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师学校放电影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郝继洲老师的文章《十年征途路漫漫 电教花开威师园 ——回忆河北威县师范学校电化教育发展初期状况 》 。《中师生》公众号正在筹备《中师生》公众号纸质版的编辑,并进行《中师千校文集:我和中师学校》系列图书征稿工作,欢迎中师生提供有关中师学校生活、学习文章。并诚邀加入编委会。】

我在中师学校放电影


原题:十年征途路漫漫 电教花开威师园 ——回忆河北威县师范学校电化教育发展初期状况

作者:郝继洲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离开我的母校河北威县师范学校已经30年了。每当想起我在威师学习和工作过的13个春秋,总是心潮澎湃,仿佛又听到了那坚实有力的青春脚步声,又看到了威师电化教育发展初期的漫漫征途和奋斗的身影。

我是改革考试制度后的1978年考入这所中师的,198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直到1992年调出。

这所学校创建于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纪念日。学校原址是距威县县城北20华里赵庄村的一座天主教堂,后改为冀南军区第二野战医院,医院迁出后,在此创建的这所省级师范学校。

1987年9月起,学校搬迁到威县西关的新址。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学校几易其名:1950年10月“河北省威县师范学校”、1958年12月“河北省南宫县师范学校”、1961年7月“河北省威县赵庄师范学校”、1966年6月“河北省威县东风师范学校”、1972年6月“河北省邢台地区威县赵庄师范学校”、1982年7月“河北威县师范学校”。

我在这所誉满省内外的中师学习和工作了13年,直到1992年调出。此间,我做过学生、电影放映员、物理实验员和电教教师。

现以几种电教器材的名字为标题,回忆一下我所经历的威师电教发展初期的状况。

我在中师学校放电影


电影放映机

1980年7月,我毕业后,接管了学校物理实验室。当时,除了做物理实验室使用和管理工作外,还兼做电影放映工作。那时,学校使用的是一台很陈旧的长江牌16毫米电子管电影放映机。

每到星期六上午,我骑自行车去距离学校20里的威县电影管理站取回电影片,有时学校有车进城顺便捎来。晚饭后,在门卫刘志凯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在校大门口外的操场上,挂起银幕,抬来桌凳,拉好电源线和喇叭线,对光试声,开始放映。

虽然光源不好,但是观者还是爆满。观看者有学生、教职员工及其家属还有附近赵庄、项营村的群众,每场足有两千多人。基本上达到每周放一场,为当时还没有电视,地处偏僻的赵庄师范广大师生提供了文化方面的精神食粮。

1981年春,地区行署邵星专员视察赵师,当听到学校师生文化生活贫乏时,决定拨给学校一套解放103型35毫米电影放映机。5月份,我去邢台地区教育局、文化局、电影公司办理有关手续,9月份取来机器。这时,学校派广播室杨丽华帮我做电影放映工作。

除每周正常放映外,11月份学校又派我俩去清河县电影院学习35毫米电影放映,并取得了河北省35毫米电影放映资格证书。由于供片问题和地区电影公司没能达成协议,35毫米机器搁置未用。

1982年冬,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把16毫米机器改装了铟灯光源,放映质量大大提高。1985年春,学校安排郝玉龙、郭仪民、李春国、吕仙洲等四名学生协助我做放映工作。

同时,我们和威县电影院协商,每周六让他们带着35毫米影片用学校的35毫米机器放一次二场(约22点开映)电影。就这样坚持到1987年夏,学校搬迁到威县县城新址后电影放映机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变成了教具。

我在中师学校放电影


盒式录音机

1980年秋,地区仪器站给学校首次调拨来三台松下盒式单卡录音机、10盘索尼盒式录音带,1981年又相继调拨来索尼、东芝、三洋4台盒式收录音机,归物理实验室管理。当时,仅有的几台录音机借给王登高、王铭钦、刘贵福、许世华、张贵士等几位语文、音乐、外语老师使用。

之后,随着教育教学的需要,分别购置了一些收录音机,到1991年达到了34台。盒式录音资料带也达到300余盘。语文、音乐老师每人可用一台,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在中师学校放电影


照相机

1980年我接管物理实验室时,只有一台旧135东方照相机,就是用这台机器,我们用照片记录下了那时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像每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1985年“三社”(蓓蕾文学社、墨香书法社、丹青画社)成立大会、第一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及各种学生重大活动。

白天拍照,夜晚还得配药液冲洗底片,然后再放大烘干照片,一干就近一个通宵。像学校运动会,那时连续举办两天,待第二天上午8点师生入场时,第一天运动会上拍的照片就用镜框摆在入场口了。

每当想起那一个个不眠之夜,就使我想起刘贵福、邢书芳、董志箱、石国英等老师和我共同洗印照片的情景,那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谱写了我们无悔的青春篇章。

1986年学校又相继购买了海鸥、亚西卡120照相机、柯尼卡135照相机及闪光灯、变焦镜头,所拍的照片也由黑白变为彩色片。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我都拍下了照片并把底片分类存档,为学校保留下10年的历史照片资料。

我在中师学校放电影


摄录相机和彩色电视机

1983年夏天,我参加了河北省首届电教师资培训班 。 从此,对我国电化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使我坚定了搞好学校电化教育的信心。

1984年我向学校写了发展电化教育的报告,很快得到学校领导的批准,9月学校派我和王立刚老师去青岛参加全国教学仪器订货会,会上订购了包括夏普xc-77型摄象机、 vc-381型录象机、夏普20寸彩电和3台北京牌22寸彩色监视器在内的近4万元的电教器材。

1985年秋天,随着电教器材的增多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肖学梦老师接管物理实验室,电教器材从物理实验室分离出来,由我一人专管学校电教工作。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需要,1986年购置了NV-180便携录象机、1990年购置了松下M7摄象机、松下L15录象机、1991年购置了2台索尼X50录象机。在抓电教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主动地抓电教软件建设。

除用摄象机录下学校的重大活动资料外,平时还有选择地用录象机录下电视台播放的一些节目,1986年秋去河北师大、河北师院复制了60余盘近120小时的学科录象资料。

对这些资料我都进行了分类、编号,并编印《电教资料目录》分发给各教研室,以便于教育教学需要。截止1991年共积累了18个科类271盘近600小时的录象资料。

伴随着电教软硬件建设,电化教育教学活动也逐步如火如荼地在威师展开了。学校在赵庄时,电教播放场所设在教工小会议室,最里面一间作播出室兼设备库房,外面两室作学生收看室,有时晚上把电视机搬到院里;学校搬迁到威县后,播放场所设在阶梯教室、物理实验室、有时晚上也在校院内播放。

1987年秋,刚芝莲老师分到电教室后,由我两人负责电教工作,我管全面,她分管学生电教课程的播放。

忆往昔峥嵘岁月,一个个鲜活的场面至今犹在眼前:1985年的学校元旦联欢晚会,师生同乐,气氛热烈。那时购置的摄象机刚刚到校,我第一次在舞台前整整站了2个小时用其摄录下晚会的实况。

1985年夏天,我们踏遍邢台地区几十个村庄,协助地区教委录制的电视专题片《邢台地区小学校舍状况》,引起省、地领导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曾发文《一盘录像带的启示》给予赞扬。

1986年冒着初春的严寒,国家著名物理教育专家阎金铎来威师讲学;威师老毕业生、巨鹿育红小学校长杨邵秋回母校作报告;1987年王祖武副省长视察威师;1988年国家教委师教司司长李一本视察威师;1989年国家教委师教司司长金长泽视察威师;1990年建校40周年许多新老师生欢聚畅谈等等场面,我都摄录成了录象资料。

我在中师学校放电影

利用电教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专业、文化教育是电教工作的重要方面。多少这方面的场景历历在目:第11届亚运会开幕、海湾战争爆发等这些国内外大事,我们都是及时让学生从电视上了解,进行时事教育;让学生观看《保边疆献青春演讲会》、《让历史告诉未来》等电视专题片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观看电视片《师魂》、北京优秀班主任任小爱《爱,为了新一代》的报告、特级教师课堂实录、文学欣赏课、举办演讲、书法、绘画、舞蹈电视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等等。

难忘在威师制作电视专题片的日日夜夜。第一次是1987年5月制作的反映学校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吕登昌、刘炳军老师撰写的脚本,白惠臣老师写的字幕,我摄制的素材,石国英、潘振龙老师和我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硬是利用两台录象机、一台录音机和一只话筒,连续编制了几天几夜,终于编制成功。正逢王祖武副省长视察威师,他们一行观看后给予好评。

后来,在省电教会上,我们制作的新闻片《王祖武副省长视察威师》和专题片《万紫千红总是春》获得了奖励。1989年12月,我们又制作了电视专题片〈〈一枝红杏出墙来〉〉。1991年9月制作了专题片〈〈前进中的威师〉〉。李耀欣、薛鸿群、吕金华、柳高峰、吕登昌、刘炳军、石国英、潘振龙、张金川、杨丽华、白惠臣、于秋波、李秀双等领导和师生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

我在中师学校放电影


我们还利用电视录像搞好对外宣传工作。如1986年〈〈威县三学生拾金不昧受表彰〉〉、1990年〈〈威师举办画展〉〉在省电视台播出,〈〈威师举办40周年校庆〉〉、〈〈威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等10余条新闻分别在地区电视台、报纸、电台播出。

我们还自制《欢迎新同学》、《军训片断》、《校运会风采》、《演讲比赛会》、《毕业生实习课》、《音乐基本技能汇报演出》、《威师风光》等电视配乐短片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从真实可感的镜头中了解威师、热爱威师。

“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着我的校园,漫步走在小路上,留下脚印一串串,有的直有的弯 ,有的深有的浅, ……。”

1986年初春,我摄录下来一个大雪纷飞的威师校园景色,凡是在威师学习和工作的人,不论今天走在何方,心中谁不怀念在威师那种美丽景色下走过的足迹呢?

追忆征途路漫漫,喜看今朝更豪迈。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可以自豪地告慰母校,是您给了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的威师精神,使我坚定地在威师度过了八十年代无愧的青春年华,并激励我在新的岗位、新的时代不断前进!

我在中师学校放电影


作者简介:郝继洲,男,1958年12月生,原籍河北省威县,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74年参加工作,曾任公社电影宣传员、河北威县师范学校电化教育教师、河北省邢台市第五中学教师。曾荣获“河北省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河北省‘三育人’标兵”、“全国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等称号。本文是2000年值河北威县师范学校建校五十周年庆典,他受组委会所约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本人2018年退休。2021年10月10日 修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中师   威县   学校   录象机   河北省   电化教育   专题片   师范学校   河北   电教   师生   物理   老师   学生   旅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