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授衔。此次授衔中出现了很多故事,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就是粟裕主动推辞元帅”,据说本来毛泽东准备授粟裕元帅军衔,但粟裕坚决推辞,最终被授予了大将。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粟裕

但这个故事仔细推敲起来是站不住脚的,那么真实的历史到底如何呢?

1.“粟裕主动推辞元帅”的出处在哪?

这个故事出自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录,他的说法是: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李银桥

当时中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明确表示粟裕可以当元帅,他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但粟裕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却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议论这些都是低级趣味,没有什么意思。”

毛泽东知道粟裕的话后,不禁感叹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然主动让元帅衔,比起那些为了肩上一颗星而闹得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毛泽东

周恩来也说:“粟裕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最后拍板:“而且是第一大将。”

这个故事后来流传很广,所以大家也普遍认为:粟裕不当元帅,确实是他主动推辞的。

但这个故事只出现在李银桥的回忆录中,并没有其他的记载,如果粟裕真的入选了元帅候选人名单,应该是能够查到相关资料的,仅凭李银桥的一家之言,缺少其他的直接佐证,显然不能令人信服。而且李银桥回忆此事时年龄已经很大,存在误记也是有可能的。

2.粟裕没当上元帅的根本原因还是资历不够

1955年的授衔其实早在1952年冬就开始着手准备,流程是非常严格的。1955年1月14日至15日,中央军委召开座谈会,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会议经过充分研究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1955年授衔时的军衔

当时的军委主席是毛泽东、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 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11人,按照会议的初步决定,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其余11人则授予元帅军衔。

但毛泽东本人后来坚决放弃了大元帅这一军衔,邓小平也因为已经不在军队工作,最终没有授衔,元帅军衔最后授予了其余的10名军委委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十大元帅”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十大元帅画像

当时的粟裕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并不是军委委员,所以也就不可能进入元帅的候选名单。

在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这几个条件如果要细分,主要为以下几个条件:

1、革命根据地参与创建者;

2、红军时期军团(或者军)级领导职务;

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职务;

4、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军(野战军)领导职务;

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职务。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1955年授衔典礼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粟裕这几个条件好像都不满足:

1.粟裕参加南昌起义时仅仅是班长,然后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到1929年才升任营长,自然不能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参与创建者;

2.粟裕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红十军团参谋长,并没有当上军团长和军团政委,也不能算是军团级领导人;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红军时的粟裕

3.抗日战争时期,粟裕的最高职务是新四军第一师师长,也不是新四军军级领导人;

4.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最高职务是三野的第一副司令、第二副政委,仍然算不上是方面军的领导;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解放战争时的粟裕

5. 授衔时,粟裕既不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也不是中央军委委员。

所以粟裕这几条硬性指标都没有达到,确实是不够授予元帅军衔的。

我们可以再看看“十大元帅”的资历:

1.朱德: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1930年,他担任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1931年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授衔前他是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毫无疑问,他应该排在元帅的第一位。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朱德

2.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从平江暴动到朝鲜抗战,他一直处于第一线指挥,授衔前他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所以排在元帅第二位也是没有争议的。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彭德怀

3.林彪:是第四野战军的代表,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佼佼者,授衔前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林彪

4.刘伯承:是第二野战军的代表,而且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影响非常大,授衔前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刘伯承

5.贺龙: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而且创建了红二军团,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授衔前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贺龙

6.陈毅:早年曾任红四军前委书记,既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者,又是新四军、第三野战军的代表人物,授衔前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陈毅

7.罗荣桓:我军著名的“政工元帅”,他的入选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抗战期间他率部挺进山东,军政一把抓,一手创建了山东根据地,毛泽东曾称赞他说:“换上一个罗荣桓,整个山东就盘活了!”授衔前他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所以他占据一个元帅名额也是当之无愧。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罗荣桓

8.徐向前: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人物,由于红四方面军在我军人数众多,必须要有代表入选,授衔前他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所以也理应入选。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徐向前

9.聂荣臻:早在黄埔时期就担任军校政治教官,是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人物,授衔前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的资历也是粟裕比不了的。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聂荣臻

10.叶剑英:红军时期就担任总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又担任八路军参谋长,还曾在南昌起义和长征时两次挽救党和军队,授衔前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代部长,也理应入选。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叶剑英

这么看来,粟裕的资历和“十大元帅”相比,确实差距很大,元帅的评选,不仅要考虑战功、德才等因素,也要考虑资历和在全军的平衡,所以粟裕落选元帅并不冤枉。

3.确实有人主动推辞元帅,但不是粟裕,而是罗荣桓和叶剑英

授衔时,罗荣桓担任总解放军政治部主任,直接参与和领导了这项工作,他曾主动给中央和毛泽东写信,说明自己参加革命较晚,对革命贡献不大,请求不要授予他元帅军衔。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毛泽东给罗荣桓授衔

叶剑英在军衔召开讨论军衔的座谈会时,因病没有出席,但他看到要授予自己元帅的报告时,主要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想法:“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但罗荣桓和叶剑英最终还是被授予了元帅军衔,这也从侧面说明,如果资历和贡献足够,即便自己推辞,中央仍会授予将帅们对应的荣誉的。

4.粟裕虽然没有推辞元帅,但曾“两让司令”

粟裕第一次“让司令”是在1945年10月,中央为了统一指挥山东和华中的部队,决定成立华中军区,初步决定由粟裕任司令员、张鼎丞任副司令员。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张鼎丞

但粟裕接到通知以后,马上向华中局建议:“张鼎丞同志在中央工作多年,对中央的方针政策理解深刻,当司令员合适。”

之后粟裕又给中央发电,再次请求说:“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经过粟裕的再三请求,中央最终决定让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粟裕在副司令的岗位上也主动配合张鼎丞,把工作完成得非常好。

粟裕第二次“让司令”是在1948年5月,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调任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中央和毛泽东都决定让粟裕接任陈毅的职务,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陈毅和粟裕

但粟裕却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为了团结下面的同志,他请求中共中央保留陈毅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自己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代前委书记职务。

这样粟裕相当于没有得到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却要承担这个职务所带来的责任和义务。中央经过考虑,再次同意了他的请求,此后粟裕一直以代司令兼代政委的身份带领华野作战,直到1950年8月全国解放战争基本结束后,他才因病离职休养。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的真实原因,根本不是主动推辞,而是资格不够

粟裕

通过“两让元帅”的故事,足以说明粟裕不求名利、高风亮节,所以即便没有“粟裕主动推辞元帅”这一说,也不会影响他的伟大。

粟裕大将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南昌起义   元帅   解放战争   中央军委   国防委员会   野战军   军衔   政委   资历   大将   司令   军团   职务   主动   时期   原因   中央   资格   真实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