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01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四年前,母亲从老家来西安帮我们带孩子。母亲一辈子基本都在陕北农村生活,刚到了大城市还有些不适应,觉得人来车往嘈杂得很,住在楼房里有些局促,没有老家待着自在。


好在我们那会在文景路立交附近住,小区很多住户都是陕北老乡,周边的陕北特产饭馆一应俱全,吃的喝的顺手就能买到。时间没过多久,母亲就适应了新的居住环境,每天推着孩子出去遛弯顺带找老乡们聊天。她觉得西安还挺亲切的,刚来西安时的那种紧张情绪慢慢从她身上消失了。


与此同时,在穿衣方面母亲也体会到了某种自由。媳妇把平时不穿的衣服送给了母亲,上身后居然很合体。人靠衣服马靠鞍,母亲穿上新潮的衣服,看上去比待在老家时要年轻好几岁,看起来和城里人几乎没啥区别。她一开始还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后来就习惯了。若是在老家,那些衣服母亲是断然不会穿到外面去的。


贾玲在电影《你好,李焕英》里说,她一直记得母亲是一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我也觉得,母亲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记事以来的那个样子,如今只是多了一些白头发。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 《你好,李焕英》剧照


因为要给我们看孩子,母亲不方便在家里染发,我要带去理发店她也舍不得,每次都是借着回老家的机会自己动手染。


有一次,母亲从老家回来,整个头脸肿了起来,脸比平时大了一倍,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进门后我差点不认识母亲,吓了一跳,不知母亲是摔伤了还是被马蜂蜇了。


一问才知道,母亲回老家借用了我三姨的染发剂,过敏了。她以为别人用着没事,自己也试了一下,没想到出了意外。


我生气又无奈,责备母亲说十几块钱的染发剂也敢用!随即带着母亲到家门口的诊所去打针。吊瓶打了一周时间,母亲才恢复了原来的容貌。我给医生支付完医药费,转身对母亲说,你看,有这一千块钱,都能去理发店染几次了。


母亲陪着笑没说啥。但我知道母亲是肯定不会去理发店的,我只能给反复她强调别人的染发剂不能乱用,染发就买自己常用的那种。


02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小孩两岁的时候,我们因为买房的原因,把家搬到了梨园路一个小区。这是一个老国企的家属院,居民大多是西安本地的退休职工,外来住户不多,陕北老乡更是少之又少。


院子里老职工们都说着普通话或西安话,母亲浓重的陕北方言让他们听着很费劲。乡音难觅,母亲能拉上话的人一下变少了,语言的隔阂导致母亲融入小区原住居民的圈子遇到困难。即便是在小区里跳广场舞,母亲也只是悄悄站在队伍后面,跟着跳完就独自离开了。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 图源网络


不知从哪天开始,母亲变得沉默寡言,精神没有以前好了,似乎又恢复了刚来西安时的那种拘谨不安。


我和媳妇都察觉到了母亲的变化,就鼓励她主动去找小区一些带娃的老太太聊天,可以相互留个电话,方便平时联系。


有一天,母亲晚上遛弯回来后情绪有点低落。媳妇关心了一下才知道,那天母亲在院子里哄娃碰到一个老太太,两人开始聊的还挺开心,但是当母亲问人家要电话号码时,老太太马上变脸,一脸狐疑匆匆离开了。母亲受了刺激,心情一下不好了。


我听了心里不太好受,宽慰母亲以后多去小区外面转,附近广场上肯定能碰到陕北老乡。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让老人发挥余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对他们找到存在感和充实感有很大帮助。为了改变母亲落落寡欢的状态,找到自己的生活乐趣,我和媳妇费了一番脑筋。


媳妇甚至从网上给母亲进了一些袜子拖鞋之类的小商品,让母亲去小区附近摆地摊,挣不挣钱不要紧,主要是让母亲去找一找她年轻时做生意的感觉。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 图文无关


令人无奈的是,母亲那会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很不熟练,摆地摊只能收现金。顾客本来就不多,再加上付款不方便,货物就滞销了。母亲看着东西卖不出去,心焦得很。我们不忍心看着母亲旧忧未解,又添新愁,于是就帮她收了摊子。自己家人把剩下的拖鞋袜子消耗了一部分,其余的送给了亲戚朋友。


告别了地摊生意,母亲又陷入了一个人的世界里,除了哄孩子,玩玩手机,再没有别的生活乐趣,看着比以前老了许多。


前段时间我带母亲去看了一次牙医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母亲的衰老。在口腔科专业设备的照射之下,我注意到母亲嘴巴里脱落的。不仅仅是一颗门牙,里面的恒牙已经有六七颗不在了,牙床上只留下了黑黢黢的牙根断茬,看着让人触目惊心。


这是母亲来到西安的第四年。这意味着,母亲已经帮我带了四年孩子了。刚来西安的时候,母亲腿脚灵活,走路带风,牙齿也没出现啥问题。没想到短短四年时间里,母亲牙齿功能的退化这般厉害,平时走路也变得缓慢。我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在近两年对原来喜欢吃的苹果敬而远之。


从牙医那里回来后,我对母亲在西安的生活重新进行了考虑。牙齿老化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有口腔科医生可以帮忙处理,但如何让母亲再次融入西安的生活,依旧是摆在眼前的难题,我似乎有些束手无策。


03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事情在一个月前发生了转机。


有一天晚上母亲从外面遛弯回来,用有些近乎神秘的口吻对我和媳妇说,她找了到一个陕北秧歌队,就在小区附近一个十字路口。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母亲说早上她去幼儿园送孩子,一个陕北阿姨和她聊天时偶然提到秧歌队,母亲就把秧歌队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牢牢记在了脑子里,当天晚上她就找到了队伍。


说这些话的时候,母亲两眼放光,情绪有些激动,就好像地下游击队碰到了红军组织。


听母亲说完,我才意识到,那个秧歌队其实就在我们家附近的小广场上活动,我们平时也到那边溜达却没有注意到。


过了两天,母亲第一次主动和媳妇提出,让给她从网上买扭秧歌用的扇子和彩伞。母亲说参加秧歌队不收钱,但是为了保证排练效果和气势,每个人要购置秧歌服装和道具。服装由队里统一订购,65元一身,扇子和伞需要自行购买。


媳妇二话没说在网上下了单,把秧歌行头置办回来。从此,母亲正式进入了秧歌队组织。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自从加入了秧歌队,母亲的生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变得忙碌。每天早上送完孩子,晚上吃罢晚饭,她就拎着布袋匆匆出门赶秧歌场子去了。


有一天媳妇突然对我说想去看看那个秧歌队,我也有些好奇正想去考察一下。等我们带着孩子到了地方,天已经黑了,在一个光线不是很亮堂的售楼部广场上,有一队人马正在拉开架势扭着陕北秧歌,只是伴奏音乐声音不大,勉强能听见。


上了年纪的秧歌队员们都很投入,挥舞着扇子彩伞在队伍里鱼贯而行。尤其是一个带头的大个子中年男人,他穿着软料西裤,脚上瞪着一双足力健之类的运动鞋,踩着鼓点摇头晃脑扭得特别带劲。他的料子裤在双腿欢快的动作中一甩一甩,这个细节一下把我带回了县里秧歌汇演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母亲看见了我们,并没有表现出羞赧的神情,照旧舞扇前进。以前她跳广场舞时,儿女在一旁她还有些别扭。如今在秧歌队伍里,母亲已经可以坦然地和我们进行目光交流了。


我家孩子在人群里发现了母亲,兴奋地喊叫,奶奶,你的衣服漂样(亮)!母亲一下开心了,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秧歌散场后,我过去问母亲,你们扭秧歌,咋介没有捣家什(敲锣打鼓)的,那个音箱声音太小了,阵仗不够么。


母亲身边一个阿姨听见了说,唉,好我的娃娃哩,能放个音响就不错了,就这声音还不能太大,旁边小区经常有人投诉呢。


陕北秧歌本来是一种锣鼓喧天、声势浩大的集体活动,到了城市里却变得如此卑微谨慎。我想起刚才老人们在一个巴掌大的音响伴奏下扭着秧歌。


即便是这样的条件,老人们已经很满足了。秧歌于这些陕北老人们的意义,可能远远大于羊肉面对我的意义。


04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随着母亲在秧歌队里慢慢熟络起来,我也或多或少从母亲那里了解到了秧歌队的一些情况。这支队伍的成员大部分是陕北老乡,子洲清涧米脂绥德延川延长的都有,带头扭秧歌那个大个子是绥德人,大家都叫他马老师,是秧歌队的主要负责人。


虽然老乡们来自陕北的不同地方,但大都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的来到省城——帮子女带孩子。热爱红火的马老师,在带孙子的主责主业之余不甘寂寞,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秧歌队。没想到老乡们一呼百应,队伍在梨园路一带迅速壮大,现在已经发展到大几十号人。老乡们说,这个秧歌队做了好事了,人在西安盛(sheng,二声,待、闲住的意思)的够够的,闲了扭个秧歌真是把心焦解了。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我甚至听说,类似的民间秧歌队在西安可能有几十支,北经开,南韦曲,东浐灞,西西咸,都有人声称自己见过陕北秧歌队出没。如果真是这样,秧歌队都快赶上羊肉面馆的规模了。


有一天,我帮母亲清理手机内存时,无意中发现母亲参加的这支秧歌队不光在线下组织活动,还有个微信群。


群消息充斥着大量花花绿绿的祝福图片和一长串一长串的语音消息,几乎没有人发文字信息。


我有些好奇,随手点击了几条语音消息,里面传出来的全都是陕北民歌。原来老人们不满足于线下活动,还在线上飙歌。每个人唱完,都能收到老乡们纷纷点赞和评论,消息多的几乎看不过来。这个花红柳绿歌舞升平的微信群,显然成了中老年陕北人的欢乐海洋。


怪不得母亲每天扭秧歌回来还拿着手机耍个不停。


在秧歌队的影响下,母亲的精神头又回来了,话也多了起来。这让我和媳妇感到意外,同时又觉得踏实了许多。让我们一筹莫展的问题,竟然被一支秧歌队解决了。


据说有人专门做过一项研究称,让农村来城的父母过得快乐,已经成为子女们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难题。帮助老人们找到自己的社团组织参与集体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西安,秧歌队正在成为陕北老年人们的快乐源泉,解忧良药。


说白了,不论扭秧歌、广场舞、还是摇火车,都是一种社交行为,都是为了让人找到存在感,享受生活的乐趣,这和参加读书沙龙、美食派对、红酒品鉴等活动没有本质区别。


05

65元的小区秧歌队,让陕北来的母亲融入了西安


前段时间,我二老姨在老家与世长辞,母亲回去赶事情。埋人的前一天晚上,家人微信群里突然发来几段视频消息。视频里,我七十多岁的三老姨,我母亲,我大姑、我表叔表婶等十多个老亲戚,在县城里一个KTV包间里欢聚一堂,围着茶几扭起了秧歌,场面甚是红火热闹。


这个平时寂静如一潭湖水的微信群,就像被投入了一枚深水炸弹,炸出了无数点赞和祝福的浪花。就连我们这些平时很少在群里发言的晚辈,也被老人们放飞自我的场面感染了,纷纷参与到表达祝福的行列里。我感觉到,看着老人们开心,比我们年轻人自己开心要开心多了。


我又觉得有两点让人不可思议:一,他们是怎么舍得去KTV消费的?二,KTV居然也可以扭秧歌?老姨母亲表叔表婶们,一辈子在黄土地上为生计劳作奔命,在我的印象里,他们大多省吃俭用不苟言笑,甚至是拘谨木讷的。但是在陕北秧歌面前,大家似乎都变成了另一个人。


我突然想起罗大佑的《青春舞曲》,太阳下去明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会一样开。陕北老年人们,也可能没有变,只是在遇到秧歌的那一刻,他们的青春如小鸟一般飞回来了。



作者 | 徐夕 | 陕西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陕北   西安   表婶   母亲   小区   染发剂   秧歌   媳妇   老家   平时   队伍   衣服   晚上   消息   孩子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