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理查德·泰勒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经济学家。原因很简单,他愿意为芸芸众生写一本以他们为主角并努力让他们能读得下去的经济学著作。

他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说,自己坚持把这本《“错误”的行为》写下去的动力,来自一位同事对书稿的评价。这位同事在徒步旅行中带着他的书稿,看完后给他发了一封只有3个字的邮件:“不枯燥!”

这是令人感佩的标准。当大多经济学家都急于展示自己的“过人学识”甚至很享受“高深莫测”时,有几个人会执着于写一本面向大众的、不枯燥的经济学著作呢?

尽管不枯燥,但经济学书籍读起来向来不会太轻松。《“错误”的行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能持续释放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你读下去。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事实上,《“错误”的行为》并非经济学理论著作,更像是一本学术回忆录,记述着行为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更记录着泰勒作为这门学科开创者的心路历程。

一打开这本书,就会被一个“137分试卷”的有趣故事所吸引。泰勒回忆了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在大学里讲授微观经济学时的一段经历:一开始,他用满分100分试卷考学生,结果平均为72分,学生们对这么难看的分数十分不满。后来,泰勒把试卷满分改为137分,这样平均分就是96分,这其实与百分制下的72分相当。

“做出了这种改变后,再也没有学生抱怨我的考试难了。”泰勒有些沾沾自喜地说,之所以把满分定为137分,不仅是因为会让学生的得分更高、更有“面子”,还是因为137分与百分制进行折算并不容易,大多数学生不会费力地将考分折成百分制下的相应分值。

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泰勒直接导入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前提。行为经济学所研究的人都是真实世界中非理性的人,他们都会轻而易举地犯错误——这也是《“错误”的行为》得名的由来。而此前传统经济学中研究的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做任何事都会遵循所谓的最优化原则。

泰勒用一个等式概括了传统经济学——“最优化+均衡=经济学”。而行为经济学就是要打破这种虚拟的模型化研究范式,转而研究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人”,研究他们容易犯的错误,研究他们到底“错在何处”。

泰勒说:“比起传统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更有趣、更好玩,是一门不让人抑郁的科学。”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基本而关键的概念,也是“实实在在的人”容易犯错误的根源。

什么是“心理账户”?泰勒在书中谈及“双兜效应”是典型例证。一个人带着300美元去赌场,赢了200美元,这两笔钱往往就会被装在不同的口袋里——赢来的钱会被当作“庄家的钱”,被毫不痛心地继续下注或者痛快地花掉。但这显然不符合传统经济学中理性的“经济人”假设——理性地看,你赢来的钱就成为你的钱,怎么会是“庄家的钱”?“错误”就在于将钱分设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还有一种典型的表现,就是所谓的“禀赋效应”。用经济学家的行话说,你拥有的东西就是你的一部分禀赋。但泰勒在书中写道:“我偶然发现,与你即将拥有的东西相比,你更看重自己拥有的东西。”

书中举了观看NBA篮球赛的例子。有一位叫迪安的经济学家,有机会得到乔丹率领的公牛队比赛的两张免费门票,迪安精于盘算,把两张门票卖出去了,赚了几百美元。而迪安的一位同学,经济状况稍差,在得到免费门票后兴冲冲地邀人看球去了。

免费看球的机会是“现在拥有的”,卖掉门票赚钱是“留给未来”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是禀赋效应的典型表现,而究其根源,还是被“心理账户”所主导。

生活中,“沉没成本”常常令人纠结与焦虑,也是因为无法摆脱“心理账户”的左右。

泰勒在书中举了他的朋友乔伊丝的故事。乔伊丝给自己六岁的女儿买了三件连衣裙,但女儿却告诉她自己只穿长裤。每天早上,这对母女都会为穿什么而争吵,直至泰勒被请去当“调停人”。

泰勒对乔伊丝说,既然买裙子的钱已经花了,即便穿上这些裙子也不会把钱赚回来,这就是“沉没成本”,不必再为此感到不舍。

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上,花出去的钱还是存在的,只有穿在身上才真正“变现”了。这恰恰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谬误”。

写到这里,泰勒话锋一转。他说:“很多人,甚至是那些在理论上明白这种谬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遵循忽略沉没成本的建议。”

想想也是。如果你买了一张电影票,到电影院门口了却被领导喊去加班,你能大度地想:票已经买了,花出去的钱已经成了“沉没成本”,看不看都无所谓吗?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讲了这么多富有“带入感”的场景化故事,确实可见泰勒执着于“不枯燥”的努力。但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严肃的、前沿的经济学理论,这本书实际上正是致力于通过对人们行为模式规律性的揭示,来提醒或建议人们在事关个人或者公共决策上制订出更加科学的规划。

书的后半部分以很大的篇幅对以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反驳,明确主张“价格并不都是合理的”,当股票价格偏离其历史趋势时,最后总会回归均数。

有效市场假说一直大有市场。还记得茅台酒股票涨到800多元一股时,仍然充斥着一片看多之声吗?这就是“确定性偏见”——人们总是喜欢寻找证明假设成立而非不成立的证据。对于股市里的散户来说,每一次“追高”不都是“确定性偏见”在作祟吗?

书的最后,泰勒论证了在养老金等重大公共政策上采取“反对者举手”决策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当然,他将该决策方式称为“提示性选择”。公共政策制定者不能简单地把“是否同意提高养老金储蓄标准”交给公众来选择,因为注定有多数人不会赞同。但是,如果把更加完善、更加省心、更有保障的方案摆在公共面前,并告诉他“你可以不同意这份方案”时,多数人一定会选择接受。

这看上去像技巧,但更是智慧和情怀。无论是经济学研究还是公共政策制定,根本目的都在于泰勒所说的:“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WE领读|“错”在何处?让《“错误”的行为》告诉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泰勒   百分制   错误   禀赋   公共政策   经济学家   满分   枯燥   账户   门票   经济学   理性   成本   传统   心理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