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通城豆皮与那个装豆皮的“鼓子”

我在武昌长大,参加工作前对于汉口老通城豆皮没有多深的印象,只是记得以前在家的附近早餐餐馆的豆皮很香很好吃,对老通城豆皮有了很好的印象是在参加工作之后。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单位办公室实习,八十年代末期办公自动化程度都不高,打印机是那种噪音很大的针打的打印机,复印机在当时就已经是很豪华的设备了。当时一旦遇到第二天有重要的会议,办公室都是全体人员上阵加班准备会议材料,拟稿的、审稿的、校对的、打字的、装订的,每个人都是忙的不亦乐乎。加班就会有一个吃饭的问题,单位食堂只供应早中餐没有晚餐,晚餐一般都是由主任临时安排一两个人出去买回来给大家吃。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满街跑的外卖小哥,十多人加班吃的份量也不会少,还要考虑加班时间和节约费用的问题,所以在办公室里面常年备有两个蒸饭用的铝制蒸锅(武汉话叫“鼓子”),就是专门用来加班时装晚餐的,而这种跑“外卖”的任务往往就是由一个师傅带着我或其他的实习生去完成。


老通城豆皮与那个装豆皮的“鼓子”

(上图)老武汉人口中的“鼓子”(铝制蒸锅)。(来源:百度)

我们单位就在汉口闹市区的江汉路上,离当时很有名的四季美、芙蓉酒楼、小桃园汤馆、老通城酒楼都不是很远,所以一旦有这种“外卖”的任务,我们都是一人拿着一个不小的“鼓子”分别前往这些餐馆进行采购,然后端着一锅排骨汤(小桃园的汤),或者一锅蒸饺(芙蓉酒楼的蒸饺),或者一锅汤包(四季美的汤包),根据同事们的口味,我们端得最多的是一锅豆皮和一锅牛肉细米粉(老通城酒楼的三鲜豆皮和牛肉米粉)。从单位到这些餐馆说是不远其实也有一站路左右的距离,所以每次返程的路上都是走走停停,生怕汤水被洒了出来,往往要经过多次停歇才将大家吃的晚餐带回来。

老通城豆皮与那个装豆皮的“鼓子”

(上图)老通城历史资料照片。(来源:百度)

当时老通城酒楼就在汉口大智路和中山大道的交叉路口拐弯处,硕大的老通城三个字的手写体招牌特别显眼,跟四季美汤包馆一样,老通城一楼地面总是显得那么油腻。由于是现做现卖,买了票后去窗口排队取豆皮一般都要等上一段时间,这个期间就会看着窗口内的师傅如何用蚌壳在锅里面摊豆皮,如何把打了鸡蛋黄黄的豆皮翻面,如何在豆皮上铺上糯米、撒上三鲜臊子压实,如何用豆皮把糯米块包边,如何把整块半成品豆皮翻面淋上一大勺猪油加热,如何用一个盘子加上一个长条锅贴铲把整块豆皮分割成若干小块再撒上香葱然后添给顾客。

老通城豆皮与那个装豆皮的“鼓子”

(上图)刚出锅的豆皮。(来源:百度)

往往在等候的过程中肚子已经咕咕直叫,恨不得自己先吃上一盘再把同事们的晚餐端回去,可是责任让我每一次都是这样先在餐馆窗口“挂眼科”,然后再出体力端着装满豆皮或其他食品的“鼓子”回到单位喊同事们吃晚餐,同事们听到我们回去的消息后就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拿上自己的饭碗去取食物,吃完之后又会立即投入到工作之中。每次等大家分完食物吃完之后,蒸锅里面就会有厚厚的一层猪油,拿去开水房洗蒸锅就会变成一件很麻烦的事。当时我们单位在本行业改革上走在外地同行前面,很多外地单位都会派人来武汉学习我们单位的先进经验,有时候单位有这样的接待任务,领导就会让我去小桃园、老大兴等几个餐馆订包房准备接待客人,其中老通城也是常备的接待酒楼之一,特别是来了贵客,一定会去惠济路的那家老通城的分店接待,主要原因据说是因为以前毛爷爷等老一辈领导来武汉都在那里吃过饭。

我查了一下资料,老通城酒楼的创始老板曾厚诚是一名进城务工的乡下穷小子,跑过单帮,卖过火柴五金、搞过水上货运,跟夫人一起叫卖过汤圆和水饺,后来租到了汉口大智路三号门面一间开店取名为“通成”,有通达成功之意,还和曾厚诚最后一个字音相同。抗战期间酒楼关门歇业,抗战胜利后重新开业改名叫“老通城”,聘请了当时做豆皮很有名的师傅高金安主理,由于其豆皮色香味俱全,加上其他菜式味道和他们的营业场所装饰都不错,以至于当时很多社会名流都以到老通城酒楼请客为荣。

曾老板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小儿子曾幼诚是共和国中将;大姐曾子平复旦大学博士,同时是一名地下党员,在她的带领下,曾家姐弟五人后来都成了共产党;大哥曾昭正是武汉抗日歌咏队团体的知名分子,跟洗星海等人交往甚密,据说郭沫若和田汉到武汉也有很多次住在曾家开的大智旅社里面,洗星海创作《游击队军歌》就是在他们家的大智旅社完成的。解放后,曾家子女把老通城酒楼交给了国家,老通城酒楼成了武汉市的第一家国营餐馆,其中的员工们也都成了国营职工,当年武汉餐饮从业人员无不以可以被调到老通城工作为荣,那里拥有中南地区设施最齐全最高档的外宾接待厅,职工福利好待遇高,很多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都曾经在老通城用过餐或接待过外宾。毛爷爷在武汉也曾多次吃过老通城豆皮,要是老人家在写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水调歌头•游泳》的同时,也写一句吃了老通城豆皮以后的诗句就好了,那今天的武汉豆皮就会跟武昌鱼一样闻名大江南北了。

后来武汉修长江第一条隧道,隧道在汉口这边的一个出口正好在大智路老通城酒楼的门前,再后来老通城酒楼被拆了。跟四季美汤包馆一样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开始进行连锁经营,后来一下子在武汉市出现了若干个“老通城”豆皮招牌的连锁店,名字还是那个名字,可是这些餐馆做的豆皮的味道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那种味道了,老通城豆皮慢慢变成了我们这代人对过去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符号。对于这种现象我感觉可惜也不可惜,因为任何事物要想生存和发展,都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食品味道也是这样,只有符合当代人的口味才会受人欢迎,在整体生活水平不高、食物缺油水的过去年代人们喜欢豆皮、汤包等油水很重的食品,现在则刚刚相反,富裕的生活让更多的人追求味道清淡,追求营养均衡,追求食品的安全健康,老的餐饮品牌要想生存下去也得摸准市场需求的脉搏,否则再硬的品牌也会慢慢变为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通城   大智   汉口   桃园   武汉市   蒸锅   汤包   武汉   外卖   酒楼   餐馆   晚餐   味道   单位   旅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