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的宣叙与咏叹

维也纳的宣叙与咏叹

文/摄 黄茜

作为一位深资的古典乐迷,听一场现场的歌剧一定是要有一些仪式感的。所以,我把这歌剧的处女听安排在了维也纳,在世界歌剧中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听歌剧应该别具意义。于是,在一个明媚的夏天,跨越了万里,我在维也纳歌剧院听了人生的第一场歌剧。

一张巨大的五线谱

去维也纳之前,我在网上提前订购了门票,并设定现场取票。订票成功,我也收到了回执。带着那张回执飞赴维也纳,好像怀里多揣了一份快乐。

来到维也纳,你会深刻体会到它与别的城市的不同。去别的地方,你是用眼睛看这个世界,而来到维也纳,你可以用耳朵倾听这座城市。音乐和艺术已经融入到维也纳人的血脉中。在维也纳,音乐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文化。酒店大堂里飘荡着圆舞曲,旅行巴士上竟然播放着古典音乐,金色大厅里的莫扎特音乐会一场接一场,维也纳街头时常就会偶遇一些街头音乐家,唱片行里飘出马勒交响曲,歌剧院里上演着经典的歌剧,霍夫堡教堂里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在合唱,莫扎特故居里播放着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还有咖啡厅里的钢琴曲,教堂里的莫扎特音乐会,霍夫堡皇宫里施特劳斯的音乐会,美泉宫前的意大利歌剧之夜,甚至是维也纳公墓那些音乐大师墓地前无声的音乐……你会发现维也纳的空气里都漂浮着音乐,音乐生活无处不在。走在维也纳的街头,自己仿佛掉进了一张巨大的五线谱里。

维也纳的宣叙与咏叹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外星光大道上的马勒签名

维也纳像一个优雅的老妇人,虽然已经满面沧桑,但皱纹里还藏着过去精致的美。游荡在维也纳的街头,从各种风格的建筑上深刻地体会着欧洲的文明史。维也纳那纵横交错的街道像一条条时空隧道,一下子让我穿越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活生生地矗立在街边,述说着城市的历史,把我和现代文明割裂开来。偶尔迎面走来很有艺术气质的俊男美女,不经意地掳获了我的目光。目光的尽头,又突然转出一辆有轨电车,打破城市的寂静,也打破你的遐思。刚定过神来,又有一辆复古马车,迈着华尔兹的优雅徐徐向你走来。无意间随手推开的门,都有几百年历史。路过的小店,也有着特别有意思的生动画面,再加上街道上拉小提琴的艺人、挥毫的画家、巡逻的士兵、玩耍的儿童……维也纳真是一个浸泡在文化历史里的城市,那里面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克里姆特赤裸的欲望。而最多的却是灿若星海的音乐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格鲁克、布鲁克纳、马勒、勋伯格、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等。走在街头,一个个维也纳人迎面向你走来,发出属于这个城市的独有韵律。这样的邂逅,不知是你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还是他们震撼了你的世界。

音乐之都的心脏

维也纳的宣叙与咏叹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外景

街边的风光令人流连,远处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更令人神往。还是听歌剧重要,我不敢在街头过多徘徊,步履匆匆地赶到了坐落在维也纳老城格林大道上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如果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那国家歌剧院就是这座音乐之都的核心所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属于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外形端正高大,方方正正,正面有5个拱形的窗口和门楼,窗口上竖立着5座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着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在门楼顶上,是骑着天马的戏剧之神。歌剧院建筑结构富丽堂皇,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奢靡之风。歌剧院由建筑师西卡斯堡和凡努尔设计建造,始建于1861年,历时8年完工,1869年5月15日落成开幕后,就成了维也纳的主要象征和世界歌剧中心。首场演出就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当时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还亲自出席了首演。自落成之日起,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就不断上演着世界著名的经典歌剧,特别是奥地利本土作曲家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贝多芬的《费德里奥》、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等。每年,世界一流的乐团和舞团在这里上演经典的歌剧、芭蕾舞剧达三百场。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音乐史上那些不朽的名字。歌剧院外的走道,也像好莱坞金光大道一样,地上排列着星星。每颗五角星上都有一位历史上曾和歌剧院有关的著名音乐家的名字和生辰:马勒、威尔第、理查·施特劳斯、贝尔格。奥地利著名作曲家马勒于1897年-1907年10年间,任维也纳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和艺术总监,指挥了一千多场演出。在维也纳歌剧院10年的爱恨情仇中,马勒成为音乐史上一位伟大的指挥家和作曲家。

维也纳的宣叙与咏叹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内景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门楼内墙壁上画的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中的精彩场面。在休息大厅和走廊的墙壁上挂着许多油画,画的是最有成就的音乐家的最优秀歌剧中的最精彩场面,有韦伯的《魔弹射手》,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贝多芬的《费得里奥》,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等。在每幅壁画的上端还竖立着音乐家本人的金色头像。在靠近主梯的回廊上端有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施特劳斯父子等音乐巨匠以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历任剧院经理如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半身塑像。

夜之随想曲

由于一路观光拍照,赶到歌剧院已剩下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晚餐也被挤到了15分钟里。所以,只能坐在街边,就着晚风和来来往往的行人,狼吞虎咽地吃了份土耳其卷饼。之后,顺利地在现场换到了门票,随着人流入场。前几分钟还好像一个风餐的乞丐,后几分钟就混迹于西装革履、衣香鬓影间,坐在歌剧大厅里,听起了高雅的歌剧。

维也纳歌剧院的内部更是美轮美奂,精美的雕塑随处可见,还有精致的屋顶和灯饰以及四周各种雕花装饰。演出开始,高高的幕布拉开,露出蓝色的旋转舞台,乐池里是管弦乐团。六层楼的观众席有很多小包厢。除了前面的座位,后面还有站票区,维也纳歌剧院很亲民,每场演出前都会出售廉价的站票。除此之外,歌剧院外还设置了巨型屏幕,现场转播剧场里的演出,供路人游客观赏。

当晚演出的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随想曲》,这部独幕歌剧是理查·施特劳斯于1942年自己74岁高龄的封笔之作。它创作于“二战”期间,施特劳斯称之为“音乐对话剧”。这虽是一部表现贵妇人和诗人、作曲家之间爱情的作品,但并不着重讲故事,施特劳斯更像是把艺术哲学思辨寄寓在一个轻松的戏剧情景中。它通过几位知识分子对于“音乐和诗歌的论战”,探讨了歌剧艺术自诞生以来一直被争辩不断的核心命题:歌剧中,音乐与诗歌,孰重孰轻?谁才应该是真正的主导?

《随想曲》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它让我想起了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但显然《随想曲》没有它那么多优美的唱段,全剧多为用宣叙调展现的对话,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歌剧中没有太多咏叹调,现代派风格,无调性,不容易唱,也不容易欣赏。演员在台上无麦唱足两个半小时,还要记调记词、表演走位,真是太不容易了!由于对剧情和语言都不太熟悉,所以整部歌剧看得囫囵吞枣,幸亏我们每个观众前都有一个小屏幕显示唱词。听说这《随想曲》是钢琴家古尔德惟一要带去月球的东西,想必一定有它独特的价值。

走出歌剧院,夜色阑珊,夏夜的微风迎面吹来,仿佛把那种丝滑细腻、嘹亮悦耳的音乐又传递到耳畔。夜已深,维也纳的音乐生活似乎从不打烊。这个城市中飘荡着音乐,它们在音乐厅里、在街道上、在宫殿里、在博物馆中、在小酒馆里,也在每一个温暖的窗口背后,它和这个优雅的城市融为一首经典的乐曲、一个永恒的传说。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维也纳   罗西尼   马勒   勃拉姆斯   施特劳斯   莫扎特   贝多芬   奥地利   随想曲   歌剧院   歌剧   演出   街头   国家   旅游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