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CTO王海峰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为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

11 月 8 日,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该奖项被誉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旨在对我国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进行表彰。百度 CTO 王海峰因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卓越贡献,成为 AI 产业界首位获此殊荣的科技工作者。

百度CTO王海峰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为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

光华工程科技奖由中国工程院主管,每两年颁发一次。自 1996 年至今,共有 304 位科学家及 1 个团体获奖。2020 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范围内共产生 296 名有效候选人,最终仅有 40 位专家和 1 个团体获奖,包括中国核动力领域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禄院士,以及为抗疫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全体院士等。

王海峰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近三十年,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成果卓著,是我国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方面均做出重要贡献的知名专家,在国内外学界和工业界均享有盛誉。

王海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自然语言处理及机器翻译研究,并在博士论文中探索了将神经网络技术用于自然语言理解及机器翻译。2010 年加入百度后,他带领团队先后突破大规模高质量翻译知识获取技术、多任务学习方法等,实现多方面的技术创新,打造出服务亿万用户的百度翻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 2015 年率先发布大规模神经网络翻译系统。目前,百度翻译已支持 203 种语言互译,日均翻译量超过千亿字符,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

除了机器翻译之外,王海峰带队攻克了开放域多形态知识挖掘难题,实现了大规模实体归一融合,构建多源异构超大规模知识图谱。目前,百度知识图谱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知识图谱,包含 50 亿实体、5500 亿事实,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日均使用量超过 400 亿次。

而在语言理解方面,王海峰提出了语言知识融合机器学习的多层次语言结构分析和多源信息融合的深度语义理解方法,系统突破跨模态语义理解技术瓶颈,成功研制智能搜索引擎,让用户更便捷高效获取信息、知识与服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3 年,王海峰出任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ACL(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的主席(President),成为ACL五十多年历史上首位华人主席。2016 年,王海峰当选为 ACL 会士,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中国大陆科学家。ACL授予王海峰会士称号的评价是“在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引擎技术领域,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海峰带领团队打造的百度大脑,是百度 AI 多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实践的集大成。目前,百度大脑开放 270 多项核心 AI 能力,日均使用量突破 1 亿万次,已成为“AI 新型基础设施”。同时,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百度智能云,输送给关乎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金融、能源、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下,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王海峰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是我国首个开源开放、功能完备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深度学习平台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栈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位置,相当于“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如今,飞桨已凝聚 230 多万开发者,服务 9 万多家企业,创建了超过 31 万个模型,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态建设,以及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王海峰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硕果累累,获得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项,均为第一完成人;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等,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百度CTO王海峰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为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

此次揭晓仪式则正式公布了从 296 名候选人中评选出的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特别贡献奖以及光华工程科技奖的获得者。本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的获奖科学家们,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中国工程院核动力专家彭士禄获得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他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潜艇、组织引进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指挥自主设计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为我国核潜艇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第一座核电站技术路线确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核动力领域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全体院士获得光华工程科技特别贡献奖,以此表彰医药卫生学部院士们为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这场艰巨的战役中,他们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在疾病诊疗、快速检测、应急预警、科普宣传、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此外,还有机械工程专家蒋庄德、计量专家李天初、特种功能金属材料专家周少雄等不同学科领域的 39 位专家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这些专家均以非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傲人成绩,为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的出炉,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在被提升到越来越高的战略地位。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拉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光华   中国工程院   中国   机器翻译   科技奖   自然语言   工程   核动力   人工智能   领域   科技界   我国   专家   知识   数码   技术   科技   王海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