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在哪?被外族强占了长达455年,直到明朝才正式回归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爆发后,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不断迁入中原地区,唐朝将这些来自北方的“归化”人口安置在幽、蓟、云、朔等边州。北方游牧文化在与中原农耕文化交融后,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农牧兼具的文化特色。幽州之地民风刚强,士兵大都英勇善战,这种情况与北方游牧人口不断迁入有极大的关系。唐玄宗时期,镇东北的安禄山起兵反唐,这场战争引起了唐朝内部的大动乱,史称“安史之乱”。虽然战乱最终得以平息,但安禄山叛军残部依旧活跃在河北地区,形成了藩镇割据势力。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力量,使得昔日统一的唐帝国开始四分五裂,实际上藩镇割据势力已经脱离唐朝的控制。

燕云十六州在哪?被外族强占了长达455年,直到明朝才正式回归


907年,唐朝灭亡,朱温篡唐建立后梁。911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不顾众将臣反对,登基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913年,晋王李存瑁攻陷幽州,诛杀了刘守光。923年,晋王李存瑁建立后唐,此后灭掉了朱温建立的后梁。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当时后唐末帝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为求自保上表调任其他藩镇。936年五月,后唐末帝改封石敬瑭为太平军节度使,石敬瑭怀疑唐末帝对他起疑心,于是举兵叛变。唐朝派兵进行讨伐,石敬瑭兵败被围,向契丹求援。契丹南下击败后唐军,并扶植石敬瑭建立后晋,石敬瑭认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此后,石敬瑭率军攻占后唐都城洛阳,后唐末帝自焚,后唐灭亡。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要求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燕云十六州在哪?被外族强占了长达455年,直到明朝才正式回归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指中国北方以幽州和云州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现在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燕云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中原王朝保护农业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所辖的地区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两百公里,面积约为十二万平方公里。燕云十六州划归辽朝后,对辽朝政权自身的稳固与强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直到元朝统一中原地区,燕云十六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辽朝设立“五京”,以“燕京”为南京,以“云州”为西京,这种国家布局大大巩固了国家的根基。宋朝开国之初,面对辽朝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宋太祖赵匡胤不得不在边境设重兵。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失地,曾打算用金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后来设置大名府与辽国对峙。

燕云十六州在哪?被外族强占了长达455年,直到明朝才正式回归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与辽军展开激战,结果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逃回。此时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至1004年,宋真宗赵恒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1122年,当时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第二年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和蓟州如约归还。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死后,金朝以张觉事变为由讨伐宋朝,1125年金兵再次占领燕京地区。第二年金国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后来,北方的蒙古势力迅速崛起,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建立蒙古国,并开始对西夏、西辽和金朝等周边政权征伐。

燕云十六州在哪?被外族强占了长达455年,直到明朝才正式回归


1213年,燕云十六州被蒙古帝国占领,公元1215年铁木真攻占金中都,并改名为燕京,1234年,蒙古灭金朝,占有旧金之地,这其中包括了燕云地区。元朝建立以后,对燕云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统治。1276年,元朝灭亡南宋,在此后几年逐渐消灭南宋残余势力,统一全国。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定位陪都;1272年,将中都改为大都,定为国都。燕云十六州在非汉族统治者统治了455年,终于在明朝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元朝。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中原地区   契丹   燕京   都城   藩镇   明朝   后唐   蒙古   安史之乱   节度使   中原   幽州   外族   元朝   唐朝   政权   正式   地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