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生不是单行道》与读者见面之际

人性系列之三《人生不是单行道》,今天,终于面世。首先,我得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特别是总编辑刘哲先生,他用历史和哲学的双重眼光,认可我涂鸦的文字。如果没有责任编辑陈蕾女士的字斟句酌精心打磨,一个粗糙的“丑小丫”不可能摇变为我自认为的一块“璞玉”。陈蕾女士的付出,让我感动得无法言喻,只能用“民国范”来形容,因为,我实在找不到非常贴切的形容词。三个年头,两年的时间,一个责任编辑与一位作者关于一本书的交流,我已整理出来,达十页有余,这还不包括她亲自来成都和我的面谈。当然,如果没有我的堂兄杨厚松先生和国家级的人民出版社林敏女士的推荐和力鼎,这本书是不可能进入安徽人民出版社的视野。

文字,于我,除了专业性的岗位工作,几乎全部被我用来记录人事。人的事,事中的人,简言之,人事。此处,人是真正的主语,并非定语。沈从文先生说得好,文字要贴近人物来写。而写人性,仅仅贴近人还不够,看起来写的是人的筋骨,实则写的是灵魂。尽管,我的眼睛不好使,甚至看不见,但是,我能用一颗诚实的灵魂去感受成千上万个灵魂。

对于我的作品,我拒绝所有的推广活动,诸如签售、媒体推介等。一是我不愿意面对读者侃侃而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因为,语言一出口,都是谬误。二是重新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等于重新解剖自己一次,同时也要解剖作品中涉及的人事,太残忍,我不忍。三是作品所谈的都是形而上的内容,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有朋友反映,有些看不懂。那就对了,说明你看懂了。因为,我本来就没打算让多数人看懂。所以,看不懂正常。如果都看明白了,那就等于告诉我,我不能再继续创作下去。幸好,目前还没有人告诉我,他看懂了我所有的文字。

这是人性系列的第三本,第一本《遇见昨天》安徽文艺出版社去年出版,第二本《为明天燃灯》即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还有三本《标的物的言说》《岂止是回到康德》和《阅读自己》。之所以把人性写成了一个系列,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写着写着,自然天成。或许,一切都是天注定,总有一股力量是我们无法捕捉的。

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想到写人性。其实,我根本就没有想。我能给出的唯一答案,便是:好奇!超过四十年萦绕心头的好奇!此刻细想,也很自然。苏格拉底心中的道德律和头顶上的星空,又有谁不好奇呢?只是我这么一个傻人,念兹在兹,花了三年时间,工作之余,用“一指禅”和“一纸禅”的功夫,写了这么一个系列。

我们敬爱的袁隆平先生在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中说,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是母亲,“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是的,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我的母亲是平凡的母亲,平凡得近乎卑微。但是,她倔强地活着,用她羸弱的身躯提掖着我们长大成人,为我们遮风挡雨,她却遍体鳞伤。正是母亲的倔强和善良,让我从小就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也正是母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才使我能够孜孜不倦地关注人性的话题。所以,如若没有母亲的倔强和善良,便不可能有我今天“泣血般”的文字。对母亲,我不言谢,因为,她不需要。

人性系列的写作,到去年《阅读自己》脱稿,已告一段落。当然,我不会停下,手头正在写的是一套三卷本的系列,主题是让世界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对人与自然礼赞的系列,也是值得期待,计划明年中完成这个系列的创作。至于风格,仍然是“一指禅”下的“一纸禅”。

写在《人生不是单行道》与读者见面之际


写在《人生不是单行道》与读者见面之际


写在《人生不是单行道》与读者见面之际


写在《人生不是单行道》与读者见面之际


写在《人生不是单行道》与读者见面之际


写在《人生不是单行道》与读者见面之际


写在《人生不是单行道》与读者见面之际


写在《人生不是单行道》与读者见面之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璞玉   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   单行道   安徽   倔强   种子   善良   好奇   人性   女士   灵魂   母亲   人事   读者   文字   人生   系列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