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那个扎根新疆的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后来怎么样了?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支援新疆的建设,全国各地都积极地把自己最优秀的儿女送往新疆。

在此历史背景下,1952年,一批批齐鲁女子和湘女告别了父母和家乡,走进了“西出阳关无故人”和“千里鸟飞绝”的茫茫大西北,进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军垦,并把她们的青春和终身都献给了新疆的建设事业。

山东姑娘金茂芳就是她们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

那一年,年仅19岁的她没跟父母和家人商量,就主动报名到新疆当兵,她说:“我来了就不想回去了,我真不想在家窝囊一辈子。”

谁能想到,仅仅在一年后,她就成为了新疆的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在这荒壁戈滩中耕出第一犁,同时也“犁”出了一个崭新人生。

那么,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金茂芳身上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后来的她又过得怎么样呢?

上世纪50年代,那个扎根新疆的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后来怎么样了?

正在开拖拉机的金茂芳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她19岁那年奔赴新疆说起。

山东姑娘赴新疆

1949年11月,先后解放西安、兰州的第六军由二兵团转为一兵团建制,在王震、徐立清的带领下进驻新疆,建立政权,后毛主席又下令将当地起义部队改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政权稳固后,建设新疆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维持生活尚且困难,怎有余力投入建设?

于是在中央的指挥下,驻扎新疆的解放军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可边疆地区人本就不多,部队驻扎之后,没有足够的姑娘来解决将士们的婚姻问题,许多人的年纪越来越大,一直拖着也不像话。

自古成家立业是人生大事,大部分人成家之后心也就定下来了。将军王震把这个情况看在眼里,思来想去,他决定向中央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够鼓励一部分女性来参与新疆建设,一来能够加快建设的速度,二来也能解决大家的婚恋问题。毛主席听了之后,立刻批准了。

1952年,在国家的鼓励下,一批山东姑娘和湘西妹子踏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车,这其中就有金茂芳。与其他人对于未知生活的恐惧不同,前往新疆对于金茂芳来说,是崭新人生的开端。

金茂芳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拥有几百亩土地和数十名长工,大伯是国民党的镇长,叔父又和日本人做过生意,种种情况对于金茂芳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解放后,金茂芳渴望能走出家庭,做一个不受别人和社会歧视的人,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1952年5月,新疆的部队在县城招收女兵,金茂芳又是高兴又是忐忑,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高兴着期盼已久的事终于发生了,又忐忑着自己的出身是否能够通过选拔。她想了很久,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不管结果如何,努力争取过才能不留遗憾。

天刚亮,她就从床上弹起来,穿好衣服往县里跑去。到了报名点,她先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又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出身问题。谁知接待她的军官肯定地说:“只要肯努力,好好表现,出身不好不是问题,我们都收。”

于是金茂芳二话没说便报了名,生怕对方后悔。回家的路上她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轻盈了,自己终于能实现心愿了。

报名去新疆当兵的事,金茂芳事先没有和家里人商量,回家后只是告知了他们一声。她的父母一听都急坏了,女儿才19岁,从未出过远门,如今却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这怎么行?于是全家人轮番上阵,一遍遍地劝她改变心意,可金茂芳铁了心要去,谁说都没有用。最后她的父母只好妥协,同意了她的决定。

上世纪50年代,那个扎根新疆的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后来怎么样了?

年轻时的金茂芳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新疆”

金茂芳高兴极了,早早地收拾好了行李,就等人通知动身了。可是她左等右等,一连等了三个月,也没有任何消息。她就连晚上做梦都梦到在去新疆的路上,时间一久,她开始害怕起来,是不是上级反悔了?嫌她出身不好,不想要她了?金茂芳越想越焦虑,生怕攥到手里的希望又破灭掉。

好在一切都是她的胡思乱想,上级的通知终于到了,让她第二天带着行李到指定地点集合,和其他姑娘一起前往新疆。出发的那天,她父亲因为有事出门了,金茂芳等不及要出发,就自己背着行李前往集合点,坐上了前往新疆的汽车。

可谁知,从未出过远门的金茂芳刚到西安就病倒了,带队的人见她痛苦,就想把她留下来治病。金茂芳挣扎着拒绝,咬着牙说:“我既然决定来了就不准备再回去,就是死,我也要死在新疆。”

就这样,她跟着队伍坐完汽车坐火车,日夜赶路,一个月后终于到达了新疆石河子。在车门打开后,这群姑娘们都傻眼了,虽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是这茫茫戈壁滩和割脸的西北风是她们想象中的新疆所没有的,一时间哭声此起彼伏,不少人都哭着喊着要回家。只有金茂芳表现不同,她第一个跳下车咯咯笑,因为她清楚自己是为什么离开老家到这里来的。

这批女兵到了新疆之后,最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思想,在组织的安排下,她们参加了扫盲学习,金茂芳也就此实现了上学梦,这更让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在三个月的学习中,她们不仅读书认字,还学习到了部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认识到了自己前来援疆建设是多么伟大、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经过这次学习,大家的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金茂芳也认识到了自己为了改变出身而来是多么渺小的想法,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建设者,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自己以及他人创造美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她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劳动为祖国做出贡献。

上世纪50年代,那个扎根新疆的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后来怎么样了?

当组织询问她想要做什么工作的时候,金茂芳想起来学习的时候,老师讲到过一台拖拉机能够抵得上一个连的劳动力,既然是建设新疆,劳动力自然是越多越好,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开拖拉机。此时的队伍里大家都讲男女平等,并不会因为她是女同志就有所偏见,因此组织上通过了她的申请。

这一年的冬天,金茂芳和其他十几个选择开拖拉机的姑娘,一起学习相关的原理和知识,一直到第二年3月,她开始驾驶拖拉机进行耕地。当她第一次把拖拉机发动之后,激动得直发抖,脚下的土地仿佛成了她的人生,而她则驾驶着拖拉机,开始辛勤耕耘。

用7年时间干完了22年的活

1953年,金茂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加入了共青团,那一刻她激动坏了,自己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团员!从那以后她工作更加卖力,希望自己的付出配得上组织对她的认可。

只是对于二十出头的姑娘来说,戈壁滩上的垦荒生活还是苦的。那个时候她们的帽子没有帽檐,衣服没有领子,住的是简陋的地窖,喝的是沙漠上的自然积水,这些她都可以克服,唯有两次让她想起来就后怕。一次是她在地头等着接战友的班,因为实在太困了就躺着眯了一会儿。谁知迷迷糊糊间感觉背上一片冰凉,她猛地伸手一拽,竟然是一条大花蛇!幸好没有被咬到,但她还是被吓得大哭了一场。

另一次是收麦子,因为想早点收完,天黑了金茂芳也没有回去,一直干到很晚。正当她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发现附近多了两个绿油油的亮光,是狼!这样的距离逃跑已经来不及了,金茂芳灵机一动,把刚割好的麦子堆在自己身上,就这样躲了一晚上才敢出来。即使这样,她在工作上也丝毫没有懈怠和退缩,样样都要做到最好。

7月的石河子热得仿佛天降流火,开拖拉机耕地就要在太阳下暴晒,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茂芳依旧坚持劳作,最辛苦的时候她曾三天四夜没有下过拖拉机。而在冬天,就算金茂芳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寒气也会透过衣物浸到骨子里。连机器都无法抵御寒冷,油箱经常因为低温而冻住,拖拉机无法发动,金茂芳就用嘴把油吸出来,最后嘴都被冻在了油管上,一扯粘掉一层皮。

在金茂芳这里,好像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她总能想出解决办法。1959年,她如愿入党。此时的她已经被任命为莫特斯机车组组长,为了以身作则,她永远干得比别人多,别人的拖拉机带一台耕地机,她却带两台,别人只能耕四行,她却耕八行。部队的人提起她总是要竖大拇指,每一个人对她都是心服口服。

上世纪50年代,那个扎根新疆的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后来怎么样了?

1962年,兵团评比劳动模范的时候,金茂芳入选了,1965年,军垦战士人人要学习的“十二面红旗”中也有她。

可是在组织通知她被树为“十二面红旗”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推脱,她跟领导说:“我出身不好,还是让别人去吧。”

领导对她说:“我们评选劳模跟出身、成分没有关系,只看个人贡献,劳动模范都是干出来的,还有谁能比你干得多?”金茂芳听完这些话,十分开心组织对自己的认可,只是并没有从内心放下这个包袱,一直到她见到周总理。

1965年7月5日,一大早就有人找到金茂芳,告诉她赶紧准备准备,等会儿周总理要到石河子考察,会接见她和其他几位劳模。金茂芳一听,整个人都紧张了起来,片刻也不敢耽误,立马往团部赶。到了团部之后没多久,金茂芳就看着周总理和陈老总在兵团首长的陪同下向她们走来。

总理同大家亲切地讲着话,嘘寒问暖,并一一握手,很快就来到了金茂芳面前。金茂芳跟总理握了手,她对总理的第一印象就是很瘦,但特别有精神。她原本以为总理不会对她有印象,谁知首长向总理介绍了她,说她是一个出身不好的劳模。总理一听,又重新拐回头,和她再次握手。

就在金茂芳不知所措的时候,总理说出了一句让她彻底放下包袱的话:“出身不由自己,但是前途和道路是可以选择的。”金茂芳自从来新疆之后,内心深处始终无法释怀自己过去的身份,直到此刻,她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后来她还和总理合了影,这张合照她时常拿出来怀念。

1976年,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到新疆,金茂芳抱着这张合影放声大哭。对她来说,虽然只和总理见了一面,却影响了她一生,也正是因为总理的那句话,让她决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新疆。

一直到今天保留着她创下的记录:7年的时间里,累计工作33395个小时,完成25万个标准亩,节约用油52145公斤,节约机车维修费八万多,完成了22年的任务。也就是说,同样是7年,她干了别人三倍多的工作量!

上世纪50年代,那个扎根新疆的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后来怎么样了?

心许一人,至死不渝

在劳动方面,金茂芳做到了最好,而当初鼓励她们来到新疆,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那就是解决部队战士们的婚姻问题。起初许多女兵不同意,因为自己青春正好,而部队里的男同志大多都已经快四十岁了,巨大的年龄差让她们难以接受。

但是金茂芳不一样,从她为了改变命运毅然决然来到新疆就能看出,她是一个十分有主见的人,自然也不愿意在婚姻方面将就。金茂芳本就长得好看,高颜值吸引了一众人的目光,副营长和司务长先后向她表达爱意,托人来说媒,都被金茂芳拒绝了。甚至有人想要借组织的名义让她顺从,金茂芳却摆出了少数民族的身份,当时回族和汉族不能通婚,这样一来谁也无法强迫她。

金茂芳这么“犟”也是有原因的,她早已心有所属,对方叫王盛基。他13岁就被抓壮丁来到新疆当卫生员,部队改编后成为了兵团里的文教,1953年被调到了金茂芳所在的机组。当时的他年纪轻轻,又有文化,长得还好,一下子就成了姑娘们的心头好,金茂芳也不例外。

因为两人经常在一起工作,一来二去地就熟悉起来,日常相处中渐渐萌生了不一样的情愫。1955年,兵团的将士们根据中央的号召就地转业,成为了军垦职工,他们两个人又被分配到了石河子的机耕农场,缘分令两颗心紧紧靠在一起。这一年的秋天,在这个粮食丰收的季节,他们向组织上提交了结婚申请。

这原本是十分美好的一件事,可谁知半路杀出了“拦路虎”,当初金茂芳用来拒绝别人的理由,也成了他们组建家庭的障碍,回汉不能通婚!被组织拒绝之后,金茂芳大哭一场,然后找到王盛基,同他说:“既然结不成婚,那我也不能耽误你,你该找新人就找吧,反正我是不会和别人结婚了。”

王盛基痛苦地说:“你不找,我也不会找,我们一起等,等组织同意的那一天!”

两人互通了心意,就更加坚定了对方就是陪伴自己度过一生的那个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国家实施了新的婚姻法,将原本不合理的政策废除,包括回汉不通婚。

1956年12月26日,金茂芳和王盛基得到了组织的批准,正式结为夫妻。婚后二人都十分珍惜在一起的时间,因为他们在结果未知的时候选择了等待,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上世纪50年代,那个扎根新疆的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后来怎么样了?

金茂芳一家三口

后来金茂芳被派去开发莫索湾,这一年的冬天十分寒冷,王盛基心疼妻子,特地准备了皮大衣和皮毡筒,可即便如此,零下45度的天气依旧将金茂芳冻得手脚都僵了。每一次她从拖拉机上下来,都能看到丈夫在旁边等她,并用自己的手和怀抱给她取暖。王盛基人十分老实,可在对待金茂芳这件事上,却从来没有马虎过。

有一次,金茂芳戴着他价值200多元的手表去劳动,过程中不小心弄丢了,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只好抹着眼泪回家给丈夫道歉。谁知王盛基丝毫没有生气,反而安慰她都是身外之物,在他看来,多贵重的东西都没有妻子重要。可是轮到自己就不一样了,有一次他在打球的时候把金茂芳织的毛衣弄破了,像个犯错的小孩子一样耷拉着脑袋回家,不断地跟妻子认错,弄得金茂芳哭笑不得。

两人婚后十分恩爱,却一直没有怀上孩子,不过王盛基并不在乎,毕竟两个人都忙,闲下来的时间和彼此相处都相处不够,有没有孩子不重要。可是他老家的人却十分注重传宗接代,在知道两个人没有孩子之后,一直操心着这件事。

1961年,他的弟弟带着刚出生半年的儿子来到了石河子,说是自己有五个孩子,听爸妈的话过继给哥哥一个。王盛基两口子虽然想推辞,但见这么小的孩子跟随大人长途跋涉,实在不忍心,就留下了。随后他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了他们,如此一来也算儿女双全了。

两个人在婚后的那些年里,工作上相互帮助,生活里互相爱护,从来没有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然而在1972年,王盛基被确诊为胃癌,只能住院。在住院期间,他只愿意让妻子陪在身边,其他谁也不想见。而金茂芳也寸步不离地照顾着丈夫,陪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6个月。

王盛基离开的时候,金茂芳才38岁,失去爱人的痛苦对她打击太大,曾一度冒出了随他而去的想法,但是看着11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她又不忍心让他们接连失去亲人,只好打起精神撑起这个家。

上世纪50年代,那个扎根新疆的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后来怎么样了?

金茂芳和儿子

后来金茂芳被调到石河子农机局,她在新的岗位上依旧尽心尽力,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先后获得了5次嘉奖。也有人看她年纪尚轻,想要再次给她说媒,都被她坚定地拒绝了,在她的心里,丈夫的位置只能是王盛基,再也容不下别人了。好在他们的孩子争气,长大后不仅入了党,还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者,这令金茂芳十分自豪。

1988年12月,她到了退休的年龄。辛勤劳作一辈子的她本可以安享晚年,可金茂芳却闲不下来,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这个社会发挥着自己最后一点余热。此外,她的事迹被拍成了纪录片,感动了无数人,也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8年6月,“十大戈壁母亲”评选活动展开,最终入选的名单中就有金茂芳。2009年2月,“新疆十大杰出母亲”评选结果里再一次出现了她的名字,大家对她的贡献十分认可,觉得一切荣誉对她来说都是实至名归。

在众人眼中,她是建设边疆的杰出女性,可是在她眼里,自己却是一个不称职的女儿。自从1952年离开山东前往新疆,她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只在第一次回家的时候见过父母一面,第二次再回去家里就只剩大姐一个人了,她连父母什么时候去世的都不知道。进入新世纪之后,她也回去过几次,但此时连唯一的大姐也去世了,再回去只能徒增悲伤。

最后一次见父母的时候,两位老人曾问过她后不后悔当初做这个决定,她坚定地摇了摇头。虽然自己亏欠父母太多,但是能够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她永远不后悔前往新疆,在她心中,新疆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乡,寄养了她,又承载了她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新疆   石河子   拖拉机手   劳模   山东   拖拉机   兵团   出身   总理   部队   姑娘   父母   年代   组织   孩子   时间   人生   旅游   金茂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