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皮的老家

登上《中国名吃大词典》的面皮,它的老家在城固。汉中评选十大文化符号后,又评选了十大入围文化符号,面皮位列其中。可见靣面皮这一独特的饮食在汉中、在陕南传承数千年,其身价不容忽略。

回到现实中,人们在生活富有,物流丰富多彩,尤其是饮食,已形成东西南北大融汇,汉中人城固人还是念念不忘每天清晨那碗面皮;来客能端上席面的面皮;游子回家来第一口就想吃的面皮,如今酒宴也离不开的面皮。

面皮的老家

饮水思源,吃面皮时人们就不禁会想,都说城固是面皮的老家,那这又是老家何人最早蒸制出来面皮的呢?

现在就循着思路,弄个清楚,辨个正本清源。

对面皮的初创,有不少传闻、推断,众说纷纭,不外有四种起源说法。一是秦 始皇时一老农将米粉碎过筛,加水调成糊状,蒸制成面皮;二是刘邦称王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米粉加水调匀蒸成薄饼后改称面皮;三是曹操部下押运粮草时,米被河水浸泡,厨子把泡过的米磨成浆制成面皮;四是东汉时,张鲁的女儿灵机一动,把米面倒在蒸笼上蒸出薄饼,发明了面皮。

上述说法,却也活灵活现,但就细节都一晃而过,走在城固的阡陌原野,看到大片收过的稻茬,虔询耄耋之人,却有一重大发现,据几位长者讲:所说的几种源本其过程都含糊其词,残缺不全,不能圆其说,真正的面皮发明者还与咱城固县西汉时期走出的外交家、丝路开拓者张骞的家人有关哩。

你们都知道,为了大汉边境安宁,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去了,家中的老父老汉灵,膝下还有一螟龄子张蹇。张骞走后,张蹇也是成丁的汉子,经常与父亲在汉江河边劳作,或种庄稼或打鱼、砍柴。

说到砍柴,家乡白崖村自比南山近些,因此过汉江去南山砍柴次数要多些。

这年秋淋,雨一气下了十多天,眼看要开镰收割的稻谷没法往回收,乡亲们愁眉苦脸,无可奈何。这天,张蹇砍柴从南山回来,要过河回家,正要叫船家摆渡,还沒招呼,只听船家妇人呼天呛地地哭诉:谷子都快生芽了,没收成了,可教人怎么活呀!张蹇听了,放下柴担,三脚两步地跑到船家屋里,对其夫妇说:大哥大嫂,别心焦,俗话说,久旱有久雨,那么久雨也有放晴的时候,你们先把已成熟的谷子割成小把吊在屋里,廊檐下,把剩下的放大锅里烘下,在砻子上拉些米,就可储存些粮食。我在家跟老爸老妈还学了一点小技巧,把米碾成细粉,过个筛,把筛的细面面加水,入在笼里蒸一下,就能当馍吃。船家按照张蹇的说法试作,蒸出的米馍厚了一些,没加油盐,吃起来还有点僵,张蹇让把米粉水再和稀点,蒸薄些。这样反复多次,直到米粉水成稀糊糊,放在笼里又蒸,蒸熟了的米馍薄溜溜亮晶晶的,这时把薄片馍切成细条,调入油、盐、辣、姜、蒜、醋,做出了意想不到的美味。船家一家和张蹇饱饱地吃了一顿后,响快的船家媳妇破涕为笑,她把这种馍的做法向周围婶子大娘嫂嫂姊妹传授了个遍,很快这一带的人们都会做出种薄馍馍了。由于是张蹇和船家夫妇最先制作出的这种薄馍,张蹇想,把这么薄的吃食叫馍,听起来有些别扭,它可像擀的面片,不如就叫它面皮吧。乡亲们一听,连连叫好,自此,这种用米粉蒸制的薄馍就有一个新名字一一面皮。

后来,张蹇回到白崖村后,把这次和汉江河南岸乡亲们共同制作面皮的事向父母叙述一遍后,父亲连连拍着他的肩头说:娃呀,你确实为乡亲们解了难题,把米馍做成靣皮,算是搞了个发明呀!乡邻们得知这过程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说:我们村张蹇在汉江河南有发明哩。从此以后,这米面发酵后蒸的叫米馍,米水水不发酵蒸的薄馍就叫面皮了。这可是咱这儿的人最早调制发明出来的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面皮   城固县   城固   汉江   老家   汉中   久雨   船家   薄饼   米面   谷子   加水   米粉   乡亲   南山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