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钦叛乱:黑锅都让宦官背

公元1461年(明天顺五年)8月7日,宦官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动兵变,不到天就被平定。曹家满门族灭,曹吉祥被凌迟处死。

就在一年前,大将石亨也因谋反被诛。曹吉祥和石享都是帮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杀害于谦的主谋,所以也有人将这两起谋反案合称为“曹石之变”。曹吉祥也与后来的刘瑾、魏忠贤一样,被定义成祸国殃民的权宦。

虽然唐明两代,宦官干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公然引兵作乱的,也不过甘露之变与曹钦叛乱两例。

因此明朝史书对曹钦谋反一事大加潼染,将曹氏叔侄塑造成狼子野心、蓄谋叛乱的巨恶。但细加考察,便不难发现这种叙述中的诡异之处。

曹钦叛乱:黑锅都让宦官背

按照《明英宗实录》的说法,曹氏造反蓄谋已久,但他们的行动被锦衣卫指挥使逯杲(ugao)察觉,曹吉祥被捕曹钦被迫提前举事。结果曹钦招揽的党羽有人在政变当晚反水,将曹钦谋反的消息送进了宫里。

曹钦很快就发现谋反的事已经败露。可他却不带人攻打皇宫,反而浩浩荡荡地杀到了逯杲府上,把逯果乱刀砍为肉泥,这オ去攻打长安门。结果城内早就把门关上了,随后大军赶到,曹钦势单力孤,兵败自杀。

这场叛乱有两个地方让人难以理解

第一,曹吉祥本没有实权,明朝史官却在记述中刻意拔高了他的官位。

在天顺五年时,曹吉祥的职务是是司设监太监。司设监是明朝十ニ监之ー,与司礼监仅有一字之差,权位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司礼监拥有批红之权,权势与內阁相当,张居正就曾与司礼监掌印冯保结成政治联盟。而司设监主管仪仗、雨具,没有任何政治实权,就是个打杂的曹吉祥确实在天顺年间作威作福,但那不过是仗着皇帝的宠信,他又怎么会去造反推翻皇上呢?后来的史官也觉得《实录》记载不妥,为了让曹吉祥的野心看起来更加合理,特意将他“提拔”为司礼监太监。

第二,曹钦的行动没有任何计圳性,《实录》却说其蓄谋已久。

我们先来看看成功的宦官政变是怎样的在甘露之变中,仇士良发觉唐文宗布下伏兵要杀自己,立即带亲随沖进大殿挟持文宗,以皇帝为质逃出生天,然后才派兵屠杀设伏的众大臣。

曹钦叛乱:黑锅都让宦官背

仇士良仓皇起事,尚且知道必须先制住皇帝,可曹钦呢?事泄后,他不沖进皇宫搞斩首行动,偏要浪费时间去杀逯杲;最关键的是,他为叛乱谋数年却连能砸开城门的人手都没湊够,不到天就被平定,清算党羽时竟只查出“数十辈”,这样就敢谋反,岂不滑稽?

所以,这场闹剧怎么看都不像蓄意造反,倒像是一出“激情犯罪”。

事实上,明朝的史官们也注意到曹钦谋反案中的反常之处,前赴后继地给史书“加料”。

他们不光给曹吉祥“升官”,还精心编造了一个故事,说曹吉祥在与门客交谈时感叹当太监怎么能出头,对方回应道曹操也是太监之后啊,让曹吉祥大为兴奋。曹操是历代公认的汉贼、权相,曹吉祥被门客比作曹操,竟然喜不自胜,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

后来的史书还夸大了曹吉祥的势力。本来曹钦攻打皇宫,人手只有手下的十来个党羽及其家臣,这对于一场叛乱实在是太少了。于是文官们便说曹氏一直勾结藩人藩将,特地给曹氏“空降”了五百蒙古兵。

最后,他们把曹钦叛乱时的行动顺序也给改了。在《实录》中,曹钦是先去杀了逯杲,再攻打皇宫。而到了宪宗朝曹钦的行动顺序已经被改成先攻打长安门,失败后才跑去杀了仇人逯杲。如此来,曹钦的行为也就从没有筹划的临时兵变,变成了蓄意谋反。

在厘清了曹钦叛乱的原委后,新的问题便产生了:为什么明朝人要将这场仓皇发起的政变,夸大成成蓄谋已久的叛乱呢?

首先是为了讽喻明朝后期愈演愈烈的宦官干政。

明朝宦官权力太重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从王振到魏忠贤,他们仗着皇帝的宠信残害言官,肆意敛财,对明朝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也不过是皇帝的黑手套。如被称为“坐皇帝”的刘瑾,哪怕看起来权势熏天,只要正德帝一声令下,他还是得乖乖伏法。

曹钦叛乱:黑锅都让宦官背

宦官们的恶行皇帝都看在眼里,不过是为了制衡外朝选择睁只眼闭只眼罢了。而受到打压的文官一方面为了权力巴结宦官,一方面又自矜清高,认为宦官们肢体残疾,心灵也必然邪恶,希望皇帝远离阉宦,重用文人。

曹钦谋反,说穿了不过是英宗用腻了这对叔侄,曹钦在叔叔被捕后決心拼个鱼死网破,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成功。这怎么能够表明宦官的危害呢?所以英宗朝之后的文官们才如此孜孜不倦地“修正”曹钦谋反的真相,希望以此警示皇帝。

其次是为了维护明英宗的帝王尊严。

英宗早年在土木堡之变(此处可(①穿越至公元1449年8月30日的河北省怀来县)中做了瓦刺的俘虏,甚至还在也先的威胁下让大同守将献城,被人唤作“叫门天子”;他在回到京城后,又贪恋权位,趁弟弟代宗病重夺了皇位,还杀害了拥立代宗的于谦。

可千错万错,皇帝不会错。英宗天性纯良,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来?一定是被奸臣所误。过去宋孝宗为了保全父亲的颜面,把杀害岳飞的责任全推给了秦桧,这次是太监们被抬出来当了丧师辱国、谋害忠良的背锅侠。

曹钦之乱的结局不禁让人想起四年前的夺门之変。

当时英宗已经在石享、曹吉祥的帮助下控制了皇宫,但京师军队还握在于谦手中。他的儿子于冕请求他制止政变,以防天下动乱、瓦刺重归,于谦却斥道“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束手就擒四年后,同样的选择题摆在了曹钦面前,他的权力远不如于谦,但还是选择杀逯杲,攻皇城。不知道此时的英宗是否会怀念那个杀起来更方便的于少保呢。

为了突出宦官的恶行,明朝的文人对曹钦叛乱层层改写,使其越发偏离真相这又是一个层累造史的典型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宦官   叛乱   明朝   党羽   叔侄   史官   权位   门客   蓄谋已久   文官   史书   皇宫   太监   实录   皇帝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