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周耀泉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内蒙古是一个有着55个民族的大家庭,何况又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所以到内蒙古旅游,能拜访一下少数民族的家庭,参观一下他们的生活起居和工作的场景,了解一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是一个心中的默念,而这次旅行社给我们的行程安排就包括了这些内容。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第一个是让我们体验了一把居住木刻楞的感受。所谓木刻楞,其实就是俄罗斯族的典型民居,当然是以木头为主料,斧锯作工具,用手工刻出来的有楞有角的房子。哪怕刷油漆,也是刷清漆,以便保持原木的本色。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7月30日,当我们抵达额尔古纳市边境小镇室韦后,就入住在一家由俄罗斯族人经营的叫喀秋莎的木刻楞乡村俱乐部,这里与俄罗斯只有一河之隔。当我们鱼贯而入准备办入住手续时,发现接待我们的3人都是金发碧眼,有着典型的俄罗斯人的特征,但一开口却是纯正的内蒙古人口音。原来他们是一家三口,男主人姓于,他怕我们没有听明白,特意说是“干勾于”。 看着丈夫忙着,女主人热情地与我聊了越来,她说姓她马,俄罗斯名叫塔娜。她丈夫俄罗斯名叫优利。他们有一对双胞胎儿女,儿子利用假期回来帮他们照顾客人,而女儿上大学在外面闯荡。爷爷从俄罗斯来到中国,传到他们已经是第三代了,因此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这个酒店,只是他们夏秋季经营的地方,到了10月份他们就会搬到额尔古纳市去生活和工作。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放下行李,我怕有蚊子,于是又回到了服务台,问优利房间有没有蚊子?没有想到他还很幽默,说:你是想要有蚊子还是不想要有蚊子?看我目瞪口呆的样子,他也笑了,说:没有蚊子!果然一个晚上没有听到蚊子的叫声,睡了一个好觉。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这天晚上,当我在额尔古纳河边木栈道漫步,与来自黑龙江的李导游一家四人偶遇时,恰好听到马的嘶呜声及人们嘈杂的呼喝声。我们循声而去,发现是一家游乐场的一匹马受惊正在狂奔,幸好被及时控制住。于是,我们提出能否进去看看,好客的主人说:进来吧!进来吧!又邀请我们走进了他们的蒙古包。原来这一家男主人是河北人,汉族。而女主人是当地人,鄂温克族,怕我没有听明白,还特意向我解释了一下。当听说李是导游时,男主人很自豪地向她介绍了自己妻子的才艺。他说:妻子歌唱得很好,还会表演鄂温克舞和制作独特的手工艺品,希望李导有机会推介和合作。正应了那句话,在内蒙古,平均每8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多民族混合家庭,各民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8月1日,我们来到了古纳情度假村,走访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获得者兰月芬的家庭。她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祖上是如何由俄罗斯人变成中国人的经历。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她说:每当有客人问她,阿姨你是俄罗斯人吧?她都会回答:我是俄罗斯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哪么俄罗斯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如何形成的呢?她说:我的爷爷是河北沧州人,奶奶是俄罗斯少数民族波兰人,我的姥爷是山东诸城人,姥姥又是俄罗斯人。很多客人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爷爷、姥爷是中国人?奶奶、姥姥是俄罗斯人?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俄罗斯特别惨,65岁以下15岁以上的男人都上了战场,健壮的女人也背起了枪。都说女人能撑半片天,在当初的情况下,她们撑起整个天,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苏联红军在解放了自己的祖国后,又来到中国帮助将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在海拉尔,在哈尔滨、大连都有红军烈士墓,回去得很少,即使回去了也是残疾的多。我的爷爷和姥爷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有10个拜把子弟兄,都是闯关东过来的。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又到了俄罗斯,也是特别困难,因为身上没有钱,也没有找到工作,最关键的是语言不通,经常饿肚子。实在没有办法,就走进了俄罗斯人的家,俄罗斯人上下打量着,我们这里有活没人干,但有饭吃没有钱。在找不到更好工作的情况下,就只好帮别人去干活,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吃口饭。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待的年头多了,年纪也大了,人与人之间处的时间长了,就有了感情,85%的中国人在俄罗斯成了家。在中苏边境紧张时期,爷爷又带着奶奶回到了他的祖国。人就是这样,不管你走得再远,挣的钱再多,总是思念自己的故乡。从满洲里,到漠河,就是一江之隔的中俄边境线,从俄罗斯返回来的中国男人,带着俄罗斯女人,他们三户五户一个小村落,十户八户一个小村庄,虽然生活有18道坎,特别艰难,但他们以养牛养羊为生,几家合伙种点地维持生活、繁衍后代。她说:因为奶奶和姥姥都是俄罗斯人,会做列巴,做得好吃;而爷爷、姥爷是中国人,教给她们包饺子,做花样馒头。因此她们中餐会做,西餐也会做,中西结合着吃,逢年过节喜欢唱歌跳舞,是歌舞相伴的民族。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如今,她作为语言资源的获奖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俄罗斯族列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女儿、表弟(歌舞类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及外甥女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俄罗斯族民俗文化的传习户。

她说:人活在世上,不管你多富有,还是多贫穷,你是离不了面和盐的。因此他们把列巴和盐,视为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用来接待生命中最珍贵的客人。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活动中他们一家给游客演唱了许多俄罗斯歌曲,最后提议大家一起挥舞国旗高唱“歌唱祖国”,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下午,穿过黑山头口岸,我们开启了对蒙古族的家访。牧民用蓝色的哈达和奶酒欢迎我们的到来,并邀请我们体验白食文化,品尝牛奶、酸奶和奶茶等奶制品。牧民领着大家走进挂满了满族服装的小屋,顿时这些都60上下年龄的老人,像幼儿园里孩子,兴趣被搅动起来,纷纷要求给自己寻找合适的服饰。当我们穿上蒙古袍,个个都成了蒙古人,“王爷王妃”的调侃之声也在草原上随处飘荡。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随后坐着勒勒车穿越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远处有几匹马在奔跑着,近处有一群山羊在“咩咩咩”地叫着。当天上片片祥云在自由奔放,当草地上万马奔腾驰骋正酣,当羊群像洁白的哈达飘逸而来,当马头琴的和声悠扬传来,当苍凉的胡笳十八拍响起,真正有了高天厚土,浩浩荡荡,王者依稀,长风如歌的感觉。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于是,我对景色也更加留恋,一直盘桓着,直到夕阳西坠,看到那红得似血的落日,圆得像个火球,映红了半边天,余辉洒满了整片黑山头,大地镀上了一层金黄,逐渐地五彩缤纷的草原渐入暮色,变得朦胧起来,直到星光出现在天际,我才收获满满地钻进了蒙古包!

在内蒙古走访少数民族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蒙古   额尔古纳市   俄罗斯族   哈达   家庭   木刻   俄罗斯   姥爷   少数民族   中国   蚊子   俄罗斯人   爷爷   奶奶   客人   民族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