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身处现今这个有太多选择与诱惑的物欲时代,幸之能遇见《瓦尔登湖》,它恰似一股清流,将“物欲至简”推崇而至,作为所有人都可以尝试的一种选择。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如果把你的目光直接朝向内看,就会发现在你的思想中有一千个领域尚未被发现。在那些领域里旅行吧。”

这是作者梭罗在结语中引用的英国诗人威廉•哈宾顿的一段话,体现了梭罗对于“简”和“繁”两种概念的不同归属的选择,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级阶段。当时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盛行。而此时的梭罗刚从哈佛大学毕业,他认为人类可以以一种比当今时代所普遍奉行的方式,更简单、更体面的方式去重新定义生活,而不需要苦苦去追求自己实际上并不需要的林林总总。


《瓦尔登湖》写的就是他对自己这种理念的一种实践和证明。从1845年春开始到1847 年。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独自一人用借来的一把斧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特东南城郊的“瓦尔登湖”湖畔,搭建了一个小木屋并居住在那里,将自己的生活简化再简化,回归某种原始和天然,渔猎耕耘之余,面对湖光山色,去沉思,进而写作。


全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完美,延伸了作者对世界、对内心的无限感慨和思考。而这些思考也与其两年多至简的生活记录完美地交织在了一起。就像中文译者序言里所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在心浮气躁时是看不进去的,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读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梭罗在独居瓦尔登湖畔时,常常这样静静享受他的闲余时光。

“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湖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

作者如此诗意般地栖息于天地之间,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东晋诗人陶渊明就曾经将这份向往付之行动,并在归居田园靠自己耕种为生的第十二年,即公元417年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古圣贤所表达的真情和高洁的人格与梭罗的至简生活并无二致。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其实自古以来物欲至简的文化在东方早已颇为盛行。例如,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建立佛教的初始思维时,其核心思想就是清心寡欲。而延伸到俗人就是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因为他认为只有人的欲望低了,才会产生出真正的智慧和感悟。


道学也是一样,《道德经》第八章有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认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最接近于“道”。所以至简在东方文化中体现的是至能与大智


在这方面梭罗的物欲至简的文风与东方文化的清心寡欲几乎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东方文化体现的年代更早些(两千多年前)。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在《瓦尔登湖》中,“简单而真诚”应该是梭罗的座右铭。他说:

“一个人越是把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这种心灵的充盈与宁静,让生活在信息高速发展,节奏飞快,充满着嘈杂和喧嚣的都市的现代人,开始对生命重新审视,并深深思考。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手里总有做不完的事,似乎总要急着赶到哪里去,疲惫了一天,晚上接着熬夜加班,随之物欲的需求变本加厉,日臻加重……房贷、车款、名牌及以涉足高档场所、炫耀资本等纷纷变成了生活的目的;浮躁、自私、贪婪、腐朽等冲击着本该宁静的心灵。


人们总是麻木甚至忽视身边的风景,即使在休假游玩放松之时,也放不下工作,匆忙赶到目的地,拍照分享,“到此一游”成了所有旅行最大的意义。形式化的旅行,是缺少灵魂的,一朵云,一片叶,一份从未见过的风景,只有静心之人才能发现、感受。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人们常说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并不是消极地生活或是消极地思考,而是沉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杨绛先生曾言: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我理解梭罗钟爱的至简生活,并不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窘迫与贫困,而是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能够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保持我们体内的热能”,至简的生活不等于贫困的生活,“至简”究其本身也有多个侧面:


因“盈”知“简”。对比现代人来说,原始人的世界就是“至简”状态。我们追求的“至简”难道是人类社会倒退几千年的状态?当然不是。我们一直强调,梭罗追求的“简”,更多的是相对于内心充盈之余而呈现出来的物欲至简。如果没有通过一定程度的“充盈”而得来的一定程度的思想水平,在类似原始人的“至简”生活中,怎能拥有如此感慨万千的充盈境界?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书只能出自于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现代化的近代,而绝不会出现在真正的不得不“至简”生活的原始年代。


此“简”非彼“简”。大道至简的“简”并不来自于原始的简,在面对世界或自然时,人类莫不孜孜不倦地探寻着“大道与真理”。这个过程复杂且艰难。我们人类所面对的并不只是一个真理,而是似是而非的不可计数的种种理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甄别和对比。当我们通过艰难的过程基本认定“大道或真理”时,当然,也可能“大道或真理”本身就是“至简”的了。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人文文化和自然科学上探索的成就,是不大可能在物质至简的基础上完成的。


用“至简”约束物欲,将“充盈”返还内心


这本书真正的意义在于人类文明进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内心需要一种淡泊、宁静、充盈。只有这种淡泊、宁静且充盈,才能使人类自我的内心充满着恬静与丰满,从而让人类的世界充满着和谐与安宁。仅仅单纯追求物欲至简,还不能达到内心的充盈;而达到了内心充盈的人,才能真正去践行物欲至简。


梭罗也正是在有了一定物质基础之上达到的内心充盈,有了这种内心的充盈和智慧,方去追求物欲至简。实乃:

世间万理,不分东西;

以心为的,万理皆通;

可谓润物无声。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总策划 / 赵媚

编 审 / We领读·悦读组

排 版 / 文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物欲   内心   佛教   清心寡欲   原始人   万物   真理   宁静   原始   大道   程度   人类   思想   简单   旅游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