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出伏天还热吗?俗语:“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啥逻辑?

今天是今年末伏最后一天,明日正式出了三伏天。意味着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段结束。随着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热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向南退缩,蒙古冷高压开始逐渐向南推进,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早晚会深感体会到秋天的凉意。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的结束,说明以后的天气会逐渐转凉,秋天秋高气爽的气候特征,会逐渐显现出来。

明日出伏天还热吗?俗语:“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啥逻辑?

随着今天三伏天的结束,今年的处暑节气也很快来临。处暑有暑去秋来之意,如果说三伏天的结束,标志着夏天最热的时间段结束。那么,处暑节气的到来,则标志着整个暑天的结束,秋天第二个节气的来临,有夏去秋来之意。不过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年份是出伏之后处暑节气才来临,但是也有些年份,末伏还没有结束,处暑节气就来了。这就出现俗语说:“处暑出伏前”的情况,在古人看来,这样的年份年景不好,才有“必定是灾年”之说,这是啥逻辑?

明日出伏天还热吗?俗语:“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啥逻辑?

处暑出伏前

每年处暑节气到来的公历时间比较固定,在8月22~24之间。出现处暑节气在末伏未结束前来临,或者三伏天结束后来临的情况,是因为三伏天结束时间的早晚决定。我们知道,夏至三庚入伏,中伏从第四个庚日开始,有时候10天,有时候20天,这在于当年入伏庚日出现的早晚。末伏10天,从立秋节气后第一个庚日开始算起。

也就是说每年三伏天的时间长短,开始与结束的日子并不固定,而且相差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三伏天结束时间在公历8月中旬,但是,有的年份,末伏结束在8月下旬。比如今年末伏在今天公历8月19号结束,处暑节气相对固定在每年公历8月22~24号到来;而最近的明年,也就是2022年的末伏结束时间,在公历2022年8月24日,而2022年处暑节气在公历8月23号来临。这就出现了“处暑出伏前”的情况。

明日出伏天还热吗?俗语:“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啥逻辑?

必定是灾年

这句俗语的下半句,显然说的有点夸张,现在看来话说得有点“满”,这是啥逻辑?我们知道,年景的好坏,与气象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在面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时候,比如干旱、暴雨、湿害、连阴雨、冰雹、冷害等等不利因素时,可以说防御手段极其有限,浇灌条件不足,更别说没有准确的气象预报,采取驱云雨驱雹技术减少天灾了。在面对现今技术能够预防的大自然灾害时,古人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无能为力。

那么,在古人看来,如果处暑在出伏前,按照二十四节气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力,古人认为,处暑节气来临还在“三伏”内,那么,三伏天的气候特征,暴雨、高温高湿,连雨天等气象灾害容易发生,会影响到秋作物的丰收,才会有如此夸张的说法。

明日出伏天还热吗?俗语:“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啥逻辑?

实际上,古人担心出现这种情况,是怕三伏天的气象变化,延续到处暑节气,那么就怕“四时不时,该冷不冷”,不符合四季气候变化规律,不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和收获。实际上,气象变化万千,即便是今天的人们,也感觉非常不可捉摸,何况末伏结束时和处暑节气来临,在交错中相差无几,这种时间上相差无几的变化,根本无法左右一个季节的气象变化走势。也就是说,三伏在处暑节气前,还是处暑后结束,与秋季气候变化和农业丰收无因果关系,是由于历法算法的原因造成。

#十九届农交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灾年   处暑   伏天   向南   年景   公历   相差无几   节气   俗语   灾害   早晚   年份   古人   明日   气象   逻辑   秋天   结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