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开创潮汕近代新学先声

丘逢甲:开创潮汕近代新学先声

【提要】作为近现代客籍知名先贤,丘逢甲与黄遵宪、丁日昌、何如璋并称为“岭东四先生”。1896年,怀着教育救国梦想的丘逢甲“归籍海阳”(今潮安县),开始了八年的居潮生涯。他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和澄海景韩书院执教,创办粤东第一所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开创了潮汕近代教育史上的新学先声。

■ 韩山书院:重拾教育救国梦

丘逢甲与韩山书院(韩山师范学院前身)的渊源,可从他十四岁那年(光绪三年,1877年)说起。丘逢甲以第一名考取秀才,深受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赏识,获称“东宁才子”。翌年,丁日昌乞病归故里丰顺,曾去信招丘逢甲到韩山书院深造,因丘父龙章公虑其年幼而未成行。

1889年,丘逢甲考中进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后辞官在台中衡文书院、台南罗山书院、嘉义崇文书院等讲学,“慨括帖之无用,除课应试文艺外,兼讲中外史实,劝阅报章,以广见闻”。甲午战争爆发后,丘逢甲弃教从戎,倾尽家资组织义军,英勇抵抗日寇,终告失败而怆然离台内渡。

1897年春,丘逢甲受潮州知府李士彬敦请,主讲于韩山书院。这可以说是丘逢甲经历朝廷弃台之痛和抗敌失败后,继续寻求救国救民道路,重拾“教育救国梦”的开端。他在回到祖籍地蕉岭县淡定村后,先建造新居“心泰平草庐”,却选择落籍海阳,携带妻子儿女在潮州城鱼市巷定居,这是因为潮州处于粤东地区中心,风气较为开放,有利于开办新式教育、传播新思想。

丘逢甲在韩山书院的执教生涯,据丘琮《丘逢甲年谱》记载:“专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学课士,被目为异端,遭当道忌。岁终,辞去。”丘逢甲专心致志投入教学工作,“以实学训士”,讲授新思潮和东西方文化。据丘逢甲诗记载,他有时是住在书院,如《对月放歌答友人》:“振华楼头看今月,今月冰人销侠骨”,《和平里行》记梦文天祥事:“振华楼头梦公召”等。而振华楼为韩山书院的主楼,正是丘逢甲当年工作的地方。

丘逢甲曾为韩山书院题联:“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让前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庙奈何天地竞将残局付英雄。”他还以栽松树勉励学生,在《韩山书院新栽小松》中写道:

不惜阶前尺地宽,孤根未稳护持难。

何须定作三公梦,且养贞心共岁寒。

森森高节目分明,莫作胥涛作愤声。

大厦将倾支不易,栋梁材好惜迟生。

丘逢甲以树木喻树人,以梦入诗,以诗明志,表示要继承韩愈办乡校培育人才事业,培养出经邦济世之士。但是,远离省城的潮汕尚未受新思潮洗礼,作为粤东惠潮嘉三州最高学府,韩山书院的生员多是为了考取科举,而对国家兴亡、民族前途、科学文明不甚重视,于是对丘逢甲的新式教育产生非议和排斥。在这里,丘逢甲的抱负没有得到充分施展。

■ 潮阳东山书院:一手执教一口吟

不单我们梅州有东山书院,在潮阳也有东山书院(今潮阳一中前身)。1898年春,受潮阳县令裴景福之聘,丘逢甲担任该书院山长,并兼任澄海景韩书院主讲。虽然潮阳隶属于潮州,施展抱负的天地更小,但“潮中人才犹不弱”,丘逢甲希望能在这里开创出教育的一番新景象,“坐令机械生西欧,古制破裂不可收”(《东山酒楼放歌》)。他大力推行新学,彻底打破旧式书院只注重经学的模式,全面引进西学,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学风为之一新,此为潮阳新学之肇端,也为开创粤东新学奠定基础。

丘逢甲重视以先贤事迹教育学生,言传身教,激发爱国情怀。为纪念文天祥,丘逢甲主持在书院旁建造大忠祠,1899年八月初六,他在景贤楼写成著名的、据说梁启超特别喜欢的组诗《东山感秋词》。其中两首:

天涯心逐白云飞,瑟瑟秋芦点客衣。

回首大宛山上月,更无缄札问当归。

斜日江声走急滩,残棋别墅局方难。

后堂哪有闲丝竹?陶写东山老谢安。

据统计,丘逢甲在东山书院期间作诗280多首,在居潮八年里共作诗800多首。他的诗作,除了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外,还有大量咏潮汕风物诗,或怀古、或纪游、或叙事,饱含深情地描写潮汕的风情民俗,表彰前贤,“抒怀感时之作悲凉激越,写景小诗清新爽秀,叙事之作酣畅淋漓”,寄托忧时济世的怀抱。

■ 岭东同文学堂:近代新学的一面旗帜

在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外马路129号)内,保留着一座学堂式的房宇,第一进门上挂着丘逢甲题写的“同文学堂”牌匾,学堂主体及厢房结构完整——这就是丘逢甲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旧址。

岭东同文学堂的创办,应该从1899年说起。丘之《年谱》记载:“冬,创办东文学堂于潮州,聘日人熊泽为教授,欲使学者窥识维新学术也。”丘逢甲从东山书院和景韩书院辞职后,在潮州镇平会馆创办东文学堂;1900年,学堂迁往慰忠祠,更名为岭东同文学堂。其时,丘逢甲受委派往南洋调查联络华侨,并筹款谋在汕头办学。1901年5月,岭东同文学堂迁往汕头同庆善堂,澄海籍开明绅士林梁任为董事,丘逢甲为总监督(即校长),延请温仲和、何寿朋、温丹铭、姚梓芳等任教员。岭东同文学堂采取分班教学的做法,开设了经、史、国文、东文(日文)、格致、化学、生理卫生,以及“兵式体操”等新学课程,讲授近代科学,宣传新思想,深受粤闽赣地区青年的欢迎。

岭东同文学堂是丘逢甲在潮汕办学的巅峰,也可以说实现了“教育救国”的愿景。1899年冬,丘逢甲亲自撰写《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和《岭东同文学堂开办章程》,在澳门《新知报》发表,系统地阐述教育救国思想和兴办新式教育的主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纲,西学为目”的办学宗旨和“借劲东文”的办学途径。经过苦心经营,岭东同文学堂成为粤东新学的一面旗帜,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岭东民气蓬勃奋发”,如早期同盟会成员何天炯、何天瀚、刘维焘、张谷山,参加黄冈起义的李思唐、李次温、杜国英,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北伐军司令姚雨平、北伐名将林震,以及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我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先驱黄际遇等,都曾是这里的学生。更有论者指出,岭东同文学堂之影响,足与黄遵宪、梁启超1897年在长沙开办的时务学堂相媲美。

诚如丘逢甲所言:“岭东之兴学也,汕头之同文学堂始。今则韩江上下游数百间。学风之盛不下于他流域。其引新潮而大之,论者皆推同文。”岭东同文学堂作为近代粤东地区首所新式学校,开创了潮汕新学的先声,掀起兴办新式教育的高潮,对推动近代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郑少斌

丘逢甲:开创潮汕近代新学先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潮汕   先声   先贤   海阳   潮阳   粤东   澄海   近代   东山   潮州   汕头   西学   思潮   学堂   书院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