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每次出门旅行,除了会去当地比较著名的景点参观以外,最喜欢的还是和当地朋友聊天,因为很多城市见闻和历史故事就隐藏在这不经意的谈话之中。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天津卫的老人儿总是喜欢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这是流传于天津卫的一句顺口溜,也是天津人夸赞家乡的一句老话。若要问及这三宗宝现在具体的位置所在,天津人还会告诉你一句“鼓楼推,炮台倒,大火烧了铃铛阁”。


一、天津卫三宗宝——鼓楼

1.天津卫不分东西,唯一方位端正的“古”建筑

天津城是依据海河走势而建,所以并不常见正南正北的道路和建筑。如果外地游客到天津问路,遇到本地人指方向,大多会告诉您向左或向右走,很少会有人告诉您向南或向北。时间久了,在外地朋友口中天津就成为一座不分东西的城市。


而现在位于天津南开老城厢的鼓楼,就成为天津屈指可数,方位端正的仿古建筑。自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当时的天津只不过是个土围子,历经近百年到1493年才改砌砖城。并修建了拥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的城楼。后经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加固成砖石结构,并于城中心的位置修建城楼,后虽经重建但位置基本保持原有方位不变。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2.天津鼓不敲鼓,只撞钟

天津鼓楼名为鼓楼,实为钟楼。相传鼓楼之上原有一面大鼓,因乾隆南巡经过天津听到鼓声震耳欲聋,便下令将大鼓撤掉,只以铜钟取代,但百姓叫惯了鼓楼无法更改,此后天津鼓楼就成了有钟无鼓的“鼓楼”。钟鼓楼在很多城市都有遗留,比较著名的如:北京钟鼓楼、西安钟鼓楼等。据说当时人们的生活作息,还是看天而定!唯一可以参照的时间,就是鼓楼敲钟的声音。


每天早晚两次敲钟,作为开闭城门的信号。每天早晚各敲54下,节奏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钟声一停,总兵署就随之鸣炮,于是城门大开;夜晚关城门的时候也是一样,每天一共108下。这108 寓意着,一年中的12个月,24节气,72候,相加正好是108,预示着全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虽说没有鼓,但这钟声也起到了报时的作用,“鼓楼”一名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3.旧址新建,还原老天津为“中心”

老人们经常说,现在的天津城就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不断扩张而修建的,所以“鼓楼”也被称为老天津卫的发源地。


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城墙被拆除,幸好鼓楼尚存。民国年间,鼓楼曾经被重建,并在城门楼上题写匾额:镇东、拱北、定南、安西。请书法家华世奎重书了梅小树的对联。1952年,因为老城里的交通道路,鼓楼再次被拆除。1994年天津开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也因此使鼓楼有了重建的机会。鼓楼重建工程于2000年11月25日开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所以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是重建后的鼓楼。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二、天津卫三宗宝——炮台

1.大沽炮台并非天津的三宗宝

一说到天津三宗宝之一的炮台,大家一定会想到著名的大沽口炮台,但是很遗憾它却不是三宗宝中的炮台。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现在的滨海新区,俗称“津门之屏”。明代开设防御,清代修建炮台,大沽地区一度时间内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塞,抵御了不少外强的入侵。虽然大沽口炮台立下不少功勋,并成享有“海门古寨”之称,但它并没被列入天津三宗宝。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大沽口炮台遗址


2.七座环城炮台协作完成护卫使命

明崇祯十二年,由于满族势力的入侵和内部李自成的揭竿起义,天津这个水陆交通的要道,立时成为拱卫京师的前沿重镇。为了守住岌岌可危的政权,明政府于是在海光寺、马家口、三岔河北、窑洼河南、西沽、邵公庄、双庙七处修建了环绕津城的七座炮台。然而,随着清军入关,明王朝在炮台建成后五年即宣告灭亡,炮台也日渐闲置荒废。所以,这三宗宝里的炮台不是一座而是七座。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大沽口炮台遗址


3.著名的“黑炮台”终结于八国联军之手

清康熙年间曾经对遗留下来的这些炮台进行了一番整修,但由于国泰民安、防务松弛,炮台也就失去了原来的军事作用,仅作为清“津门八景”之一。至清朝末年,七座炮台仅有三岔河口的炮台因战略地位和军事防务十分重要而得以存留,而且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三岔河口重建水师营时,主持修缮了这座炮台,俗称“黑炮台”。


“黑炮台”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八国联军对此恨之入骨,在《辛丑条约》中,强行要求清政府将其拆除。这最后一座立下赫赫战功的炮台,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1901年9月25日消失。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黑炮台


三、天津卫三宗宝——铃铛阁

1.铃铛阁的由来

如果在搜索引擎中打出“铃铛阁”,大多会显示地处天津西北角的铃铛阁中学。后来才得知这里就是当年稽古寺的旧址,也就是旧时候的铃铛阁。铃铛阁并不是个独立的建筑,而是稽古寺中的一处珍藏经书的楼阁,因为阁外重檐叠出,檐角悬挂风铃共计48支,微风吹拂后清脆之声可传出数里,故名铃铛阁。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2.消失的铃铛阁

光绪十八年,铃铛阁失火,火势蔓延至藏书层,所藏书籍也在那场火灾中化为灰烬,您今天看到的铃铛阁中学就是后续在旧址上新建的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这会儿仅有残留的旧石块和文字仍然默默地铭记着曾经铃铛阁的存在。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3.铃铛阁的正确读音

提到到这铃铛阁,您知道天津人都是把“阁”念做“gao”的吗?有人说老辈儿人就是这样叫的,所以就一直延续至今。也有人说和方言有关,但是全国多地都有的玉皇阁也是称作“gao”的,可是无关天津方言!后有一位老者道出缘由,通常住人的一般会称作阁,供奉神仙或是存放珍品的一般唤称“gao”,这个说法您觉得有道理吗?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老人儿口中的天津卫三宗宝,现在已不复存在,但复建后鼓楼不得不说,相比之前的老照片要更加的宏伟气派。虽然另外两处已难寻踪影,但三宗宝的这句老话还是深深地烙在了天津人的心里,虽然后续还有新三宗宝等的加入,但似乎从未动摇老三宗宝的地位。

为什么天津卫三宗宝“名不符实”,却无可替代,当地人道出原由


时间如流水般经过这座城市,记载下历史发展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天津卫的日新月异。天津卫三宗宝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古建筑,而是这座城市的“说书人”。清晨,阳光透过屋脊洒在地面上,此时的鼓楼似乎正向路人讲述着自己和这座城的过往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天津   钟鼓楼   炮台   河口   鼓楼   名不符实   天津人   大鼓   旧址   铃铛   原由   联军   城门   遗址   人道   著名   建筑   城市   旅游   卫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