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领读|要么不失眠,要么被杀头

WE领读|要么不失眠,要么被杀头

WE领读|要么不失眠,要么被杀头

WE领读|要么不失眠,要么被杀头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原文为英文写就,为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与吴晗《朱元璋传》、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梁启超《李鸿章传》并称二十世纪中国四大传记。

四大巅峰中,我尤喜《苏东坡传》,曾藏多个版本。喜欢此书,是因喜欢传主。

苏轼,中华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一代宗师、文坛领袖。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作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文,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WE领读|要么不失眠,要么被杀头

▲ 苏东坡像

还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总结到位: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我读此书,常报以会心的微笑。出差时,会经常与一些人睡同一房间,特别羡慕那些头一挨枕头就鼾声四起的人。他们不怕窗外的车灯路灯,不怕隔壁的喊叫喧闹。他们结束了一种状态,能迅速地转换到另一种,在人生的A、B面切换自如。

作为一个长期失眠的受害者,我原以为失眠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后来才发现,失眠的后果远远不止生理上的伤害,失眠甚至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而在某些场合下,倒头就睡一觉到天亮,不失眠,可以不被杀头。

在宋神宗熙宁元丰二年(1079年)六月以前,我们的诗书画官多栖明星、当时火得简直像韩寒、赵丽华、范曾、伍皓等多路神仙附体的苏轼先生,正在江浙一带,挟妓游湖,喝喝小酒,写写诗,填填词,和妓女打个情骂个俏,与和尚对个联唱个曲。优哉游哉!在寺庙中沉睡、在酒肆中沉醉的他,丝毫没有感觉到一张大网已经悄悄向他张开。

因文惹祸。一共有四份弹劾苏东坡的表章,呈到了皇帝面前。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列出多个理由,说苏轼本来不学无术,但善于利用各种手段炒作自己,最后炒火了,“滥得时名”。出了名之后,便开始利用自己在全国的影响,“讥讪权要”。李定说,苏轼“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在被押回京的路上,有人说苏东坡曾多次想自杀。根据苏轼好友孔平仲的记载,开船之后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桨时,苏轼就想跳水自杀;在扬州渡江时,他又想跳入江中。

当年七月,苏轼被逮捕,又于当月被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这就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字狱之一的“乌台诗案”。

WE领读|要么不失眠,要么被杀头

在狱中,有一个狱卒是苏轼的铁杆粉丝,久闻他的大名,对他十分恭敬,甚至每天晚上给他热水洗澡。案件牵连的人众多,审理的时间超长,苏轼在狱中可谓是度日如年。本来他“上面有人”,是有一个大靠山的,即仁宗的皇后,也就是当时在位的神宗的堂奶奶。她对苏轼很好,一向挺他。但就在苏轼受审的这个关键时刻,她老人家染病而死。

苏轼此时在狱中真是受煎熬啊。一方面,政敌要斩草除根,想方设法置他于死地。另一方面,他的靠山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这个时候死了,没人罩着了。那些御史们准备趁机把反对派一网打尽。他们做了个提要,送呈给皇帝御览。就等皇帝朱笔一挥,推出去杀头了。

WE领读|要么不失眠,要么被杀头

这事放在一般人身上,吉凶未卜之际,不说急白了须发,肯定也是夜不能寐。但苏轼先生却不是这样。不但不失眠,反而睡得特别香甜。

这,救了他一命。

就在这当儿,发生了一件神秘的事情。一天晚上,苏轼照例洗了个热水澡,上床睡觉。突然他的单人牢房里来了一个人,一句话也没说,往地上放一个小箱子作枕头,躺在地上就睡了。苏轼以为他是个囚犯,没去管他,头一挨枕头,就呼呼大睡、鼾声大作。

睡到大概四更时分,苏轼感觉有人推他的头,那个人说:“恭喜!恭喜!”苏轼翻过身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安心睡,别发愁。”说完带着小箱子又神秘地走了。苏轼接着睡到天亮。

过不多久,苏轼不但没有被杀头,反而出狱到黄州做官去了。

事后苏轼才知道,他的不失眠,竟然救了他的命。原来他刚受弹劾时,御史们想尽方法劝皇帝杀他。皇帝在犹豫间,暗中派一个太监到监狱里去观察他。“那个人到了我的房间之后,我就睡着了,而且鼻息如雷。他回去立即回奏皇帝说我睡得很沉,很安静。皇帝就说:‘我知道苏东坡问心无愧!’这就是我被宽恕的缘故。”苏轼说。

不失眠,竟然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如果换成我等长期失眠者,那就惨了。

WE领读|要么不失眠,要么被杀头

▲《苏轼词意图》作者:范曾

于是,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苏轼的睡眠之道。

他的方式有点与众不同。在他入睡之前,要不厌其烦地把被褥塞好,几个边都掖好。然后,再翻来覆去把躯干四肢安放妥帖,手拍被褥,把自己摆放得适当又自在又舒服。他身上倘若有地方发僵发痒,他要轻轻揉、轻轻揉。做完这些,才算一切大定。他要睡了,闭上眼,细听气血的运行,呼吸变得缓慢均匀。他自言自语道:“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吾入睡矣。”

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就无法控制灵魂。

苏轼是一个急脾气的四川人,喜怒无常。这一点,和当下很多人比较像。在碎片化生存的氛围内,在各类信息的轰炸之下,我们大部分人很难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清爽和稳定。比如,一遍遍地刷新微博,一遍遍地翻看手机等等。人会因信息的缺乏而觉得没有安全感。但在占有了太多的信息之后,因为无法对信息进行较好的归置,也会觉得恐慌。长期紧绷的神经,经常会颤于哪怕一丝小小的波动。长此以往,神经便衰弱得如风中之细丝。

苏轼已经掌握了用“毅力精神”克服失眠的本领。他说:“这与宗教有关系。”他认为,灵魂之自在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他把自己睡眠的方法传教给两个弟子:“二君试用吾法,必识其趣,慎无以语人也。天下之理,戒然后能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也。”人在能获得心的宁静之前,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先使思想集于一点,再由专心于一点进而到一点皆无的沉思,最后达到恍惚出神的愉快境界。

WE领读|要么不失眠,要么被杀头

▲张大千 《东坡笠屐图》 局部

一个“戒”字,似乎就断了外界信息的纷纷扰扰。

苏轼还有一法,就是定时咽唾液。“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津液……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皆令极热。仍案捉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一夜睡到大天亮,真不错。他在忙碌之余,坚持练瑜伽,从此种运动中也获得了心灵宁静。

由此可见,失眠多为自扰、自缚。若豁达、宁静如苏轼,则此烦恼自可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总策划 / 赵媚

编 审 / We领读·悦读组

排 版 / CK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神宗   圆通   反对派   杀身之祸   御史   被褥   鼾声   狱中   靠山   中国   枕头   皇帝   宁静   身上   旅游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