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雨越来越多的背后:“类南方”时代来临

西安雨越来越多的背后:“类南方”时代来临

文=城记智库 聂海峰

新闻显示:2021年西安降雨量,创下1961年以来最高值。但,这与真实数据依旧有较大偏差,不能代表真正的西安

几年前,我们就呼吁“重估西安降雨量”,综合气象、水利、访谈和实地勘察等未曾间断。这与我们重估西安人口目的一样:因为,降雨量代表着气候变化,对城市影响极其深远。

雨量真的增加了吗?你看到的数据为何不真实?它与我们有何关联?这里,有三个真相。

第一,西安降雨量增加了吗?

上个月西安气象局已宣布:“2021年西安降水异常偏多,为1961年来历史同期第一偏多年”。

除总量创纪录,西安降雨“包月”模式,让9月降雨量也达历史峰值——几乎刷新北方城市9月降水纪录。要知道,气候是一个长周期所以,我们放长到1951-2021年这70年。

你会发现,尤其按2016年后“窄口径数据”——雨量其实并无太大变化

西安雨越来越多的背后:“类南方”时代来临

互联网上,大家可搜索到一份《西安近57年降雨量变化分析》,分析到,说到历降水变化:

“50年代-60年代前期,为多雨期;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为相对少雨期;80年底又进入多雨期;90年代明显偏少,为干旱少雨期。2003年降水又开始回升,进入多雨期。”

这与「城记」网友及访谈老西安人的感知,基本相符。2006年后少有分析,问题同时出现——体验上,感觉降雨越来越多,数据却无法佐证。

西安众多河流变“黄河”,与秦岭降雨创纪录有关。但是,这更多是趋势使然。如果不从全域角度,就必然缺乏充足预判

西安雨越来越多的背后:“类南方”时代来临

这里,在呼应下记录“为何是1961年以来”?

1961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定为“世界气象日”。中国,是该组织最早创始国和签字国之一。作为国际统一,不少中国气象“破记录”新闻,口径基本为“1961年后”。

大多数机构和个人引用数据,2006年以后,多为“窄口径”口径。从源头上来看,这让分析失去公允,城市失去客观。因为“泾河站”,是关中平原唯一的国际交换站。对外,它代表西安——是座“干旱”城市


第二,你看到的数据真实吗?

因为,2005年后“统计口径”变了。当“标准口径”数据源生变,必定影响决策。

2006年,西安国家基准气候站由城北肖家村,迁至高陵的泾渭一路(编号为57131的泾河站)——单拿到“纸面数据”的人,根本无法察觉。至此,泾河站成为代表西安的唯一标准,包括2021年“新纪录”。实际上,真实数据更大于此。

西安雨越来越多的背后:“类南方”时代来临

2006年,西安国家基准气候站迁至高陵

西安雨越来越多的背后:“类南方”时代来临

对比“雨线变化”,泾河站显然是“雨洞”

“迁站”后2005和2006年,差异就已惊人——泾河站比西安站分别少了99.1mm和127.5mm。这,还是降雨量比较少的年份

实际上,西安降雨是以下情况:“秦岭大到暴雨,城南中到大雨,中部中雨,北部(泾河)小雨或无雨。”

按照西安气象局数据,综合对比西安数百个观测站。泾河站与西安正常值差距至少20-30%,年差值至少150-200mm。2006年之后,西安雨量被严重低估和误判。修正后的雨量,才是真实的西安

西安雨越来越多的背后:“类南方”时代来临

按省口径,这十年西安雨量。2011和2021年,皆超过了1000mm。这两年,是人们印象雨量最多年份。最凉快”的2019和2020年夏季,年降雨量,皆超过800mm。这个雨量,是“湿润地区”的标志

所以,我们仍然强烈建议更换泾河观测站点——误导无穷

简单“搬弄”数据,不了解过程变化,任何决策部门、机构和个人,只是“纸上谈兵”。拿了“问题口径”数据,看似有理有据,分析头头是道。但是,结论必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雨线北移”趋势下,我们建议要“全局考量、全城联动、重制标准、因区实策”,在千载难逢的气候机遇下,升级城市治理。

第三,如何理解湿润的西安?

自然降水,城市水资源的核心来源之一。雨量多寡,直接决定这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

如今的西安人,已开始关心气候和降雨——它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出行是否需要携带雨具、房屋是否漏水、皮肤是否干燥?

对西安来说,日益丰沛的雨水将彻底改变城市——比如,空气湿润,环境会变得更好;比如,雨量增加,要重视防洪和防涝;比如,“下雨堵车”等将常态化,基建和城市治理需提升……

对西安而言,90%以上面积在渭河以南。而广域的城市南部,是人口和产业最聚集之地

西安雨越来越多的背后:“类南方”时代来临

城记研究的各种基底部分展示◎制图/城记智库

同时,南部秦岭——“七十二峪,峪峪有水”。雨量增加,影响全市。可以说,未来秦岭降雨超800mm正常,河水将日益丰沛。超1000mm,需防范自然灾害——今天情况

近几年,「城记」不断挖掘、访谈、比对和实地勘察。目的,就是更全面和更详实的分析结果。

其中变化、不研究内在趋势、不注重当下时代,只用“纸面数据”本质还是稀里糊涂

互联网时代,任何个人和机构皆可得到基础数据。有电脑,都能做出柱状图。“万物皆媒”,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评论。我们希望,能更清晰了解吾城。

如同人口一样,如果不是“七普”,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底”。

西安乃至关中,一直是“结构性”缺水地区。作为事实上的“超大城市”,随着气候周期的变化和“引汉济渭”,“以水定城和以水定人”时代,西安“比较优势”就异常明显。

要知道,未来的西安,有几千万人在此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西安   多雨   关中   秦岭   气象局   降雨量   雨量   干旱   口径   湿润   气候   年代   真实   时代   数据   城市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