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一三六八年,四十岁的朱元璋经过数年的浴血奋战后,把华夏大部分版图,再次组合成完整的一块,他在南京改元称帝,创建大明王朝。

从社会最底层的讨饭花子,成为帝国的统治者,他的人生经历,在世界历史中都堪称奇迹。

穿上龙袍的朱元璋,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地位的改变而发生跨越式的发展,骨子里仍然是个农民。少年时挨饿受冻的经历,多年南征北战的经验,给了他很多思考:饥饿有时会爆发出比刀枪更可怕的能量——他就是因为挨饿,才起来造反的。

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仓廪实而知礼节”,一个安定的社会,首先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吃饱后,人会变得温顺,不会起来闹革命。

创业者朱元璋很珍惜自己拼着性命打下的江山,他废寝忘食地工作,不忽视每一个可能威胁帝国统治的细节。

和每个百废待兴的王朝一样,明朝首先开始的也是分田地修水利,颁布一系列振兴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劝农官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起早贪黑,抓农业促生产。

朱元璋在新修的都城门楼上,郑重地题下四个大字:万世根本。他想通过这四个字表达“农业是帝国的基础”之意。朝廷每年发布的重要文件,也多和农业有关。

和前朝那些贵族出身的皇帝不同,朱元璋对农民的感情更深一些。他对农民的关心是真诚而愚蠢的:他制定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把百姓圈养在固定的土地上,每个未经批准走出户口划定区域外的人,都要受到惩罚。朱元璋理想中的国家是小国寡民衣食无忧的状态。他期望每个农民都辛苦认真地劳作,自给自足。为此,他重拾历代重农抑商的策略,把商人看成等同于游手好闲的宵小。

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为了发展农业,朱元璋在他统治的版图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让那些因长年战乱而人烟荒芜的土地,重新升起了炊烟。短短十几年,大江南北,淮河两岸,重现渔歌互答、仓实民富的繁荣景象。

朱元璋死后,历时四年的叔侄交手后,皇权到了他第四个儿子朱棣手中。史称明成祖的朱棣,从稳定政权和巩固边防的角度考虑,把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此后六百多年来,北京就成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朱棣的迁都带来的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是,迁都也从此激活了商业的链条,让老皇帝制定的政策,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松动。

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中国的南方气候温暖,雨水丰沛,非常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种子撒到地里,就有一个沉甸甸的收成。自唐宋开始,南方的大片土地不断得到开发,江南,渐渐成为帝国的粮仓与轻工产品的生产地。

南方丰厚的财富与资源,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垂涎的目标,他们从没有放弃入主中原的冲动。纵观历史,兵乱多起于北方,这也是王朝多建都于北方的原因。

和父亲朱元璋一样,朱棣也是一个有手腕也有能力的皇帝,在他统治的二十二年里,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迁都北京后,京城人口剧增,最重要的是需要从江淮以南地区调运粮食。朱棣下令疏浚已经淤积多年的京杭大运河。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流一直承担着的主要角色,除了灌溉,在火车到来之前,还有交通运输这个主要功能。

要想富,先修路。在历史长河里,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路,当然也包括水路。除了自然河流,更多的时候是指运河。

统治者对运河的使用一直是务实而功利的。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时候,南北走向的运河常常是落寞而孤寂的,直到从土地上消失。

朱元璋制定的把老百姓圈养在土地上的政策,抵抗不了历史的潮流。农业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品的剩余,激活了贸易的冲动,商业文明像巨石下的种子,抑制不住地生长,向着阳光。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商业大潮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下,开始瓦解了。

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社会的市场行为日益增多,南北物资交流的需求大增,刺激了运河沿岸商业活动的发展。

沿海,因为有利可图,便有人铤而走险。虽然因统治的需要,明朝实行了海禁制度,但是,沿海的交易屡禁不止。如果禁得住,在明朝末年,也就不会出现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组建的海上贸易集团了。

京杭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漕船,开始在北上时夹带一定的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禁而不止,政府转而实行务实的做法。漕船所带货物数额日益增长,漕船贸易日趋活跃,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少了的)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

有了钱,商人的目光开始变得高远,他们希望用手里的钱,去影响文化,影响社会政策,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自古至今,商业对政治的冲击是巨大的,所以,手握重权的官员,是商人们最想亲近的群体。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同在一个社会里,当官员们看到商人享用华屋美食,使用着装点有金银的奢侈品,他们的意志也可能发生了动摇。那些曾经壁垒森严的规矩,渐渐松懈。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朱元璋时代,规定农民可以穿绸、丝、绢、布衣料做成的衣服,而商人只能穿绢和布,在明朝的中后期,就很少有人遵守这个规矩了。

商业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礼乐带来冲击,导致腐败滋生。

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在他的《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文化》书中,以明朝地方官员张涛主编的《歙县志》为线,以“冬、春、夏、秋”四个篇章,考察了大明王朝的三百年商业史。

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一本真正的明朝商业史,而是从数本明朝人著述中多个小人物身上,提炼出明朝的生活面面观:从大的方面,有明朝的交通、经济和贸易,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外交有市场;从小的方面,有明朝人的旅行生活,有文化与时尚消费,也有官员与商人间的龃龉。

朱元璋设想的世界大同小国寡民的生活,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慢慢溃散,财富的累积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满人对中原觊觎已久,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他们不断南下。而此时在几任昏庸皇帝的治理下,明朝的内部已经散乱,加上几次大的灾荒之后,饥饿与死神相伴再次出现在华夏版图的上空,明朝迅速走向了灭亡。来自草原部落的民族,再次占领了中原,完成权力与皇位的交接。

在明朝由盛而衰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世界也在发生着激烈而血腥的变化。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出场,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开始抬头。市场与贸易的冲动,刺激着着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也就从这一时期,中华帝国,仿佛被蒙上了双眼,扔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深宅大院,错失了与世界同频前进的机会。为了补上这一课,中国人苦苦奋斗了一百年。

生存是残酷的,弱肉强食的生物世界里,老虎不会因为羔羊懦弱而闭上血盆大口。同样,被市场引诱着前行的欧洲列强,也从来没有同情那些被他们殖民的弱国。当枪炮对着血肉筑就的长城时,第一批醒来的人,开始陷入深深的痛苦。岂不知,这个魔咒,早在明朝建国之初发,就已经深埋于大地。

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有人说,是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第一次与已经开始在中华大地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擦肩而过。事实上,几千年来,一直习惯于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汉民族,在踏进工业文明之前,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靠对外贸易获得财富的份额一直很少。这个安分守己的民族,每一次挫折之后,总能一次次完成断肢再生,并在苦难中保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态度,产生怡然自得的幻觉。

当工业文明的巨轮辗轧过这片古老的土地时,人们才发现,世界已经变化了,商业文明的巨浪,毫无情面地扑向这个古老的帝国。

一切,翻开了新的一页。那个幻想小国寡民、恢复汉制的老皇帝立下的魔咒,解封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WE领读|明朝:纵乐中的崩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明朝   小国寡民   王朝   中原   帝国   运河   中国   商人   皇帝   农民   政策   农业   社会   商业   贸易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