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媒体平台转载需本人同意方可!

临夏州县五十年代老照片已更新,结合看效果更佳!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7月12日 纪之奇、张鹿彤

暑期将至,各地中学的高中毕业生正在加紧复习功课,准备升学深造。甘肃、四川等地的中学,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正在根据学生的报考志愿和学习程度,采取重新编班分组、建立复习室,配备教师辅导等办法,组织学生复习,为升学做好准备工作。
临夏市第一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付志贤(右前第一人)在和学生们座谈升学问题。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临夏市第一中学的教师们,根据学生报考志愿重新编组,帮助学生复习。这是化学组的学生正在教师的辅导下,在实验室里复习功课。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1年10月20日 敏钟杰

临夏回族自治州商业局综合厂工人在冬季到来之前积极加工皮货。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沿渠各人民公社组成的专业维修队正在维修加固总干渠 1963年7月25日 敏钟杰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北塬公社前石家生产队社员,正在引渠水浇玉米地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大型引水工程北塬渠,在沿渠各人民公社的经常养护下,日益发挥效益,1963年上半年的灌溉面积比1962年全年增加了一倍多。
北塬渠的总干渠和支渠共长68公里,它爬山绕坡,跨沟越壑,把大夏河的水,引向了比临夏市高出150米的干旱北塬,给那里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好处。沿渠的人民公社为了保证渠道安全通水,分别组成了专业队伍,坚持经常的维修保养工作,使这项水利建设工程更好地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3年10月24日 敏钟杰

临夏市城关公社按照国家需要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大麻2098亩(比去年扩大18%),获得了好收成。城关公社堡子大队第十二生产队在向供销社交售大麻。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3年10月26日 敏钟杰

临夏县北源公社崔家大队下队的社员喜收玉米。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3年11月23日 敏钟杰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临夏县的“保安三庄”。旧社会,保安族人民在历代反动政府的统治之下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大多数人都给有钱人家当长工和使女,解放后,保安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行了民改并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水利,开辟梯田,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如今的“保安三庄”,有商店、有学校,人民安居乐业,处处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
临夏县干梅公社干河滩第四生产队的社员们正在犁地,积极为1964年春播作好准备。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临夏县干梅公社的四名保安族青年最近被批准加入共青团,公社党委副书记马全德(左)鼓励他们今后要更好地生产、建设美丽的家乡。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临夏县干梅公社干河滩第三生产队的社员马尕希姆在制作腰刀。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这是在临夏县刘家集小学学习的保安族儿童。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7月15日 敏钟杰

临夏回族自治州综合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科学研究人员,深入农村,和农民一道进行科学实验活动,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促进了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土壤肥料研究室技术员覃绍龙(左)正在给吴家堡大队第三小队科学试验小组的农民技术员们传授土壤养分速测技术。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8月10日 敏钟杰

临夏市枹罕人民公社石头洼大队,三年前,遭受了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但是这个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紧紧依靠贫下中农社员坚持发展集体生产,艰苦奋斗,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试验、推广良种和扩大肥源,使粮食产量逐年稳步上升,全大队平均亩产量1962年比1961年增加25.6%,1963年比1962年又增加了28.7%;同时依靠自己积累资金,增添了农具,发展了耕畜,使贫困的石头洼变成了米粮川。
石头洼大队的社员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为了争取秋粮有个好收成,他们拾野粪、拉城粪,积极扩大肥源。图为第十五生产队的社员向小秋作物糜子地里运肥。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8月13日 敏钟杰

临夏市枹罕公社1964年播种的11000亩春小麦,经过社员们精心管理,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这是马家庄大队第二生产队的社员们抓紧晴天快速打场。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10月8日 敏钟杰

临夏市北塬公社上石家大队,从1960年到现在,先后有140多名初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几年来他们在集体生产中经过刻苦锻炼,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一般农业生产技术,培养起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为改造干旱山区的家乡生产面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回乡知识青年已成为大队生产建设中的一支突击力量。这是车家坪生产队的知识青年社员正在劈坡维修北塬渠。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上石家大队的回乡知识青年,几年来在实际锻炼中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从1960年到现在已有40人参加了共青团,有9人担任了大队共青团支部领导工作。这是团支部副书记晏月娥(右)上团课时向青年们介绍董加耕的先进事迹。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临夏市北塬公社上石家大队的回乡知识青年社员们,劳动之余坚持政治文化学习。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11月13日 敏钟杰

临夏县四堡子人民公社的一位102岁的老人马太平在人民公社的关心照顾之下,生活得安心、幸福。这位在旧社会里曾给官僚地主当过丫鬟的老人,现在受到公社全体社员的尊敬。现在和她的孙女住在一起。生活费用除孙女供养外,还接受公社和区工委的补贴,包括冬夏的衣服。
图为当地干部前来向102岁的马太平奶奶(右二)送衣服。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11月24日 敏钟杰

临夏县最近建成了一座小氮肥厂,并已投产。图为合成车间一角。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11月29日 敏钟杰

临夏皮毛综合加工厂注意发挥少数民族老工人的特长,提高制作皮件的质量,促进了全厂生产的发展。这个厂生产的皮褥、皮衣等防寒用品,质地优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图为皮毛综合加工厂的工人正在给高寒地区制作一批皮衣。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9年10月22日 敏钟杰

临夏州邮电局报务班班长孔文玉刻苦学习报务,兢兢业业工作,连续处理电报七万零九百六十五件无差错。最近三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今年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临夏州县六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9年11月9日 敏钟杰

临夏县城关公社南塬十队社员马占良,过去是队里有名的困难户。1978年,他在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之余,饲养一头奶牛,平均每天挤二十多斤鲜奶供应城里职工,仅这一项家庭副业一年收入达一千八百多元。如今他一家不愁吃穿,还盖了新瓦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临夏   临夏市   团支部   肥源   回族   临夏县   保安族   城关   知识青年   人民公社   生产队   社员   回乡   大队   公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