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不用钱奖励我”,你的回答很重要

我们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左右,他们的未来都要靠自己,我们应该早早的抛弃物质奖励这种低级的做法。

鞭子抽在心上,比抽在屁股上更有效。

当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不用钱奖励我”,你的回答很重要

01

听说表姐的女儿丹丹又不肯上学了。只因没有奖励。

丹丹刚上一年级。在入学前她就要求妈妈给她上学奖励。

丹丹说:“妈妈,我都要上小学了,已经长大,以后就不要奖励我玩具了,直接给我100块钱吧。”

表姐笑着说:“既然你已经长大了,更应该明白上学是你自己的事,不需要奖励。”

丹丹脸色一沉,不高兴的说:“不给钱,我就不去上学。”

表姐也生气了:“不去别去,上学又不是给我上。”

没想到,丹丹居然说到做到,真的不去上学,一直在家与父母僵持着。

丹丹这样凡事要条件要奖励的习惯,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

刚上幼儿园时,丹丹哭闹着不愿意去。

一天,奶奶说:“你乖乖的去上学,晚上奶奶给你买糖吃。”

这招很管用,丹丹高兴的去上学了。

后来,这招成了家里常用的法宝,好好吃饭,就给买玩具,学校表现好,就给奖励,就连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书包这种分内的事情都能得到零花钱。

上一年级后就更变本加厉了,时不时闹点小脾气不上学,闹到最后家里就只能妥协。

现在很多家长认可对孩子要鼓励教育、肯定教育,但怎样鼓励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很多家长会陷入“物质奖励”的怪圈。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夏东海在家里实施一套零用钱分配方法——家务卡,即做家务积分,月初换零用钱。

此举一出,效果果然不错,但日子长了,孩子们为得到更多的卡,做家务也做走了样。

一顿饭洗好几次锅,这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做法,让父母头痛不已。

亲子关系不是商业交易,这种凡事都需要用金钱或物质换取,容易让孩子变得贪婪。

比如,孩子们想要零花钱时就要求“爸爸,我给你捶捶肩吧”,但这不是发自内心的孝顺而是强卖行为。

香港教育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物质其实只会刺激子女短暂动力,久而久之只会索求更多,变本加厉。

这些话一定听起来特别的熟悉:

“宝宝乖,把这些都吃完,妈妈给你买新玩具。”

“这次考试超过90分,爸爸奖励你100元。”

“帮妈妈把碗洗了,等下给你买冰激凌。”

“宝贝,今天午睡睡着,妈妈就奖励棒棒糖。”

从心理学来讲,每个人做一件事都需要驱动力,驱动力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

一个孩子自发的想要学习,就是内在驱动力,然而物质奖励对孩子来说,是外在驱动力。

如果建立的链接是外在驱动力,那么只要外在驱动力撤销,事件就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习惯于物质奖励的孩子,一旦没有物质奖励,好习惯或好行为就会消失。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华丽丽的将孩子的“想学习”这一内在驱动力,转换成了物质奖励这一外在驱动力。

当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不用钱奖励我”,你的回答很重要

02

教育改革学家科恩在其名著《奖励的惩罚》一书中也指出:奖励会将本来有趣的事情变得乏味。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于是,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又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一件事情需要给予物质奖励才做,表明事情本身不值得做,只是为了奖励。

这将人或事情本身的价值否定了,觉得自己不那么被需要,造成了一定的消极暗示,从而降低人们的内在动机。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雷珀实验”:

将喜欢画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孩子被告知:如果画的好就有奖品;另一组孩子则被告知:“我很喜欢你们画画,我想看看你们画的画。”

孩子们很高兴的画起画,第一组孩子得到了奖品,第二组孩子得到了具体的点评。

几个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第一组孩子不再主动画画,第二组孩子还是跟原来一样很开心的进行绘画。

03

不是说不能用物质奖励而是要慎用,而且一旦承诺,就必须兑现。

前一段时间,知乎上一位妈妈求助:女儿考上大学,自己奖励她5万现金,女儿却要用它买LV,该怎么给她讲道理?

原来,这位妈妈为了激励上高三的女儿考上理想大学,承诺女儿如果考上就奖励她5万元现金,作为她人生第一桶金。

结果,拿到奖励后,女儿说要用这笔钱买LV包。

这位妈妈第一反应觉得小孩子这样太过分,但不知道如何解释,女儿说钱是她自己的,她自己有权支配,妈妈词穷骂了句:“你德不配位”。

这位妈妈也许不是故意要食言,但她的做法欠妥,本来一件高兴的事,最后却由于自己失望后的一时失语,伤了孩子的心。

家长为了让孩子达到目标,随口许下好处,当孩子兴高采烈要求父母兑现自己的承诺时,却被父母以各种理由敷衍过去。

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信任一旦被打破,再弥补相当困难。

所以,各位爸妈要严肃对待自己给孩子的任何承诺,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一定不承诺。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奖励只是一种辅助方法。孩子始终需要被爱滋养才能长好的,父母的爱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激励。

教育没有捷径,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早期的偷懒可能引发后期无法弥补的问题。

当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不用钱奖励我”,你的回答很重要

04

鼓励孩子的方式千千万,没必要用物质奖励这种低级的做法,可以换成很多高级的做法。

1

不吝啬对孩子的肯定

倪萍曾经在《姥姥语录》里写过,姥姥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神”,他们深深的信任着父母,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

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增添的就是孩子的自我肯定力。

正如陈美龄受采访的视频中所说:“孩子的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Deci建议过,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2

给孩子一个记录荣誉的本子

在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提到过,她给女儿圆圆弄了一个本子,专门记录做的好事。比如:“收好玩具”、“扔垃圾”、“学会认钟表”等等。

尹建莉将其称为“记功簿”,记功簿实质上是带给孩子一种荣誉感,孩子会极其珍惜这种荣誉感。

“记功簿”形成的是一种正面暗示和良性刺激,孩子在其中感受到成就感。

她在文章中特别提到: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避免惩罚记录,避免过错的强化。

3

用有趣的事来奖励孩子

正如陈美龄受采访的视频中所说:奖励孩子是一件有趣的事,是整个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许是周末一起制作美食的快乐,也许是一起去郊外野炊的快乐,也许是一场普通的电影。

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很多,终其所有,我们都想要孩子幸福一生就已经足够,快乐也需要练习,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也会成为一个有趣又快乐的人。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逝,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妈妈   孩子   荣誉感   驱动力   美分   表姐   外在   有趣   做法   物质   女儿   事情   父母   玩具   快乐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