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垃圾问题必须源头减量

近日,北京日报报道了某些小区垃圾分类陷入困境:厨余垃圾高温腐烂,臭味难闻,居民不愿破袋投放,分类质量下降,混装混运仍然存在,居民和志愿者热情减退。

当我看到垃圾分类还是这个样子时,心里挺难受的。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从上世界90年代就开始了,1993年北京制定《城市市容环境条例》,开始提倡垃圾分类。1996年12月,西城区大乘巷社区成为北京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之后二十多年间,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都在持续开展,人力物力没少投入,但难以形成全面开花的规模效应。从今年5月1日起,随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在垃圾分类上的工作力度明显加大,不仅全方位开展宣传动员,还采取了很多具体性措施。比如说,配齐各类垃圾桶和垃圾运输车,二者在颜色上相对应;小区垃圾投放处有专人值守,厨余垃圾投放时须破袋,分类不合格不得投放,等等。可是即便如此,在推行分类的过程中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就拿“守桶”来说,明显是一种得罪人的活儿,一般由小区物业人员、社会志愿者、在职党员等人员承担,名为垃圾分类指导员,但很多居民根本不听你的劝说,往往丢下垃圾就走;如果你强制人家投放前必须分好类,常常会遭到怒怼和辱骂。如此值守,一天两天还能坚持,时间长了谁受得了?当然了,提高居民文明素养,调动其垃圾分类积极性,全社会都在做这件事,北京更是不遗余力,但愿通过大家不懈努力,能够早日走出困境。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垃圾分类固然需要强力推进,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分类环节,而应该追根溯源,从垃圾产生的前端发力。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市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6万吨,人均1.1公斤,这么多垃圾如果用2.5吨的卡车运输,所需卡车排成一列与北京三环路一样长。为此,全市现有的垃圾处理终端设施,都处于不堪重负状态。即便这样,我们看到的依然是触目惊心的画面:小区门口的快递一天比一天多,海量的不同材质的包装物正在“秒变”成垃圾;吃外卖的人越来越多,点一份外卖扔一堆垃圾的现象已然成为常态;菜市场、超市里,塑料袋可以大把大把地扯来用,“限塑令”基本沦为一纸空文。更有形形色色的“舌尖上的浪费”,据说全国每年浪费在餐桌上的粮食多达500亿公斤,价值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人一年所需要的口粮;当这些食物连同汤汤水水变成餐厨垃圾后,不仅在数量上每年达到6000万吨以上,占生活垃圾总量近60%,而且成为垃圾分类的最大麻烦制造者。

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产生,乃至不产生垃圾。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其处理成本大于其产生的价值,自然就不是什么宝贝了,分明就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众所周知,日本人不仅垃圾分类极其精细,而且在商品包装上讲究绿色简约。比如说,一盒礼品茶,装茶的盒子是纸质的,销售时的外包装也只是一个纸袋而已,将来其包装物可作为可回收物来处理,整个过程都会非常简单,既不会造成污染,也不会浪费资源。反观我国,产品过度包装问题,快递业惊人耗材问题,“限塑令”形同虚设问题,餐饮业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很突出,集聚在一起,问题更大,仅在分类上就够折腾的了,更别说后端处理了。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固然重要,源头减量更加势在必行,需要拿出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董聚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大乘   西城区   空文   具体性   垃圾   北京市   外卖   卡车   北京   源头   大把   志愿者   困境   快递   居民   小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