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汽车会功亏一篑,还是成功翻盘:债务危机下的造车迷局

新能源汽车之风刮起后,有的车企飞黄腾达,成了天上的星辰,有的车企则一败涂地,成了地上的灰尘。

自2015年至今,造车大军之路,横尸遍野,倒下的大大小小的车企不胜枚举,有的是单纯骗补贴的,有的是侥幸心理作怪,带着“浅尝辄止”的心态,有的夭折在PPT上,有的至今还在靠融资续命,有的销量难看,命运堪忧,有的老车企已经股市摘牌,卖身退场。

恒大汽车,则很可能倒在黎明前那一夜。其实,没有从“襁褓”之中顺利走出迈进光明大道的创业期的车企多得是,只不过恒大汽车背靠恒大集团,被放大化了,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到底是因为恒大汽车烧钱严重,最终拖累了母公司恒大集团,让其陷入债务危机,还是说恒大的“高负债、高杠杆”模式的经营出现了危机,进而无法继续向恒大汽车输血了,不得不“弃车保帅”,或许两者都有。

2021年8月10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拟出售恒大旗下部分资产,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汽车及恒大物业集团的部分权益。

恒大汽车会功亏一篑,还是成功翻盘:债务危机下的造车迷局

一、恒大造车,败在何处

此公告一出,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恒大集团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眼看就此落幕。失败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思,“买买买”的造车逻辑、成本预估的偏差,融资不畅以及母公司乏力不能再向其输血,是其造车失败的主要诱因。

实上,从立项开始,恒大汽车就饱受争议。一家地产公司挑战人们的认知,涉足自己毫无基础的造车行业。

其实恒大的认知跨界,从2014年的恒大冰泉就开始了,20天投13亿广告费,却落得3年亏了40亿的下场。这次,几乎一样的策略,用在了恒大汽车上。

许家印在2018年时就定下战略规划:“开辟一条不同于世界上任何造车企业的新的造车路。”

后来,他制定出恒大造车的战略规划——“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这十二个大字。

买,就是买技术、买知识产权、买顶级人才;

合,就是与上下游供应链的合作,与智能制造行业合作,与IT互联网行业合作;

圈,就是跑马圈地,线下体验店与售后服务店、线上网络的搭建;

好,就是品质好,造型好,价格好。

结合后来的动作,可以看出,恒大汽车的重心还是停留在了“买买买”上面,2019年,恒大大约花了半年的时间就通过“买买买”实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以及相关零部件等公司。恒大造车历程如下表所示:

恒大汽车会功亏一篑,还是成功翻盘:债务危机下的造车迷局

恒大汽车似乎不愿意走传统车企那种拧螺丝钉的技术主义创业路线,既然兜里有钱,何不直接买来,为我所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而且这些技术反正都是已经实现了的,自己再招人去重复走一遍,没啥意义。因此,恒大汽车后来不断斥资、收购,用资本为造车铺路。

这样的造车逻辑乍一看似乎没啥问题,但是细究一番,却暴露问题。

首先是,急于求成,买买买的造车逻辑。

对任何造车公司来说,都在面临一个选择——哪些零部件应该自己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研发,哪些零部件应该直接去采购或收购,直接买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节约时间,弊端却是增大造车成本;自己研发的好处就是降低成本,弊端却是降低了造车的效率,同时存在研发失败的可能性。

是牺牲成本去换取效率,还是牺牲效率去压缩成本,如何去平衡上述的难点是门艺术,在这方面处理的比较好公司要数比亚迪了。

比亚迪是国内唯一一家把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全产业链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车企,这些并不是靠买实现的,而是自己内部研发,一步步走来的历程。

恒大汽车似乎是想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一口气发布6大车型,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造车新势力当初闯荡江湖也是对车型把关很谨慎,大部分是手持1-3款车型最为常见,先用一款车型打响品牌,再去扩展车型,为上策。比如,蔚来汽车的豪华车站稳市场后,后来才向大众化市场拓展新车型。

恒大汽车则一反常态,由6款车型,后来又升级到9款车型,这样一来,公司的精力势必分散,一般车型的扩展是在车企进入自我造血阶段后的事,恒大汽车毕竟一款车都还没卖出去,就显得操之过急。

恒大汽车会功亏一篑,还是成功翻盘:债务危机下的造车迷局

第二大原因是,成本预估的偏差。

造车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这两大方面,电动化的成本主要是动力电池这一块,大概占整车成本的40%,智能化主要集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载芯片方面。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近几年这两大板块都在疯狂的涨价,具有3年以上经验的自动驾驶的工程师的工资已经高达50w-100w,三元高镍锂电池的涨价逼得磷酸铁锂电池回归了,芯片的短缺引发的涨价那就更不必说了,已经常态化。

与造车相关的物价、人力成本都在疯涨,原来蔚来李斌说造车不能低于200亿,现在估计至少得1000亿起步了。截至2020年12月,恒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累计投入474亿元,再加上之前大手大脚的花钱,难免陷入被动。

第三大原因是,恒大汽车融资不畅。

其实对任何造车企业来说,都要经历融资这一关,悉数造车新势力的创业历程,在量产之前都是靠着融资一路走来的,尽管日子很节省,但造车前期就是高投入,只能靠融资。在能独立走路之前,融资就好比一根拐杖。

幸运的是,恒大汽车背靠母公司恒大集团这个“金主爸爸”,前期的项目启动,到后续的各种收购,资金都是从母公司那里出,这是任何造车新势力所羡慕的。

不幸的是,母公司由于自身债务问题,无法继续向恒大汽车输血了,瞬间成为“断乳娃娃”。高财务杠杆公司去做重资产创业,这本身就是一件铤而走险的事。

其实,恒大汽车也有过重大的融资,2021年1月24日,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向6名投资人定向增发9.52亿股新股,计划引资260亿港元,各投资方自愿锁定12个月,3月底该笔融资计划中有210亿港元成功落入恒大汽车口袋,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规模的股权融资之一。

当恒大汽车总市值逼近4000亿港元的时候,成为许家印最倚重的上市平台,从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中国恒大已经通过恒大汽车这个窗口进行了三次融资,募资规模约406亿港元,不过这笔钱是花在了造车方面,还是花在了还债方面,那就不得而知了。

而且由于恒大汽车绝大部分股权都在恒大集团手里,其实几次融资里,投资方也有恒大自己的关联公司参与,看起来融资金额好像很多,可能很大部分是恒大把钱从左口袋放进右口袋,真正的外部资金融资流入并不多。

再后来,融资方面就没动静了,债务危机的爆发,彻底地堵死了通过外界股权融资的道路。

恒大汽车会功亏一篑,还是成功翻盘:债务危机下的造车迷局

二、造车动机,迷雾重重

恒大集团进入造车领域,自开始外界的态度就是两重天,看好的就是极度的看好,夸赞许家印是个能人,而不看好的就是极度的不看好,甚至对恒大造车的动机表示怀疑。

众所周知,恒大的重头戏依然是地产,而从地产跨界到素有“工业中的工业”之称的汽车行业,外界人士自然会打个问号,尽管许家印自谦“我做过十年车间主任,不要小看我在制造业方面的能力”。

姑且认为恒大真的有意在往汽车领域方向发展吧,直到债务危机爆发,恒大集团首先想到变卖资产竟然是汽车板块,其造车的初心就经不起推敲了。

要知道,恒大汽车其实已经到了可以量产的阶段,接下来就是接受订单,投入量产,然后就可以自我造血,并非无可救药。

债务危机面前,恒大汽车成为“弃儿”的嫌疑很大,但是恒大汽车内部消息却是表示:恒大并未有意放弃进军汽车板块,只是目前资金压力太大,希望能用股权来换取资金。

恒大造车的动机无外乎这三种可能性:资本的正常扩张;用恒大汽车平台去二级市场融资从而化解地产方面的债务危机;打着造车的旗号,实则为便宜拿地反哺地产。

第一种可能,资本的正常扩张,这个可以理解为二次创业,回顾新势力造车兴起的那段时光,颇多企业是二次创业,恒大毕竟连矿泉水的生意都没放过,盯上汽车的红利当然也实属正常。

第二种可能,恒大造车为虚,靠炒概念从股市套现还债为实,其实恒大汽车在二级市场的名称之前为恒大健康,在恒大健康出现亏损的情况下,2020年8月正式更名为恒大汽车,借此提高估值,毕竟新能源汽车属于热门板块,估值高,前文提到,恒大集团总共通过恒大汽车这个上市平台成功融资406亿港元,去向何在?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对12家试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其中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现金短债比要大于1。

在融资收紧的背景下,“降负债”成为多数高杠杆房企的头等大事,“三道红线”监管新规的出台,对房企财务指标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明确限制房企债务规模的无序增长。

要知道,恒大的有息负债2020年最高的时候已经到达8743亿元,加之房地产行业高光时刻已经过去,房子不太好卖,房产生意不乐观。

通过恒大汽车这个平台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融资,不失为一种立竿见影的救急方式。

第三种可能,外界人士猜疑恒大造车醉翁之意不在车,而在获取廉价的土地,即打着造车的旗号,实则为便宜拿地反哺地产。

工业用地的价格确实比房产用地的价格低,而且低很多,恒大集团总裁夏海钧2020年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恒大造车会和地方政府谈支持条件。

比如拿地,会和政府要汽车建设配套的生活用地,让土地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和盈利覆盖掉造车亏损。

夏海钧称,拿到大规模的土地配套支持来覆盖汽车亏损是恒大在汽车产业的盈利模型,也是核心竞争力。

这种方式一个大的前提是地方政府有动力配合才行。

但是2021年土地政策突变,转由“垂直条线”的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使得中央政府完全掌握地方土地出让收支的具体情况,推动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依赖,加大违规用地的监管。简单来说就是,地方政府出让地的收入暂时交国库,同时别用土地瞎搞。

三、多事之秋,路在何方?

时至今日,恒大汽车已是身处多事之秋,最近的8月份,许家印卸任董事长、恒大集团高管被央行与银保监会约谈、夏海钧减持套现过亿元、市场传闻已经与小米、小鹏、蔚来等车企商谈出售汽车板块的股权与资产,诸多负面事件席卷而来。

截止2021年9月9日,恒大汽车总市值为530亿港元,收盘价5.43港元,要知道恒大汽车股价最高时为72.25港元,市值曾接近7000亿港元。

恒大汽车会功亏一篑,还是成功翻盘:债务危机下的造车迷局

恒大汽车路在何方,或者说还有路吗?

出售股权、资产换取资金是大概率的事,只不过在这一紧要的关头能否谈个合适的价格是个严峻的挑战。

对买方来说,小米目前自建工厂的可能性极大,而且之前放出过落户北京或武汉的传闻,但是自建工厂需要造车资质,目前小米还没资质,需要收购市场上有造车牌照的公司,恒大汽车的资质可能是吸引小米的一个点。

小鹏汽车总部在广东一带,目前也有扩大产能的需求,恒大汽车前期通过“买买买”获取了一些厂房、基地、生产线,这或许是吸引小鹏汽车的一个点。

一个理想的结果是,恒大汽车变卖股权并不顺利,恒大集团最终选择出售旗下的其它资产换取资金,成功化解债务危机的同时,又保住了汽车板块,恒大汽车从阴霾中走出,发愤图强,接受订单,实现量产,避开云雾见晴日,实现戏剧性的反转。

毕竟,许家印在冰天雪地中验收汽车的场景,仿佛还在昨天。

------------------

上林院:杨飞,经济学博士,高校教师,深度观察产业经济与财经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债务   危机   汽车   量产   港元   新能源   股权   母公司   板块   融资   车型   成本   资产   集团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