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新藏公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起初北起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的零公里石碑,南至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全长1306公里,是连通两个自治区的重要交通动脉。后又向南延伸至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查务乡2140公里石碑,在此与318国道相交。新藏公路又是219国道的一部分,2018年3月5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公路网命名编号调整工作的通知》,将219国道北端延至新疆喀纳斯,南端延至广西东兴 ,经过新疆,西藏,云南,广西4省,新219国道全程长达10860公里,取代318国道成为如今中国最长的国道。

艰难修筑

1950年,西藏尚未解放,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即命人开始尝试修筑新藏公路,最初计划沿着克里雅古道修筑公路,从和田地区东部的先拜巴扎镇直接向南,穿越昆仑山,前往西藏阿里地区。新疆地区习惯将山顶的隘口称作“达坂”,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之际,筑路大军抵达阿什库勒火山附近一处海拔5114米达坂,新疆与西藏分界处的克里雅山口已然在望。可惜恰在此时,阿什库勒火山却突然爆发,工程不得不放弃。因火山喷发的气体散发着浓烈的硫磺味,这个达坂就被称作“硫磺达坂”。值得一提的是,阿什库勒火山爆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观测到的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火山爆发!

经过重新勘测,工程人员决定沿着克里雅古道西侧的桑株古道修筑新藏公路。公路从喀什地区叶城县出发,进入喀喇昆仑山脉后折向东南,沿着叶尔羌河谷和喀拉喀什河谷前行,抵达和田地区南部的大红柳滩后,向南翻越昆仑山,抵达西藏阿里,又继续向南延伸至普兰县,全长1306公里。1957年10月5日,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名闻天下的拉萨布达拉宫(拍摄:耿寒星)

新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穿越举世闻名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岗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脉,4000米以上路段有915公里,5000米以上路段有130公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路”。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况最艰险的公路。全线几乎所有路段均为高寒缺氧的无人区,冬季气温达零下40℃,沿途横卧着逾千公里的荒漠戈壁、永冻土层和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从大红柳滩到松西乡路段244公里是彻底的无人区几乎见不到人烟。新藏公路又是一条“边境公路”,几乎紧贴着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边界前行,对国防极为重要。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叶城烈士陵园中陈列的20世纪60年代行进在新藏公路上的东风EQ240型卡车(拍摄:张亦航)

边防证

这样一条险峻异常却又风景绝美的公路,笔者自然向往已久,遂于2020年国庆节期间,开启了探访新藏公路的历程。拉萨每天只有一班汽车前往阿里,从北郊客运站发车,票价652元。

众所周知,前往西藏和新疆部分边境地区是需要携带边防证的,边防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的简称,可在居住地办理,也可在拉萨办理。居住地办理一般比较简单,比如在上海只需携身份证去派出所,10分钟就办好了。边防证上虽然有贴照片的位置,但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同时交验使用时可不必贴照片。走新藏公路全程需2张边防证,西藏和新疆要分别办理。可惜笔者出发的时候,居然将边防证忘在了家里,待想起时人已在拉萨,只得拨打西藏武警边防总队的电话询问,被告知有复印件的话可以补办。遂通知家人将边防证扫描后上网传来,打印后连身份证一同交到边防总队,只用了10分钟就办妥了,并非像网上传闻的那样麻烦。中途汽车经过日喀则地区仲巴县附近的一个检查站时,开始查边防证,随车两位未携带边防证的旅客被直接拦截下车,勒令原路返回,丝毫不能通融。到了阿里,还需办理新疆的边防证,持身份证到阿里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也只用了不到半小时,政务中心一般只在下午17:00左右上班,在阿里办边防证需算准时间。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边防证正面(图片来自网络)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边防证背面(图片来自网络)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阿里地区政务服务中心(拍摄:张亦航)

前往阿里

从拉萨汽车前往阿里的旅客着实不多,只有12个,一大半的座位都是空着的。拉萨至日喀则的公路基本是贴着雅鲁藏布江前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峡谷,雄奇险峻自然名不虚传。因为可以顺着河谷“走捷径”穿过大山,此段219国道相对平缓,并无盘山公路。过了日喀则市区,公路便与雅鲁藏布江分道扬镳,周围尽是一望无际的青稞田与零零散散的村庄。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拉萨市内的青藏、川藏公路通车纪念碑(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拉萨市区的江苏路建成纪念碑,拉萨人民以此向当年出资援建这条路的江苏省政府表示感谢(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雅鲁藏布江(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江孜县境内的白居寺,在318国道上可以看到(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日喀则附近山坡上“世界青稞之乡欢迎您”的字样(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路旁藏民村庄里的白塔和玛尼堆(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路边聚在一起喝酥油茶的村民(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牧民的羊群(拍摄:张亦航)

行至拉孜县,车在路旁一家小饭店前停下,旅客们下车吃饭。饭菜并不好吃,而且非常贵,总共花了40多元钱。傍晚时分,经过查务乡,219国道与318国道在此分开,318国道往南一直通往定日、聂拉木等县,是游览珠穆朗玛峰的必经之路。219国道则继续往西,虽说有了些山路,却也谈不上险峻。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珠穆朗玛峰,摄于珠峰大本营,实际上在219国道上是看不到珠峰的(拍摄:殷子鸣)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傍晚的河谷,美丽的树林(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花了近40元钱的晚饭(拍摄:张亦航)

夜里十点多钟,车到仲巴县境内一个检查站,第一次被要求出示边防证,有两位未带边防证的旅客被拦住,不允许通过,且需要自行想办法返回拉萨。过了检查站,周围又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之中,且道路颇为颠簸,众人皆有睡意。两个司机轮流开车,不知不觉到了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车在路边随便找块空地停下,司机和旅客都蜷在座椅上,睡到拂晓。在帕羊镇吃了早餐,继续前行,从叶城方向数,新藏公路10个达坂中的最后一个——马攸木拉达坂出现在眼前。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晨曦中金色的雪山(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路旁悠闲散步的马匹(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雪山与牦牛(拍摄:张亦航)

马攸木拉达坂海拔5211米,距离叶城1500公里,是日喀则地区与阿里地区的分界点,也是新藏公路沿途10个达坂中的最后一个。新疆地区习惯将山顶的隘口称作“达坂”,而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其它地区一般就直接称“山口”。阿里境内的隘口也叫“达坂”,这是一种历史的沿袭,毕竟当初新藏公路是从新疆方向修入西藏境内的,也就“顺便”将“达坂”这个称呼带入西藏。更何况1951至1979年2月,阿里地区由新疆托管,1979年3月7日才复归西藏领导,使用“新疆特色”的“达坂”一词也算“自然而然”。从叶城方向数,新藏公路共有10个达坂,新疆和西藏境内恰巧各有5个,依次为库地达坂、麻扎达坂、黑卡子达坂、康西瓦达坂、奇台达坂、界山达坂、松西达坂、红土达坂、拉梅拉达坂和马攸木拉达坂,除库地达坂外,其余达坂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最后6个达坂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马攸木拉达坂(拍摄:张亦航)

翻过马攸木拉达坂,便来到霍尔乡,著名的旅游景点,“神湖”玛旁雍错、“鬼湖”拉昂错和“神山”冈仁波齐峰先后浮现在眼前。海拔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是冈底斯山脉的第二主峰,也是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等多个宗教的神山,常年有来自各个国家的信徒来此虔诚的转山、祭拜。山体呈金字塔形,极有层理,山顶白雪皑皑,与不远处湛蓝色的“神湖”和“鬼湖”相映成趣。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神湖”玛旁雍错(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湛蓝色的湖水与远处的雪山(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鬼湖”拉昂错(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冈仁波齐峰(拍摄:张亦航)

札达县境内的古格王朝遗址和札达土林也是阿里地区非常著名的景点,在索堆村附近有一条小路通往札达县城,不过据说走这条路到景区得耗费大半天时间。再前行约80公里,阿里昆莎机场出现在新藏公路西侧,这是个军民合用机场,故而不允许拍摄,机场海拔4274米,是世界海拔第四高的机场。又向北走了50多公里,翻过一段盘山路后,才抵达终点狮泉河镇。

狮泉河镇海拔4273米,隶属于噶尔县,是阿里地区行政公署和噶尔县政府所在地,距新藏公路起点叶城1058公里,距拉萨1655公里。城区面积很小,仅数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十多万。狮泉河穿城而过,这条河又称“森格藏布”,发源于冈仁波齐峰北侧,在中国绵延约500公里后出境,改称“印度河”,先后流经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汇入印度洋。在狮泉河镇城北山坡上,“毛主席万岁”五个巨字格外醒目,整个镇上都能看到,这个山头就被称作“万岁山”。巨字修筑于1967年5月,当时狮泉河镇的驻军和民众还不到千人,几乎全部参与此工程。每个字长23米,宽为6米,2005年,巨字获得了红色岩石堆石砌汉字基尼斯之最证书。当夜,笔者就住在狮泉河镇,在与旅馆老板的聊天中得知,仅仅不到十年前,狮泉河镇还很冷,冬季能到零下40℃,门前的积雪能有一人多高。不到十月,就大雪封山,几乎与外界隔绝。老板有个舅舅,前些年腊月突发胃穿孔,按理说只是个小病,但因当时镇上医疗条件极差,只得连夜紧急送往新疆叶城治疗,结果刚到日土人就没了,这几年气候温暖了很多。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狮泉河镇(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万岁山(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万岁山下,玛尼堆上的彩绘牦牛头骨(拍摄:张亦航)

翌日清晨,笔者来到万岁山西侧新藏公路的一个检查站,几经周转,塞给一位名叫乌依古尔·艾尔肯的维吾尔族司机400元钱,搭乘他的大货车前往叶城。车开出后不久,便是新藏公路的第九个达坂——拉梅拉达坂。拉梅拉达坂,海拔5191米,距离叶城1045公里。达坂周围层峦叠嶂、怪石嶙峋、十分荒凉,恍若置身火星表面,偶尔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藏羚羊或西藏野驴在山坡下散步。汽车在山里转了两个多小时,总算又看到了大片的房屋,日土县城到了,这里距叶城934公里,“日土”在藏语中意为“枪叉支架状山下”,县城北面12公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班公湖。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拉梅拉达坂(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拉梅拉达坂上的藏羚羊(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拉梅拉达坂上的西藏野驴(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日土县城(拍摄:张亦航)

班公湖又称“班公措”或“措木昂拉仁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班公湖是中国和印度的界湖,准确的说是在中国与印控克什米尔之间。面积为604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413平方公里,约占69%;印控克什米尔境内191平方公里,约占31%,平均海拔4400米。班公湖形状狭长,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平均宽4公里,最窄处仅5米,平均水深5米,最大水深41米。最有趣的是,班公湖和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是世界仅有的两个一半是淡水,一半是咸水的湖泊,准确的说中国一侧是淡水,而印控克什米尔一侧是咸水。为了防范印度,班公湖驻扎有解放军的巡逻艇部队,人们将其与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一道,戏称为“西海舰队”。前段时间,中印两国爆发边境冲突的加勒万河谷就在班公湖西北面。新藏公路从班公湖东面经过,紧贴着湖水前行约30公里,湖光潋滟,泛着宝石般的蓝光,与远处皑皑的雪山相映成趣,水鸟上下翻飞,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中印边境据东岸有近百公里,感觉不到丝毫的紧张氛围。据乌依古尔说,由于地处边境,每逢局势紧张,汽车就会被部队征用,往前线送给养,但因为部队给的补偿非常高,他们都很乐意去。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班公湖(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班公湖石碑(拍摄:秦思远)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湖水清如明镜(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多彩的湖水(拍摄:张亦航)

再向前几十公里,到了多玛乡,这里距离叶城829公里,海拔4700米。说是乡镇,其实也就个村庄的规模。多玛乡群山环抱,周边芦苇丛生,成群的黑颈鹤在青纱帐间悠闲的漫步。以前青藏公路沿线,只有多玛、大红柳滩和三十里营房有商店、饭店和住宿,现在又增添了松西村和猛进桥两处。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多玛乡,附近的苇荡中有黑颈鹤在悠闲的散步(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黑颈鹤(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烧水用的太阳灶(拍摄:张亦航)

过了多玛乡,就要翻越新藏公路最高点,海拔5378米的红土达坂了。红土达坂是新藏公路的第八个达坂,距离叶城743公里。虽然是制高点,周围的地势却无险峻之感,甚至略有些平缓,山坡上布满红土,红土达坂也因此得名。湛蓝的天空下,高原上生硬的阳光映照着远处的雪山,折射出耀眼的白光,与红色的土壤和黄色的衰草相映成趣,自然仿佛在这里打翻了调色盘。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爬上红土达坂的道路并不险峻(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红土达坂上,红土、衰草与雪山相映成趣(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红土达坂标示牌(拍摄:张亦航)

紧邻红土达坂的是新藏公路第七个达坂,海拔5248米的松西达坂。红土达坂与松西达坂之间,有个很小的村庄——松西村。松西村隶属于日土县东汝乡,海拔5218米,村舍属典型的藏式建筑,村中有块刻着“藏家第一村”字样的石碑。近年来随着开发旅游的热潮,松西村也有了少量住宿。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松西村(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翻越松西达坂(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天边的雪山(拍摄:张亦航)

翻越松西达坂,一汪淡蓝色的湖水浮现在眼前,湖面蒸腾起淡淡的雾气,恍若跳舞的妖姬,这就是龙木措。新藏公路也随之进入羌塘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幅员辽阔,达24万平方公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却也是绵延数百公里的无人区。过了龙木措和另一个高原湖泊红山湖,再拐一道弯,便是界山达坂。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龙木措(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红山湖(拍摄:张亦航)

界山达坂无疑是新藏公路10个达坂中最有名的,海拔5347米,距离叶城705公里,是西藏方向数第六个达坂,也是西藏境内第一个达坂。常年奔波于新藏公路的司机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麻扎达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达坂旋,九十九道弯;界山达坂弯,伸手可摸天。”虽然名为“界山”,但这里只是西藏和新疆的旧省界,新的省界已移至界山达坂西北方向约50公里处。虽已不是省界,但过了界山达坂,就已进入大名鼎鼎的阿克赛钦地区。“阿克塞钦”是突厥语“Aksai Chin Basin”的音译,意为“中国的白石滩”,“Chin”是“秦”的意思。该地区位于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之间,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海拔几乎都在4000米以上。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攀爬界山达坂(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界山达坂标示牌(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界山达坂上的藏羚羊(拍摄:张亦航)

界山达坂至新疆境内的下一个达坂——奇台达坂,之间约170公里路段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称号“死人沟”,死人沟又名“泉水沟”。虽然地势较为平坦,并无险路,但气候却极为恶劣。死人沟的海拔在50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很容易因为高原反应出现肺水肿或脑水肿,引发死亡。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大风、降温、雨雪骤然而至,瞬间转换,此种情形是家常便饭。死人沟是桑株古道的一部分,曾有不计其数的商旅以及牲畜殒命于此,死后由于山高路远,尸体无法运回家乡,只能就地掩埋,成为孤魂野鬼。传说,经年的积累,这里曾经白骨遍地,坟冢累累,晚上会不时出现令人胆寒的鬼火。常年跑新藏公路的司机中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班公湖里洗过澡,界山达坂撒过尿,死人沟里睡过觉。”以此形容过人的胆识,据乌依古尔说,死人沟的夜晚,有时风声如鬼哭,十分瘆人,还得把车门关好,因为外面有狼群游荡。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红色的雪山,死人沟的特点便是极致的荒凉、极致的诡异与极致的美丽(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雪山下的湖泊(拍摄:张亦航)

越过界山达坂,就是西藏境内最后一个检查站——泉水湖检查站,海拔5118米。检查站因旁边的泉水湖而得名,湖水呈现出深蓝色,十分清澈。关于泉水湖的由来,当地藏民间流传着一个荒诞诡异的传说,附近的某个山沟中有一具人骨骷髅,湖水是从骷髅的七窍中流出来的!现在的检查站其实是第二代建筑,老检查站已被上涨的湖水淹没,灰色而黯淡的楼房废墟矗立的湖水中,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泉水湖以及淹没在湖中的老检查站(拍摄:张亦航)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蔚蓝色的泉水湖,乍看之下如图大海一般(拍摄:张亦航)

过了泉水湖,地势更趋平坦,山峦也悄然退到了远处,一望无际的黄沙出现在周围,显得极为荒凉。忽然,一扇大门横跨公路,门楣上写着“藏西秘境,天上阿里,欢迎再来”的字样,新疆到了!

随行 | 高原边陲创奇迹——穿越新藏公路(上)

新藏省界(拍摄:张亦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叶城   昆仑山   狮泉河   界山   边防证   拉萨   公路   检查站   红土   边陲   阿里   西藏   新疆   海拔   国道   高原   奇迹   地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