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综述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数不清的文化宝藏。如,天坛、龙门石窟、颐和园、莫高窟等等。

在这之中,一座已经存在1300多年之久的巨大佛像,屹立于四川省乐山市。在佛像脚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这就是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坐落于凌云山,背靠栖霞峰,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汇聚了乐山山水的人文景观精华,为这座城市增添不少魅力。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竣工于贞元十九年,历时约九十年。“乐山大佛”其实是后人根据佛像所在的地理位置而起的名字。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我国曾启动“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其间,专家在佛龛窟右侧的峭壁上发现了一面巨大的摩崖碑。这就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上面记录了关于乐山大佛的宝贵资料。

由此得知,乐山大佛的官方名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佛石像”。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雅客在大佛面前停驻脚步,为这宏伟壮观的艺术品激扬文字,留下珍贵的文学作品。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乐山大佛因何而建

通过专家们的考察和查证,乐山大佛所刻的其实是一尊弥勒佛。唐代人们崇拜弥勒佛,认为弥勒佛能带来好运庇佑苍生。而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弥勒佛的造像历经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菩萨造型,是弥勒成佛之前的样子;第二个阶段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弥勒佛;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也就是如今我们经常见到的弥勒佛造型。乐山大佛则属于古弥勒佛,与印度佛像的造型迥异。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在古代,建造佛像的初衷都是为了制服洪水。人们根据《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的描述记载来看,建造大佛的是一位名为海通的僧人。

海通本名清莲,十二岁出家,拜入高僧慧净门下修行。彼时,许多人皈依佛门修行,铸造了大量佛像,佛法在唐朝盛扬,慧净功不可没。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二十四岁时,海通辞别师父游历天下,最终来到了凌云山。这里面朝三江,背抵云霞,深深吸引了海通。于是,他选择在凌云山上搭起一座茅屋修行。

在当时,水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无论是往来贸易的商贾还是返乡的老百姓,甚至行军作战的队伍,都要乘坐船只渡过江面。

但是,由于三大江汇聚于凌云山麓,每到夏季汛期,水势凶猛,恶浪滔天。过往的船只经常被风浪掀翻,附近的良田也被淹没,当地民众因此苦不堪言。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这样的情景被海通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日夜思索,终于想出了造佛镇水的办法。在江边的峭壁上凿刻一座世间最大的弥勒佛,让他安澜镇涛,庇佑人民安居乐业。

佛像建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大佛建造的初期,海通作为一个普通僧人,单凭一己之力并不足以完成这项庞大的工程。于是海通开始四处云游,筹集资金、雇佣工匠,耗尽了毕生心血。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要建造如此巨大的一尊佛像,所耗费的钱财数目不可小觑。这样一大笔钱财引来了嘉州郡守的垂涎。

郡守带了一大批随从前来向海通讨要修造佛像的资金,海通面对压迫和威胁毫不畏惧,断然拒绝。并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他的话激怒了郡守,郡守称不相信有人会挖出自己的眼睛。海通毫不犹豫地挖出了自己的一只眼睛,放在铜盘中,举给郡守看,郡守大惊失色,仓皇而逃。

海通剜目明志的浩然正气,更坚定了人们建造大佛的决心。但是由于人力、物力的匮乏,直到海通圆寂,大佛才堪堪修到肩部。

在这之后,这项工程一度中断。直到剑南道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才带领工匠继续修造佛像。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这尊佛像凝聚了三代工匠和三代修建者的血汗,岁岁年年,保护和庇佑着脚下的苍生。江流逐渐归于平静,人民的生活也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历代建造者似乎也将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倾注到了佛像之中,据说,在苦难和灾祸降临世间时,大佛竟也会闭目落泪。可是,佛像究竟是因怜悯世人所遭受的不幸落泪,还是另有原因?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乐山大佛曾经有几次闭眼落泪

根据相关记载,乐山大佛曾经数次闭眼落泪。第一次是1962年,我国遇见了建国以来第一场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灾害。这场自然灾害持续了整整三年,灾情突然而迅猛,粮食产量骤减,连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那时候,不要说肉,大多数人连米饭都吃不上,只能靠野菜、树叶、树皮和水充饥。

在川甘地区,因为干旱导致地面龟裂,河流干涸,无法灌溉作物,几乎颗粒无收,当地居民无法再继续生存下去。很多人在家里被饿死,剩下的人选择迁徙,但在迁徙途中也有人因为无法忍受饥饿和干渴而死去。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灾荒结束之后,光是四川省万源县这一个县城,人口数量就下降了三分之二。更遑论全国各地减少的人口数量总和。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战争、瘟疫、饥荒这三大变量,导致了全球人口的急剧减少。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造成人民死亡率骤增的原因,排在第一名的并不是战争,而是饥荒。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在这场灾难中,乐山市的灾情也很严重,凌云山下三江汇处形成回水,无数饥民的尸体漂浮至此。乐山大佛不忍再看世间的这般苦难,一夜之间闭上了他的眼睛,默默地流泪。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第二次是在1963年,灾情并不见好转,人们还在和残酷的自然灾害作斗争。尽管大佛已经在江畔屹立千年,阅尽人间疾苦,仍然会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无奈,因此,大佛依旧紧闭着双眼。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第三次是在1976年, 唐山大地震发生,死伤数十万。大佛怨天不仁,面含愠色,再一次默默垂泪。大佛这几次闭眼落泪都是在发生灾难的时刻,不得不让人认为,大佛是有人性的,他在和人类共情。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乐山大佛闭眼的真相

在过去,人们总是把乐山大佛的闭眼和睁眼当作未解之谜。这几次闭眼事件也给乐山大佛蒙上了一层悲天悯人的色彩。

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如今我们已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同样,我们今天也要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去看待大佛闭眼落泪的现象。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佛像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丘陵区,在天然的紫红色砂岩上雕刻而成。大佛处在凌云山主峰西侧的陡崖之上,距离山顶有十多米远,夏季汛期,地表径流从后山而来,流经这处陡崖,最终涌入岷江。从大佛景区内的发育断面来看,地表径流对佛像的冲刷作用是比较强的。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据考证,在佛像雕成的时候,曾经有一座十三层楼阁把佛像保护起来,时称“大像阁”或“大佛阁”。至今,大佛两侧的山崖上仍然残留着多处孔穴和屋檐的痕迹。

但在宋元时期,这座楼阁在战火之中灰飞烟灭,了无痕迹。楼阁对佛像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川荣县大佛和乐山大佛一样,同属红层砂岩,但有挡雨建筑物,其风化程度远不及乐山大佛严重。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在楼阁被毁之后,乐山大佛长时间经受着风吹雨打。再加上气候和昼夜温差的变化,这些物理风化作用都导致砂岩剥蚀程度被加剧。

由于乐山市气候温暖潮湿,佛像岩石常年处于比较湿润的状态,这样的条件有利于苔藓、真菌和植物的生长。佛身裸露的表面经常生长一些小草、苔藓类植物,加速了对大佛岩层的破坏。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植物根系生长的“根劈作用”会对基岩进行物理破坏;植物生长会不断吸收由岩石分解而来的养分,对基岩进行生物化学破坏作用。

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会分解破坏矿物岩石;植物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融入湿润佛像表面的水中,导致这些部分的岩石酸性分解作用十分强烈。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由于这些植物长期存在于佛像表面,带来的一系列效应使得佛像岩层被溶蚀。甚至有的部分开始粉化、或是龟裂成片状翘起。

佛像上的这些微小变化,在经年累月之后逐渐变得让人无法忽视,位于佛像眼部的岩层脱落、溶蚀之后颜色发生变化,再被沉下来的泥沙覆盖,也就出现了“大佛闭眼”的画面。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不过,大佛闭眼落泪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岩石风化剥落。导致佛像闭眼的第二个原因是酸雨,或者叫酸性沉降。酸雨能够加速建筑物的腐蚀,并且对石像的侵蚀作用非常明显。

建国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废气排出却得不到有效处理,增大了酸雨出现的概率。我国正好是继欧洲和北美之外的三大酸雨区之一。

而在乐山大佛所处的四川盆地,由于四面环山,湿气难以外泄,所以酸雨沉降作用在这里又更为明显。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其实,用来凿刻佛像的四川红层基岩,从矿物成分来看,主要是硅酸盐类矿物,按理说应该有很好的抗蚀性。

但实际上,这些硅酸盐主要存在于砂砾或砾石中,胶结物中的硅酸盐类矿物含量并不高。相反,胶结物中铁质和碳酸盐类矿物的含量反而比一般砂砾岩要高。

铁质、碳酸盐类矿物并不耐酸,所以,当酸雨降落,从大佛的躯体中流淌过时,这些砂岩的胶结物就会进行溶蚀破坏,使佛像遭受到严重的损毁。

酸雨降落,会使建筑物变脏、变黑,人们称之为“黑壳”效应。佛像闭眼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酸雨“黑壳”效应的体现。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人们一直传说,乐山大佛的佛身藏有未知的宝藏。在曾经的一次修缮过程中,人们的确发现了一个长方体的暗格,不过里面只有一些石龛。

但其实,佛像头顶的1051个螺髻才是真的暗藏玄机。其中藏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排水渠,能够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不过,这也是导致佛像落泪的原因之一。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佛像的螺髻远看似乎浑然一体,实际上是由石块逐个叠嵌进去的。这些石块之间并没有用泥浆进行粘连加固,因此,每逢雨天,雨水就会从这些石块的缝隙里渗入佛像内部,再从其他缝隙或是破损的缺口中流出来,让人以为是佛像“落泪”了。

佛像受气候影响,本身存在一定的渗水量。这也是佛像落泪的另一个原因。大气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是佛身渗水的主要来源。乐山大佛景区所处的位置是地表及地下水的排泄区。在这个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是基岩裂隙水。水量受降雨等因素影响比较大。进一步又可把它们划分为表层风化带基岩裂隙潜水、层间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三类。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地下水通过佛身渗流,从大佛耳后和后颈处的排水渠道流入岷江。佛像的身体内部其实藏着一个无比巧妙的排水系统。

当初开凿乐山大佛时,由于凿刻佛像对山体的改变,导致地下水的径流途径改变,有一部分流到了佛像之中,其中还包括一部分生活污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避免佛像被损害,建造者设计了一个三层地下排水系统。分别位于两耳、肩上颈部、和胸部。所以,当佛像看起来就像是在流泪时,只是在利用自身的排水系统进行排水。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结语

这样看来,用佛像镇水的说法并非毫无依据,只是镇住水的并非佛像的威严相,而是佛像体内的排水系统,以及当时修建者的超高技艺。只是在当时,人们没有成熟的科学理论,大多数时候,都会凭借宗教信仰来对事物进行阐述。不过,在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流泪,是巧合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岷江   乐山市   大佛   基岩   盐类   郡守   裂隙   都会   酸雨   弥勒佛   砂岩   石像   佛像   矿物   岩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