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如何走出“知易行难”的困局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5月1日全面实施至今已经近3个月了,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如何?

坦率地讲,目前北京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有喜有忧,喜忧参半。据笔者体验和观察,以及单位同事反映,有些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并不到位,有的开始几天还行,后来就胡乱投放了;有的时好时坏,时而有人监督,时而放任自流;还有的小区,只看到标语、口号,压根儿就不见行动。如此垃圾分类,与上述条例的要求可谓相差甚远,自然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媒体反应也印证了笔者感受。据北京日报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参与者及其家人能有意识地进行垃圾分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垃圾分类若要真正到位还存在一定困难,或者说现实中遇到一些梗阻点,影响了居民分类热情。主要因素有四个:一是厨余垃圾破袋,操作麻烦还脏乱;二是看别人没分类,感觉自己白分了;三是定时定点投放设计不合理;四是居民分类好了垃圾车混装混运。

从群众的吐槽和问题症结看,虽然绝大多数居民明白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也知道怎么去分,可就是执行起来心里有些别扭,不太情愿。由此可见,当分类原则明确之后,如何让分类措施更接地气儿,无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垃圾分类的发力方向。要想让垃圾分类尽快成为全体市民的习惯,就必须在人性化上下些功夫,让大家感觉出“方便”来。垃圾分类如何走出“知易行难”的泥淖,革除旧习是关键,即用方便易行的做法改变人的行为惯性,让“新时尚”落地生根。

居民不是反映厨余垃圾要求破袋投放很容易脏手吗?没错,双手沾满油腻,垃圾桶盖子反复掀,也没个地方洗手,是挺烦人的。夏天温度高,烂菜叶、瓜果皮、剩饭菜很容易腐烂,破袋投入进垃圾桶,高温下发酵的泔水味道刺鼻,还特招蚊蝇。既然破袋不方便,那就不妨想想别的辙。比如说,垃圾桶设置成脚踏式的,配备些洗手液、自来水什么的;或者由专人负责破袋、提供可降解的特制垃圾袋,等等。

对于“看别人没分类,感觉自己白分了”,则涉及到执法问题。文明是管出来的,既然垃圾分类入法了,就应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常言道“处罚一个,胜过好话一筐”。从相关部门到街道社区,该引导就得引导,该处罚就得处罚,只有让法规制度刚性起来,才能有效遏制“破窗效应”。

至于定时定点投放设计不合理问题,应一分为二地看。笔者去过日本,人家都是定时定点收运垃圾的,而且不是每一种垃圾天天有人来收的,有的垃圾每周最多只能投放一两次,但日本人都习惯这样做了,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中国的国情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定时定点投放可以适当灵活点,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些“个性化”服务,不见得非要“一刀切”。

还有垃圾车混装混运问题,居民反映的不一定全部属实,但起码是个老问题了。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在近期的突击执法检查行动中,发现生活垃圾混装混运问题,对相关收集运输单位进行了处罚。由于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运力不足等原因,此类问题可谓屡禁不止。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打消居民的顾虑,北京市东城区崇外街道对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了不同点位的集中收集,并有人在现场值守“验货”,有效地避免了混投混运。在北京市亦庄镇,实施一户一码,每个家庭发放一套四色二维码,让垃圾分类有了“身份证”。同时,通过“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汇总数据,做到了社区垃圾日产量、重点垃圾点位、居民参与率、正确率落图分析,清运轨迹可视化追溯。

总而言之,垃圾分类不是件小事,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知易行难”的尴尬局面,相关各方均须再“向前一步”,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疏解梗阻,方能确保垃圾分类持续落地推进。(董聚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知易行难   东城区   执法必严   有法必依   旧习   垃圾   垃圾车   困局   北京市   不方便   垃圾桶   不合理   笔者   居民   感觉   小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