图》,图中人比山大,人比树高,作者认为,在顾恺之的时代,人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在画面里大于环境,甚至可以去除环境,这能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而到了隋代的展子虔画的《游春图》中,人物变得很小,山川变得很大,人真正进入山水中,更接近于自然。人类在自然面前已经开始展现得谦逊,与自然协调。

这本书里,王茂有不少段落都跳出画外,谈到绘画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反映出的社会关系等等,比如《清明上河图》《汉宫春晓图》,比如宋徽宗赵佶、八大山人等。于是,透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与时代的关系,看到这种关系的演进,这其实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之递进。这又为我们欣赏名画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发人深省,值得探讨。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WE领读|观名画如游胜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洛神赋   名画   顾恺之   隋代   胜境   都会   春心   山水画   中国   画家   艺术家   导游   画面   姑娘   读者   作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