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到,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啥逻辑?

今天农历七月十四,明天七月十五就到了,远古时期称七月半,是一个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秋粮丰收为主的盛大节日,其主要核心内容是弘扬孝道文化。后来经过历史发展,受到宗教影响,道教称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为“中元节”,佛教称这天为“盂兰盆节”。

七月半到,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啥逻辑?

每年到了七月十五,民间除了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外,最关心的就是孟秋的天气变化情况,因为,此时主要秋粮作物,比如玉米、花生、红薯、稻谷等,逐渐进入到成熟期,收获在望。此阶段天气无论是旱是涝,都会影响到农事活动,以及秋粮的丰收。民间有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是何逻辑?

“七月十五定旱涝”。

依据节气和节日形成的这类气象农谚,是古代人们在没有气象卫星的情况下,根据以往多年天气变化的概括性总结,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对天时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凝练而来,虽然并不一定准确,但是还有一定的道理。

七月半到,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啥逻辑?

农历七月十五属于初秋阶段,这个时候的气候特征属于夏秋交节过渡性气候特点。也就是说汛期雨季并未结束,副热带高压并没有彻底退却,有可能还会在一些地方逗留一段时间,出现夏季的气候特征,降雨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也有可能夏季气候特征在此时彻底的退却,以秋季气候特征为主导,出现秋燥,秋老虎发威,出现秋旱的情况。

依据农历七月十五了这天是雨是晴,古人发现能够大致预兆近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这也是这句农谚的形成的由来。类似的农谚俗语还有很多,比如:“前怕初三、四,后怕十五六”,意思是农历月初天气的晴雨变化,预示着前半月天气大致走向;后半月要注意十五六日的天气变化,这两天的天气变化,代表着下半月的天气走向。

七月半到,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啥逻辑?

民间还有农谚俗语说:“七月十五落一沟,绵绵细雨滴到秋”,“七月十五响雷公,大雨满到平天沟”、“七月十五发大潮 —— 挡不住”等说法。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对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的天气变化很重视,关系到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走势。这说明,在这个夏秋两季转换的过渡期,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的天气变化,预兆近期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还是有一定的概率性。大家要心中有数,结合当地实时的天气预报,旱浇涝排,促进秋粮丰收。

“八月十五定丰收”。

俗话说:“七月十五是鬼节,八月十五是人节”。农历八月十五就到了中秋佳节,这个节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主要内容是庆祝阖家团圆,还融合了“秋分”时节古老的“祭月节”,有拜月的习俗。

七月半到,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啥逻辑?

“八月半”的时候,到了秋季“三秋”的仲秋之际,这个时候到了公历9月份,也就是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此时基本结束了汛期,由秋季秋高气爽少雨的气候特征为主导。

这个时候的农作物,有的已经颗粒归仓,比如“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高粱遍拿镰刀”;有的农作物正处于采收期,比如棉花,绿豆、谷子等;有的作物即将收获,比如玉米、稻子、芝麻、黄豆、花生、红薯等。有农谚说:“处暑高粱,白露谷,秋分两旁看豆扑”,说的是秋季农作物成熟的收割时节。

七月半到,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啥逻辑?

也就是说,到了八月十仲秋,在秋季干燥少雨的气候特征主导下,这年秋粮的丰收与否,都已经定下了基调。归仓的已经归仓,收割的正在收割,老熟的已经老熟,进入了收获期。

这句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很好的概括性总结出,农历七月半和八月半的气候特征与农作物的生产关系,是前人们生活实践出的经验总结,显示出了祖宗们的生活智慧。

#十九届农交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农谚   旱涝   秋粮   处暑   概括性   仲秋   秋分   汛期   农作物   农历   秋季   气候   逻辑   特征   节日   天气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