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160周年|从“沙汕坪”到“汕头港”

从“沙汕坪”到“汕头港”

汕头开埠是汕头乃至整个粤东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十多年前,史学界经多方稽考,认同了应以1860年1月1日对美“先行开市”为汕头开埠的确切时间,并明确否定了把开埠口岸说成是由潮州改为汕头的说法。据此,汕头开埠到今年元日刚好160周年。“涛声浩浩 海日盈盈”,在此,我们不妨追溯一下汕头开埠前史事,探究汕头从“沙汕坪”到恩格斯笔下除五个通商口岸外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的发展沿变轨迹。


开埠160周年|从“沙汕坪”到“汕头港”





如所周知,汕头埠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其成陆伊始,可追溯至五百年前的明嘉靖年间。饶宗颐先生在《汕头释名》中说:“鮀浦有沙汕之名,始见于明代翁万达《与姚巡按书》,云‘鮀济河跨揭之鮀浦,其地西北距蓬洲所城,为海、揭下流,洲西二溪夹而入海,岸有沙汕,脊出横激,巨浪滔涌拍天。’”饶宗颐还引用龙湖寨人刘子兴《海壳蚶蛎场租碑记》云:“‘豪民某等占据鮀浦之沙汕坪海壳蚶蛎场租’,盖指溪东港、厦岭港、牛田洋海面,以沙之积聚而名也。”饶老十分明确地指出,引文所说的“沙汕”“沙汕坪”,就是鮀浦牛田洋海面泥沙积聚而开始形成的沙脊、沙坪。这是汕头海湾北侧逐渐形成陆地的最早记载。牛田洋曾经十分宽广,海水可直达桑浦山下。远古时代,桑浦山还曾为海中孤岛。


谨借此指出,《汕头释名》一文落笔有误:“汕头,旧称沙汕头,在澄海蓬洲都。”其实,蓬洲都在今之外砂、下蓬一带。上面所述,牛田洋、鮀济河、溪东港、鮀浦之沙汕坪,以及蓬洲所城,无一不在鮀江都,即鮀浦一带。翁万达也是鮀江人。这应是蓬洲城之名较为众所熟知,蓬洲城与蓬洲都又混淆不清之误。十分明确,汕头老埠之逐渐成陆,是从牛田洋海中“沙汕”,随着榕江及韩江之大港河、西港河以及嘉靖年间开凿的鮀济河走势,逐渐由沙汕(沙脊)、沙汕坪,而成沙汕头;都在鮀江都沿海地界,行政上一直隶属于鮀浦巡检司。汕头开埠后至1921年设立市政厅而与澄海分治之前,“仍归澄海县鮀浦巡检司管辖”。故民俗有云:“未有汕头埠,先有鮀浦司。”汕头别称鮀岛,也缘于此。故近代文人墨客多习惯以鮀江、鮀浦指称汕头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莫过于抗日保台爱国志士丘逢甲的《鮀江秋意》诗:“海上瀛洲已怕谭,浩然离思满天南。西风一夜芦花雪,鮀浦秋痕上客衫。”诗题明标鮀江,诗文直书鮀浦,更有注云:“鮀江,即今汕头,旧设鮀浦司。”又如隆都陈子丹(陈慈黉弟)《舟抵汕头》诗有句“开窗觉山近,登岸正潮平。好是鮀江道,东风解送迎”。其实,随着汕头的崛起,鮀江指代的范围也渐渐扩大,如山东宁阳人马骏声为陈子丹的《绣诗楼诗》作序有“陈君子丹,生长鮀江,经营燕市”云云。民俗学者鄞镇凯先生多次躬亲探访得知,直到现代,老市区民间做道场超度亡灵时,念词总有“澄海县鮀江都汕头埠某某街巷某某”云云。


开埠160周年|从“沙汕坪”到“汕头港”

见证汕头口岸百年历史的潮海关办公楼。(资料图片)





鮀浦巡检司于明洪武二年始置。衙署设于鮀浦市乡,即今鮀东。当年,朝廷推行巡检司制度。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说:“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尽管巡检司的品秩不高,但却是明王朝加强基层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地方事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职责是盘查过往行人,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与“里甲”制度和“里老人”制度(洪武“命民间高年老人理其乡之词讼”)并行;又与卫所相照应,无疑是卫所制度的重要补充。由此,鮀浦司得与毗邻的蓬洲城互为犄角,成为确保一方安全的警备体制。


当年在置鮀浦巡检司的同时,又置鮀浦河泊所。河泊所设主管大使一员,其主要职务是掌收鱼税。虽为未入流官秩,但因其掌管涉及税务,所以也颇为显要。《澄海县志》载,鮀浦河泊所设于鮀浦司署之北,协助鮀浦巡检司管理地方相关事务。洪武十五年,鮀浦河泊所设立已十余年,河泊所制度渐趋成熟,全国乃设所252处。鮀浦俨然成为全国性河泊所“试点单位”。


清初,清廷为防范台湾郑成功的反清势力,采用“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以杜绝汉人接济郑氏”的做法,澄海全县尽撤。这对于富庶的潮汕地区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而作为一地商贸、物流中心的“鮀浦市乡”,其损失就更难言喻了。内迁过程几十年,鮀浦巡检司署因荒置而衙门遭拆毁。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收复台湾,海禁解除,沿海建制恢复。但鮀浦居民回迁之后,巡检司和河泊所均无力展复,乃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一起从鮀浦市乡迁入蓬洲所城,于城南择地视事。及后,河泊所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裁撤,其司署衙门改建为鮀江、蓬洲、鳄浦三都的社仓。


诚然,汕头“三都”沿海之发展,应是一荣俱荣的。就连蓬洲所城,因筑城而按例修建的城隍庙,也为三都共有,称“三都城隍庙”。每年二月初八祭城隍,蓬洲、鳄浦二都总要推荐乡老到三都庙同祭。三都之衰荣与共,释名一文有较具体记述:“康熙三年巡界,三都均迁斥,至七年展复,八年澄海复县仍属澄,康熙时建砲台为海防要隘,而商船多停泊焉”;“邑自展复以来,海不扬波,商贾钜富,卒操奇赢,舆贩他省,千艘万舶,东西两港,以及溪东、南陇、沙汕头、东陇港之间,扬航捆载而来者,不下千万计。可见未开埠前汕头地位之重要,盖自复界后遂日趋繁荣也。”


开埠160周年|从“沙汕坪”到“汕头港”

蓬洲所城村口





汕头是因港而兴的。而在汕头港形成之前,与汕头港处于同一海湾的鮀浦港早已兴起逾千年之久。唐宋以降,潮汕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文日蔚;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独特地理位置,与古代相对依赖水上交通的现实,外向型海上交通便非常自然地兴起了。黄挺、杜经国两位教授稽考了有关文献资料之后指出:至北宋,潮汕地区已拥有潮州港、南澳港、凤岭港,鮀浦港、揭阳港、辟望港等六大港口。这一时期的港口功能,主要有三:捕鱼船只停泊处的渔港;水军舰船,抑或海上武装商船停泊处的军港;商船往来停泊处的商港。这三种功能或可兼容,但大多有所侧重。


鮀浦港的兴起,当与盐业的生产和输出有着密切关系。北宋时的财政,岁入有三分之一来自盐利和盐税,所以政府特别重视盐业生产。在这样的政策下,作为产盐重地的潮汕地区,官盐产量巨大,库存积压也多。据文献数据分析测算,潮盐库积最大量时,可以满足本区域数十年的用量。于是潮盐外运,便成为必然。鮀浦自北宋时期就是小江盐场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还设有两座盐库。所以鮀浦港也随之兴起。根据海上的路线,鮀浦港海上交通线路辐射至东南亚和日本各国。南宋嘉定十四年,潮州水军寨自揭阳县治附近的宁福寺侧迁至鮀浦场,称鮀浦水军寨,因而鮀浦港乃由商港而兼及军港。


元代,鮀浦港继续承担着原有功能。随着小江盐场主要生产基地从溪南移至鮀江工区,小江盐课司署也迁入鮀浦。鮀浦港的功能与位置也便逐渐得到加强。在与海外货物交流的同时,也不时有乡人随之定居海外。这一时期,在鮀浦港前形成了商贸埠市,沿称“老埠头”。由于鮀浦港的日益成熟,地方政府也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行政管理。如明初所置鮀浦巡检司,衙署设于“鮀浦市乡”(今鮀东),即距鮀浦港不及半里之遥,港口并驻水师守备;洪武二十七年,原设于蓬洲都厦岭的蓬洲守御千户所移至鮀江都西埕村,并于三十一年建石城,距鮀浦港也仅二里之遥。可见,这两个举措,都跟鮀浦港日趋完善的港口资源有着分不开的因缘。明中页之后,鮀浦港移至不远处的溪东寨,是为“溪东港”,称“内溪港”,因而又把先前的鮀浦港称为“外溪港”。同时,新埠头也取代了旧埠头成为溪东港的埠市。溪东港以其控韩、榕两江出海口的特有地利,成为沿江港口货物转运出海的重要口岸。所以溪东港湾上呈现“舟楫停泊,若蜂屯蚁聚”之胜概,成为澄海古八景之一“古泊桅灯”(《澄海县志·形势》)。


开埠160周年|从“沙汕坪”到“汕头港”

牛田洋一景


康熙二十三年开海禁,翌年设江、浙、闽、粤四海关。潮汕地区对外贸易随之渐见生色,对外输出一般为本地经济作物和城乡手工业产品。当时货源充裕,各口岸都出现了颇为繁荣的景象。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陈荆淮主任曾在《汕头开埠前的对外贸易》文中,引录《粤海关志》所述:康熙二十四年设粤海关,庵埠为第三总口,下辖16小口,其二、三为“溪东口”“汕头口”。这既足为《澄海县志》对溪东港描述的佐证,也昭示了汕头这一名称由牛田洋海面的沙汕、沙汕坪演变为汕头(沙汕头)一名,至迟在康熙二十四年已在文献资料中出现,比《汕头释名》所说设“沙汕头汛”要早32年。此后,随着溪东港前东牛田洋的不断淤积、围囤之后,港口资源逐渐减弱。但至嘉庆二十年前后,溪东港尚“与沙汕头炮台南北相望”。随后百余年间,大港河、西港河、“双溪嘴”江水带来的泥沙,以及牛田洋涨潮往西流至溪东港前的泥沙堆积,造成溪东港较快淤浅。于是,大规模的海滩涂围垦随之接踵而至,溪东港伴随着鮀浦港终于湮没在内陆之中了。因此,新、老两埠头的集市也都渐渐消失。


鮀浦港和溪东港的先后淤浅、湮没,直接促成了与之毗邻的“沙汕头港”的崛起。沙汕头港与鮀浦、溪东两港同处于牛田洋海湾,而更靠近妈屿口,稳控韩、榕、练三江出海口。以韩江为航道,可与潮安、澄海上下交通,并可直达梅州;横过牛田洋或溯练江则可达潮阳、惠来;由牛田洋溯榕江又可抵揭阳、普宁。而且,东出妈屿口,直通外海,辐射全球,故拥有粤东第一商贸大港的地利,并逐渐闻知于世界。据《潮州海防图说》所云:“沙汕头清初已为船舶必经港口”。嘉庆年间,汕头港已与樟林港并列本地两大商贸海港。从道光至咸丰前期,樟林港逐渐淤积、没落,汕头港取得明显的领先地位。这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潮汕地区商船停泊之总汇。1857年怡和洋行约瑟夫渣甸向英政府代表报告:“一个未经条约承认的非常重要的港口就是汕头港。汕头为广东沿海北部位于韩江口的一个最好的寄碇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担任英国侵华全权专使的额尔金说,他曾亲眼看到外国商船在汕头上下货,据悉1857年一年内出入汕头的外商船只达120艘之多。1858年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对汕头赞誉有加,说是除五个通商口岸外,“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可见,19世纪50年代汕头港已经闻知于世,当年在世界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对外贸易上都有着显赫地位,遂使西方殖民者强烈要求将汕头开辟为通商口岸。


与商贸活动相始终的,就是汕头港早已成为契约移民和“卖猪仔”的重要港口,据载,在1853-1860年开埠前汕头港甚至成为全国华工出境最为集中的港口。


开埠160周年|从“沙汕坪”到“汕头港”

1985年汕头港码头




清初沿海经迁界重创,潮汕到处田园荒芜,满目疮痍;康熙复界之后,衙署虽搬入蓬洲城,但清初因澄海县城办公设施未完善,首令王岱每月需三分之一时间在蓬洲城设行署视事。他在《蓬洲寓》一诗中不禁哀叹:


衰暮愁卑湿,偏遭瘴疠乡。

蜗涎粘础柱,蚯蚓挂绳床。

云日旋开闭,风雷倏显藏。

炎方三月候,榴头照东墙。


县令行寓尚且如此蜗涎粘柱,蚯蚓挂床,鮀浦司的难堪处境当更不难想象。


但是,随着汕头开埠,鮀浦巡检司一改日渐式微之颓势,竟也一度重焕光彩。司署从蓬洲南门迁至升平路头,开启了鮀浦司的全新历史阶段。民国年间,曾任广东省议会副议长的陈述经在《汕头市前身鮀浦市旧墟考古》文中这样写道:“直到郑成功反攻沿海,清廷实行坚壁清野,破坏特甚,顿成萧条,以致无力恢复;而汕头市反在战事结束,海禁解除后,得以应运而兴,替代鮀浦市场之地位。历经百数十年间,逐渐成为正式之通商口岸。鮀浦司衙门亦于此期间,由 鮀浦移出汕头,管理市政。”刚移入汕头埠的鮀浦司,设在老妈宫前的旧升平街和顺昌街之间,又在妈宫后方建筑营房,并在营房前的张园地建立烟墩。


开埠后,汕头港万国楼船,不但是粤东第一大港,而且还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港之一。美丽的汕头湾,风帆点点,巨舰艟艟,一如当年潮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辛盛所描述:“汕头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商业,居民基本都是商人。它拥有一个极为优美的自然港口,由两条河(韩江、榕江)汇入一个宽阔的海湾形成。”一湾两岸,海在城中央,怎不令洋人垂涎?


的确,汕头湾原十分宽阔。也如前述,在古代,两江出海口海水可直达桑浦山下。北岸鮀浦、地都一带多是历代逐渐围垦而成的。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直至1956年,汕头湾的水域还有126平方公里,由于滩涂续被垦殖,至1979年,锐减为72平方公里。汕头湾的纳潮量也由2.69亿立方米锐减为1.54亿立方米。仅仅23年的时光!为此,泥沙淤积随之急剧加快,万吨深水港区难以为继,广澳港区的加速形成就成必然。


三江(加上练江),特别是韩江,其泥沙为潮汕造陆,速度之快确也惊人。中唐时期,贾岛《寄潮州韩愈》诗,一句“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确切告诉我们,当年海水可直达潮州城下,“潮水头”就在潮州府城。正如同诗所云“海浸城根老树秋”。那是元和十四年(819)之事,抵今1211年了。随着韩江泥沙的跫音,“潮水头”不断南徙,明代已达澄海。千多年后的现当代,“潮水头”又到哪里了呢?回答十分明确:汕头!


开埠160周年|从“沙汕坪”到“汕头港”



上世纪80年代末,汕头从妈屿口北侧向东筑建导流防沙堤。经5年的努力,漫漫8公里长的石堤渐渐浮出海面,伸向大海深处,挡住了外砂、新津、梅溪等支流的泥沙。十余年后,堤北悄然成陆,成就了东海岸新城第一片海滩涂。


可见汕头港之发展成粤东第一大港,与这一自然现象不无渊源。


独立学者李宏新在其新著《潮汕华侨史》上载:根据1864年至辛亥革命的1911年凡48年统计数据,汕头港进出口货物共值67226万银圆,至1911年贸易总值已列全国通商口岸第七位。可见当年汕头港之繁盛。1900年以后,潮海关每年关税平均约150万关平两,在全国各海关中列第五位,仅次上海、天津、广州、汉口。20世纪30年代开始,汕头港更是进入空前鼎盛时期。在往来外洋船舶及转载货物吨数上,1932至1937年连续6年都在当年列全国第三位。


汕头开埠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势力旋即侵入汕头。从1860年6月开始,到1902年8月止,先后有英、法、美、荷兰、德、丹麦、瑞典、挪威、日本、奥匈、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等13国相继在汕头设立领事机构,总数仅次于广州(17个)。汕头潮海关设立后,华若涵之弟华为士任首任税务司,大批洋员控制海关。清末海阳人杨少山有竹枝词云:“新关查饷皆洋吏,不许华人上吊桥。”以诗证史,抒写真切。


洋人的领事馆和被洋人控制的海关,以及随之而来的传教士,不仅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服务,还任意干涉中国内政,窃取地方情报,为其政治侵略和军事侵略服务。洋行的开设更是资本主义列强经济侵略、掠夺的重要途径。最早开设的是开埠当年即设立的英国德记、怡和洋行。及后又有德国的鲁粦,英国的太古、新昌,美国的美孚等洋行。至1876年,汕头的洋行已激增至23家。


洋行既经营进口贸易,又开设工厂,垄断航运交通。大批洋货涌进汕头,输往潮汕各地。而且,鸦片继开埠前走私之盛,在很长的时期内占据了大宗。其次为机制棉纺织品,这严重打击了民间手工工业。在列强经济势力的冲击、排挤下,潮汕地区原有的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地方民族经济日益凋敝,大批贫民进城当苦力,甚或流落街头,行乞度日,城乡人民更加痛苦不堪。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我们又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由于清政府的盲目自大,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根本不知开放为何物,要其主动自开商埠是绝对不可能的。为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消极的一面去审视汕头的开埠。问题还有另一面:虽然被迫约开商埠,却也促成了地方的对外开放,促成了潮汕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首先是开埠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强势进入,客观上极大地加速了潮汕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嬗变,从而促进了潮汕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这就大大加速了潮汕地区近代化进程。


如所周知,汕头开埠前原已有一定的贸易基础,因而才被列强看中。开埠后经济的发展,最显而易见的,还是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开埠当年,从汕头进出口货物合计6176000多银元,此后每年都有较快的增长。但近代潮汕贸易的致命弱点是一直处于严重的入超状态。巨大的入超全靠侨汇弥补。侨汇大大增强了当地的购买力,为维持潮汕进出口贸易和城市的表面繁荣作出了极大贡献。


开埠后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潮汕地区近代工业的兴起。最早出现的要数食品工业。接着相继出现的是面粉加工厂、果子厂、罐头厂、自来水厂、棉织厂、火柴厂、肥皂厂、电灯厂等等。当然,潮汕近代工业一直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且多依赖侨资,深受国际市场影响。工业兴起的同时,潮汕也开始涌现了华人自办的新式近代化交通和电讯工业,其发展似乎比工业还要来得快。其中很值得一提的是1906年建成通车的潮汕铁路。这是全国首条民资铁路。民用航空事业也开办得较早,始于1933年。


汕头开埠的巨大影响,更体现在文化上。由于内外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潮汕文化的演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笔者曾著文提到,潮汕文化是个聚合形态,由三种文化融合而成,一是作为移民的中原文化,二是作为土著的百越文化,三是作为侨胞的海外文化。前两种颇能展现潮汕文化的古远、悠久,潮汕文化的确有很多丰富的历史积淀。而对海外文化(在一定含义上即是西方文化)的吸纳,使潮汕文化的内涵空前丰富,色彩异常鲜明,影响十分广泛,则主要的还在于汕头开埠后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潮人移居海外,虽古已有之,但由于“通海”长期被朝廷悬为厉禁,真正出现多次移民浪潮的,也是这一百多年来的事。潮汕文化以精细、精明为最主要特征,潮人勇于开拓、善于经商、富有凝聚力的文化心态,所有这些能得到发扬光大,并为世人所瞩目,也还是这一百多年来的事。


潮汕文化的优势所在,正在于它既擅长于承传优秀的传统文化,蕴蓄深厚,又能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撞击、互补、交融之中,不断优化、创新,乃至转型。


开埠160周年|从“沙汕坪”到“汕头港”



汕头开埠,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客观后果,那就是汕头市的崛起。作为粤东一个近现代新兴城市,汕头的形成,毫无疑问,那是完全得益于海港,得益于对外贸易。当年以港口经济为中心,货场集散、商旅往来、商行栉比,城市经济得以迅速兴起。由于众多侨胞和粤东地区,乃至闽籍多位富商的参与,市政建设也呈飞快之势,街道纵横、骑楼鳞次,水陆交通、邮电、电灯、自来水、餐饮旅业,都相当兴盛,许多设施在当年还居于全国城市的前列。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南生公司、胡文虎大楼、鮀江旅社等中西合璧的琼楼玉宇之兴建,都是当年汕头埠繁华的见证。1921年设市之后没多久,汕头就发展成粤省第二大城市,从而逐渐取代了潮州,成为潮汕和整个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全省瞩目的地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汕头作为近现代的新兴城市,理所当然的也是移民城市。潮汕各地,乃至兴梅、闽南地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以及多种工艺的能工巧匠,都先后汇聚汕头,这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使汕头自然而然地成为集潮汕文化之大成的新城。散处粤东各地,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得以传承、融汇,也承受挑战、考验和变通、升华,使潮汕文化更具明显的发展优势。可以肯定地说,开埠就是开放,开放对外贸易,成就百载商埠的繁荣,并以港口为中心,汇聚四方人才,多方发展城市经济,而后借助强劲的经济,建构潮汕新文化。


故此,十年前,当我们回首开埠史,探索汕头的发展时,笔者曾提出:抓工业固然重要,而如何加快港口建设、如何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以及如何重新汇聚散逸了的人气,繁荣本埠商旅业,应是潮汕一分为三之后的重要思考。关于后者,一个也许是肤浅的设想是,应可充分发扬汕头的临海优势,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建成高档次的海上度假村和大众化的潮人海上度假基地。澳洲黄金海岸等城市,就是“他山之石”,当可借鉴。这似应是及后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设立时应有的题中之义。


汕头虽然在1991年拆市一分为三,但潮汕地区一体化、同城化的建设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明晰定位,正与经济特区城市形成全新的叠加优势。发挥潮汕地区领头羊的积极作用,主动引领全潮快速发展,应是新时代赋予全市人民“匹夫、匹妇”之责。谨此,聊以年前所作《潮汕赋》为此文殿后——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潮汕远处海徼,丕承天地彝伦。北横崇嶂,南极沧漘。治稽秦汉,文溯中州;风生水起,海丝启眸。夷甫昌黎倡学,士民耕读贞休;唐宋八贤,有明七俊,不无荦荦风遒。卓尔海滨邹鲁,斐然岭左春秋。近代开埠也,红船远棹,碧血东征;潮红七日,抗战亿旌。三阳为之激荡,万众乃尔风霆。今日潮汕,虎跃龙腾。特区肇造,侨范续赓。佳馐美溢,绝胜纷呈;侨批非遗,扬信布诚。乃筑琼楼博风物,来从海听涛声;复有百家《胜景》,馆之万象涵菁。噫嚱潮汕,三江归海,春潮开化境,清气共沧瀛;物华民粹,大象天成!


开埠160周年|从“沙汕坪”到“汕头港”

素材来源:晚报家常汕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汕头   粤东   东港   澄海   大港   潮汕   潮州   泥沙   口岸   康熙   港口   当年   周年   地区   文化   经济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