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区蓝图已绘就,北京壮写新篇章

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2035)》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标志着首都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问题,如何科学把握“都”与“城”、保护与利用、减量与提质的关系问题,无疑都能从这张蓝图上找到满意答案。

综观核心区控规,将人居环境建设与政务功能完善、老城整体保护、民生改善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其中明确提出要严格落实“双控双降”,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创造一流人居环境。具体来讲,就是核心区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对一些重点地区,要持续不断地加强综合治理力度,特别是天安门-长安街和中南海周边,既是中央党政领导机关工作的地方,又是经常举办重大国事外交活动的地方,要以高水平、精细化的服务保障,不断提升地区城市品质,营造安全、整洁、有序的政务环境。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塑造了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核心区控规强化“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坚持“保”字当头,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指示要求,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要求保护好胡同、四合院、名人故居、老字号等历史肌理,体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的使命担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不是历史“遗迹”,而是有人生活在其中的“活”的历史传承,必须考虑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加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在历史传承和现代宜居之间实现完美平衡。

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为此控规作出详细安排,提出要根据街区功能定位和风貌特征分类施策,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有序推进高质量街区保护更新,为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历史底蕴和现代生活融合设计了精准途径。只要我们下足“绣花”功夫,就一定能够为世界展现古老中国和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大城气象。

居住是否舒适,生活是否便利,出行是否畅通,一个个具体的民生问题,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温度和品质。目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一方面,这一区域公共服务聚集,特别是文化教育医疗资源丰厚,方便市民就近享受到高水平公益性的各项福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里有不少老旧小区、失管小区和平房区,养老、住房、交通、环境等历史欠账较多。尽管这几年,北京市在补齐城区民生服务的短板上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尚有不小差距。毫无疑问,下一步将按照中央批复要求,常抓不懈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重点抓好物业管理、加装电梯、居家养老、便民设施等工作,探索更新改造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民生工程的关键一环。中央批复中专门列出一段,要求必须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经过今年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在公共卫生预防和应急处理方面有了不少经验,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范畴。按照规划要求,北京将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不断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引导市民形成良好习惯,增长城市韧性。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依据,控规绘就的宏伟蓝图必将化作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典范之区。让我们咬定目标,只争朝夕,为谱写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而努力奋斗吧!(董聚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核心区   北京   新篇章   北京市   公共卫生   街区   蓝图   历史文化   民生   政务   首都   规模   中央   功能   环境   城市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