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回到分房时代吗?

中国能回到分房时代吗?

买房的压力,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不愿承受的重负,其中有些人开始怀念起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分房,那么,什么是福利分房呢?

福利分房的方式,由国家和事业单位出资盖房,分给居民住。盖房的资金,一部分由各地各级政府出,一部分由单位自筹。房子盖好后,再由单位分配给自己的职工住。住房成了一种工作福利,就像现在一些单位的购物券福利、粮油福利等。

但福利分房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全国城市住房面积为4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5.5平方米。但是到了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竟然不升反降,降到了3.6平方米。将近一半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大量居民生活在很不舒适、很不方便的筒子楼、大杂院、棚户区里。即使是这样,还有很多人住不上房子呢,缺房户高达869万户。

住房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更是越来越低,1952-1978年,农村和城市加起来,住房投资仅占基本建设投资的7.5%,仅占GDP的0.7%。

而福利分房的另一个缺点,就是申请困难!

在全国房屋短缺的情况下,要想申请到房子,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那时候分房子,要看申请条件,要按照“厂龄+工龄+孩子的年龄”排队等房子,谁的分高,谁才能先分到房子。而且每年能够分配的房子也是有限的。有些职工,为了分到一个不到20平的房子,可能要等上十几年;有些职工,一家七八口住在50平的小两居里。

但随着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的人居状况很快发生了变化。

1987年12月,深圳首次以拍卖土地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揭开了土地供应市场化的序幕。1991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全国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至此,中国房改从分批分期转向全国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相应地向前推进。

改革的目标是把由国家、企业统包的住房投资体制,转换成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的住房投资体制,并正确引导和改革房产开发的建设体制。1998年7月3日,国务院颁发“国发【1998】23号”文件,规定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房地产业的发展猛然提速。199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较1997年实现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1亿。198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约为7.2平方米;1995年,提高到16.2平方米;2001年,则提高到21平方米,几近是20年前的3倍。经过上述几个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新建各种住宅近200亿平方米,其中超过100亿平方米的商品房住宅,有效地提升了超过1亿个家庭的住房水平。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已突破8万亿元,如加上每年投入使用的400余万套保障房部分,规模则更加宏大。

因此,市场机制可以较好地适应不同家庭的多样化的住房需求,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但是,总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居里   中国   国务院   城镇   住房   福利   体制   住宅   职工   分配   面积   房子   单位   国家   时代   数码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